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下冊《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習作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次習作圍繞小實驗展開,旨在鍛煉學生觀察力、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教材給出的實驗示例和記錄方式,為寫作搭建清晰框架,助力學生將實踐與寫作結合,是寫作能力提升的重要過渡。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對實驗充滿好奇,有一定生活經驗。但在有條理記錄實驗過程、準確表達發現感受上存在困難,組織語言、運用詞匯時需要教師指導,分析實驗原理時邏輯思維能力有待提高。教學目標文化自信:感受優美生動的語言裝飾習作。語言運用:能按順序將實驗過程寫清楚,并寫下自己在實驗時的發現、感受和思考等。思維能力:借助實驗圖表記錄自己做過的一項小實驗。審美創造:品味實驗時的心情或有趣的發現,適當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學重難點重點1. 指導按順序寫清實驗步驟和現象。2. 引導記錄實驗中的思考和感受。難點1. 有條理地整合實驗過程和發現,使文章連貫。2.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實驗中的科學原理和個人感悟。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法、評價激勵法教學準備實驗材料(白醋、水垢樣本、塑料梳子、碎紙屑等)、多媒體課件、實驗記錄表、習作紙;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同學們,今天老師先給大家帶來一個超有趣的實驗。(摩擦起電讓小紙屑跳舞”)。2.老師拿一把塑料梳子在頭發上快速摩擦后靠近碎紙屑,小紙屑紛紛被吸附到梳子上,像在歡快跳舞 )“大家看,這些小紙屑是不是像被施了魔法一樣?3.實驗有趣吧,想不想自己做實驗并寫下來,把這份神奇分享出去呢?”引導學生分享做過或聽說的實驗,激發興趣。4.借助AI搜索功能,快速找出更多新奇有趣的實驗動圖,在學生分享時展示,拓展學生思路,比如展示“白醋去水垢使水垢逐漸消失”的實驗動圖。(二)明確要求,方法指導1. 展示習作要求:寫清實驗過程,記錄發現感受,語句通順有條理。2. 方法指導確定實驗順序:以“白醋去水垢”為例,老師展示按操作先后順序記錄的過程,如準備材料 - 進行實驗 - 觀察結果。先準備白醋、有水垢的容器等材料;接著將白醋倒入容器;最后展示水垢逐漸消失的現象。記錄實驗發現:強調觀察細節,如顏色、形狀變化,記錄疑問和思考。教師舉例說明,組織語言:提供描寫動作、現象的詞語,如“倒入、攪拌、溶解”“逐漸消失、冒出氣泡”,指導運用連接詞使表達連貫。利用AI寫作助手,當學生表述較平淡時,給出更生動的表達建議。比如學生寫“把白醋倒進去”,AI可建議為“將白醋緩緩倒入,瞬間,白醋與水垢接觸的地方開始發生奇妙的變化”。(三)示范引領,展示范文1. 展示范文《摩擦起電小實驗》摩擦起電小實驗上科學課時,老師講了“摩擦起電”的現象,這可太有趣啦,我決定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我先找來一把塑料梳子和一些碎紙屑。實驗開始,我用力地把梳子在頭發上反復摩擦,不一會兒,梳子就變得熱乎乎的,還發出“沙沙”的聲音。接著,我懷著緊張又期待的心情,把梳子慢慢靠近碎紙屑。哇,太神奇了!那些碎紙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紛紛跳起來粘到梳子上,有的還在梳子上晃來晃去,好玩極了!我又驚又喜,可心里也冒出個大大的問號:為什么碎紙屑會被梳子吸起來呢?于是,我跑去問知識淵博的爸爸。爸爸笑著告訴我,梳子和頭發摩擦后,會產生靜電,靜電能吸引像碎紙屑這樣輕小的東西。這次實驗太有意思啦!它不僅讓我親眼看到了奇妙的現象,還讓我學到了新知識,我以后還要做更多有趣的實驗!利用AI工具分析文章的結構、亮點詞匯。2. 分析范文:開頭點明實驗名稱;中間按步驟寫過程,突出現象和疑問;結尾寫收獲感悟,點明主題。(四)學生寫作學生選實驗,填記錄表后寫作。教師巡視指導,提醒注意事項,解決問題。當學生對實驗原理理解不清時,教師借助AI工具快速查找權威、易懂的解釋,為學生答疑。比如學生對“為什么小蘇打和白醋混合會產生氣泡”有疑問,教師通過AI搜索,快速獲取原理并講解。(小蘇打里的碳酸氫鈉和白醋里的醋酸一相遇 ,就會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這些氣體拼命往外跑,就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氣泡。)(五)總結評價1. 展示2 - 3篇習作,運用AI作文評分系統進行初步打分,學生再根據AI給出的評價要點進行互評,從內容、結構、語言評價,提建議。教師結合AI評價和學生互評結果進行總結,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例如AI指出某篇習作語言較平淡,引導學生一起討論如何修改得更生動。2. 同學們,這堂課大家表現很棒!一起感受了實驗的奇妙,學會記錄實驗。實驗能探索知識,寫作可以分享發現。希望大家以后多做實驗、多寫作,老師相信你們會越來越出色!板書設計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要求:寫清過程 記錄發現感受 語句通順有條理方法:定順序 記發現 組語言教學反思本次教學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數能按要求寫實驗,但在細節描寫和原理闡述上不足。今后需加強觀察和邏輯思維訓練,增加詞語積累運用練習,關注個體差異,進行針對性指導 。教學中AI的運用提升了教學效率和趣味性,后續會探索更多AI與教學融合的方式,優化教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