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學生能夠梳理文章情節,精準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深度理解阿長這一人物形象,包括其性格特點、身份背景等。2. 學生能清晰闡述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相互交錯轉換的特點,體會不同敘述視角下情感表達的差異。3. 學生學會細致分析關鍵語句,深入體會作者詞語運用的精妙之處,如“偉大的神力”的不同含義、“大詞小用”的表達效果等。二、教學重難點1. 重點:全面剖析阿長的人物形象,從身份、行為、性格等多方面入手;深刻理解欲揚先抑手法在塑造人物和表達情感上的作用,以及作者對阿長情感變化的過程。2. 難點:深入體會兩種敘述視角各自獨特的表達效果,感悟作者在回憶與童年感受交錯轉換中蘊含的復雜情感;精準品味文章幽默詼諧卻又飽含深情的語言風格,理解其背后的深層意義。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討論法、情境教學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3分鐘)1. 展示魯迅的經典照片和他的名言,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魯迅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魯迅作品的興趣。2. 提問:“在你們的印象中,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作品有什么特點?”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分享對魯迅的初步認知,從而自然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阿長與<山海經>》。(二)知人論世(5分鐘)1. 詳細介紹魯迅的生平經歷,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求學過程、重要的人生轉折點等。重點講述1926年這段特殊時期,他受到北洋軍閥政府的迫害,從北京前往廈門大學任教,卻又遭受守舊勢力排擠的經歷。2. 解釋在這樣的生活和情感動蕩背景下,魯迅創作《朝花夕拾》的目的。強調他通過回憶故鄉、童年和故人,試圖從紛擾的現實中尋得內心的寧靜,在溫暖的回憶里汲取力量,以抵御外界的黑暗。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意圖,為理解文章情感奠定基礎。(三)整體感知(12分鐘)1. 題目分析(3分鐘):引導學生觀察題目“阿長與《山海經》”,思考其匠心所在。提問學生:“看到這個題目,你們能想到什么?這個題目對文章內容有什么提示?”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然后總結題目明確了本文的中心人物阿長和中心事件——阿長與《山海經》的故事,使學生對文章核心內容有初步認識。2. 字詞積累(4分鐘):依次展示文中重點字詞,如“擱、擲、臍、憎惡、菩薩”等,帶領學生朗讀,糾正讀音。詳細講解字詞的含義,結合語境讓學生理解,如“詰問”是斥責、反問;“震悚”是身體因恐懼或過度興奮而顫動。通過舉例,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字詞,加強字詞理解和記憶。3. 任務一:分清詳略理線索(5分鐘):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要求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分清事件的詳略,并用不同的符號標記詳寫和略寫的內容。閱讀結束后,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線索,鼓勵學生嘗試畫出情感變化圖。請幾位學生分享自己的標注和情感變化圖,然后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分析各事件詳略的原因,如阿長稱呼的來歷詳寫是為了暗示其地位卑微,為后文做鋪墊;阿長給“我”買《山海經》詳寫是因為這是中心事件,能凸顯阿長的形象等。同時總結詳略安排的原則,如與中心關系密切、能凸顯人物形象的詳寫,輔助段略寫等,讓學生掌握分析文章結構的方法。(四)概括事件賞形象(15分鐘)1. 任務二:初讀課文,解讀標題(3分鐘):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在默讀前明確任務:初讀課文,解讀標題,思考標題中“阿長”和“《山海經》”的聯系,以及這個聯系對文章的意義。默讀結束后,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對標題的理解,教師進行引導和總結,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把握。 分析人物形象(12分鐘):詳細介紹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從文章所寫事例發現人物特點、關注人物描寫(直接描寫如語言、動作、神態、肖像、心理等,還有側面描寫)、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評價和作者的評價及情感、分析人物生活的環境等引導學生從身份稱呼、行為習慣、元旦儀式、講長毛故事、買《山海經》等方面分析阿長形象。例如,從阿長稱呼的由來,結合清代學者俞樾的觀點,分析出她身份卑微、不受尊重;從她喜歡“切切察察”、對“我”過分看管,看出她饒舌多事;從她睡覺擺成“大”字,體現她粗俗率性、不拘小節;從元旦讓“我”說吉利話、吃福橘,展現她真誠善良、淳樸迷信;從講長毛故事,可知她粗俗無知、迷信可笑;從買《山海經》,凸顯她樸實善良、仁厚慈愛。在分析過程中,引導學生勾畫出相關語句,進行深入賞析。最后總結阿長的形象特點,強調作者運用欲揚先抑手法,使阿長的形象更加豐滿,讓學生體會這種手法的妙處。(五)兩種視角悟真情(15分鐘)1. 任務三:體會視角轉換(5分鐘):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找出代表“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的語句,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出來。朗讀結束后,邀請幾位學生分享自己找到的語句,教師進行補充和完善。然后引導學生對比這些語句,思考兩種敘述視角的不同之處,讓學生初步感受不同視角下情感表達的差異。2. 分析不同視角下的情感(5分鐘):深入分析在“寫作時的回憶”中,作者對阿長充滿溫情的體現。例如,“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通過對書的喜愛和難忘,表現對長媽媽的深深感激;“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補充介紹阿長的不幸身世,在低沉的敘述語調中包含著思念、歉疚、感激和同情。在“童年的感受”中,分析作者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變化,從平時叫阿媽,憎惡時叫阿長,不大佩服她,到因元旦儀式覺得煩瑣,再到聽長毛故事產生特別的敬意,最后因買《山海經》有了新的敬意,讓學生清晰理解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3. 探討敘述視角的效果(5分鐘):結合具體語句,如“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童年視角)和“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成年視角),引導學生討論不同敘述視角的效果。總結出童年視角使文章富有童趣,兒童的心態讓人物形象更加真切動人;成年視角使文章充滿溫情和深沉的懷念,揭示出阿長對“我”成長的重要意義,展現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人文關懷和自我反思的愧意,讓學生深入理解兩種視角的獨特魅力。(六)品語言(10分鐘) “偉大的神力”含義分析(3分鐘):展示文中含有“偉大的神力”的語句,“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和“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思考這兩處“偉大的神力”含義的不同。學生發言后,教師總結:第一處指攻城時抵擋大炮的神力,包含荒誕和調侃意味,表現阿長的無知可笑,為后文買《山海經》埋下伏筆;第二處指阿長幫“我”買來《山海經》,這是別人做不到的,雖帶夸張,卻是作者真誠的贊美,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大詞小用”妙處體會(3分鐘):舉例說明“大詞小用”的句子,如“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等。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句子中“憎惡”“謀死”“空前”等詞的運用,體會其夸張地體現兒童心理,表達“我”對阿長的情感,以及成年“我”寫作時流露出的調侃。讓學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感受文章的獨特魅力。 幽默有趣語句分析(4分鐘):讓學生自主找出文中幽默有趣的地方,如“‘那么,你是不要緊的。’我以為她一定最安全了……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炙瘡疤”“夜間的伸開手腳,占領全床,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些語句的幽默之處和寫法,每個小組推選代表發言。教師總結這些語句通過描寫兒童天真單純的心理、運用調侃的語氣,既展現了兒童的視角,又為后文的情感轉變蓄勢,是先抑后揚手法的體現,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章語言風格的理解。(七)課堂小結(3分鐘)1. 回顧本節課重點內容,包括阿長的形象特點,如身份卑微、饒舌多事、粗俗率性但又真誠善良、仁厚慈愛等;作者對阿長的情感變化,從最初的不大佩服、憎惡,到因買《山海經》產生新的敬意;回憶性散文中兩種敘述視角的特點和效果,童年視角富有童趣,成年視角飽含溫情;以及文章幽默詼諧又飽含深情的語言特色,如“偉大的神力”“大詞小用”等。2. 強調這些內容之間的聯系,阿長的形象通過具體事件和不同視角展現,作者的情感變化推動文章情節發展,語言特色則為文章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它們共同構成了這篇文章的豐富內涵,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八)布置作業(2分鐘)1. 必做題:用一段話(100字左右)概括阿長的性格特點,并舉例說明。例如,阿長既粗俗又善良,她睡覺擺“大”字很粗俗,卻又在元旦給“我”吃福橘,充滿對“我”的祝福,體現善良。用50字左右總結“欲揚先抑”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如“欲揚先抑”手法先寫阿長的缺點,后突出她的善良,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情感表達更真摯。2. 選做題:創意寫作,假如阿長來到現代社會,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寫一段小故事(300字左右)。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如阿長看到智能手機的新奇反應等。親情訪談,采訪一位長輩,了解他們童年時的保姆或照顧者的故事,寫一篇簡短的訪談記錄(300字左右)。引導學生學習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分析人物的方法,記錄長輩的故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五、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理解程度。對于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敘述視角和品味語言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及時給予引導和幫助。可以通過更多的示例、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和藝術特色。同時,鼓勵學生在寫作和訪談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