資源簡介 山海經整本書閱讀導讀課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山海經》的基本內容和結構,包括“山經”和“海經”。(2)學會使用思維導圖梳理書中的人物、動物、植物關系。(3)初步掌握閱讀古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釋、插圖、聯系上下文等。2.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看視頻、討論和自主閱讀,激發學生對《山海經》的興趣。(2)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和分享,培養合作學習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山海經》作為“天下第一奇書”的魅力,體會古人豐富的想象力。(2)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激發閱讀經典的熱情。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理解《山海經》的結構和內容,掌握閱讀古文的基本方法。(2)學會用思維導圖梳理書中復雜的信息。2.教學難點:(1)深入理解《山海經》中神話故事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2)激發學生對古文閱讀的興趣,克服閱讀障礙。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四、教學準備:《山海經》書籍、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思維導圖模板。五、教學過程:(一)導入(5分鐘):1.引用名言。(1)引用高爾基的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引出本次閱讀的主題——《山海經》。(2)提問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引入新課。2.介紹《山海經》。簡單介紹《山海經》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二)介紹《山海經》的基本結構(10分鐘):(1)通過視頻展示《精衛填海》的故事,引出《山海經》中神奇的人物和生物。(2)講解《山海經》的結構:分為“山經”和“海經”,其中“山經”又分為南、西、北、東、中山經。(3)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目錄,發現方位詞的規律,理解古人的世界觀。(三)閱讀方法指導(10分鐘):1.閱讀步驟:引導學生回顧閱讀整本書的步驟,如先看封面、前言、目錄,再看評語,最后讀內容。2.思維導圖的應用:(1)展示一幅關于《山海經》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觀察主干線上的地名和方位詞。(2)以“南山經”為例,指導學生如何通過思維導圖梳理山與山之間的關系,以及山上的動物、植物等信息。(3)讓學生嘗試在自己的書中圈畫相關內容,并嘗試繪制簡單的思維導圖。3.古文閱讀技巧:(1)選取《山海經》中的片段(如“精衛填海”“九尾狐”等),指導學生如何借助注釋、插圖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古文。(2)通過朗讀練習,讓學生感受古文的節奏和韻律。(3)讓學生自主閱讀一段古文,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內容。(4)分組討論,分享閱讀心得,教師巡視指導。(四)神話故事與神獸介紹(15分鐘):1.精衛填海:(1)講述精衛填海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其象征意義(如對親人的思念、對大海的抗爭等)。(2)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對精衛的描述(如外形、聲音等),并討論其神奇之處。2.九尾狐與鳳凰:(1)分別介紹九尾狐和鳳凰的外形特征和神奇能力。(2)引導學生通過注釋和插圖理解古文內容,鼓勵學生嘗試朗讀并解釋其意思。3.互動討論:(1)提問學生對這些神獸的看法,鼓勵他們分享自己認為最神奇的動物或植物。(2)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在書中找到的神奇故事。(五)拓展與延伸(10分鐘):1.扶桑樹與三界之門:(1)講述扶桑樹的傳說,引導學生想象其作為三界之門的神奇功能。(2)討論扶桑樹與日本富士山的可能聯系,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2.其他神話故事:(1)簡要介紹《山海經》中的其他神話故事,如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2)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故事背后所反映的古人對自然和生活的認知。(六)總結與布置作業(5分鐘):1.總結:(1)回顧本次導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山海經》的結構、閱讀方法、神話故事等。(2)強調《山海經》的價值,鼓勵學生繼續深入閱讀。2.布置作業:(1)制作一張《山海經》中異獸或奇人的信息卡片,包括名稱、形象描述、文化象征和相關故事。(2)選擇一種神獸作為自己的坐騎或寵物,創作一個小故事。(3)提醒學生在接下來的8天內堅持閱讀《山海經》,并嘗試運用今天學到的方法梳理書中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