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理解文章內容,概括“物候”的概念及研究意義。2. 梳理文章結構,學習邏輯清晰的說明順序。3. 積累科學小品文的閱讀方法。教學重難點1. 物候現象與物候學的定義。2. 文章總分總結構的分析。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5分鐘)提問:1. 展示四季變化的圖片(桃花、落葉、候鳥等),問:這些現象傳遞了自然界的什么信息?答:這些現象傳遞了季節變化的信號,比如桃花開代表春天,落葉代表秋天,候鳥遷徙暗示氣候變遷。2. 是否聽說過“布谷鳥叫,農事忙”這樣的諺語?它說明了什么?答:說明古人通過觀察自然現象指導農業生產,體現了物候學的智慧。二、檢查預習(8分鐘)1. 字詞檢測(提問學生解釋詞語):萌發(植物發芽) 次第(依次) 銷聲匿跡(隱藏蹤跡)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草長鶯飛(春意盎然)2. 作者簡介:竺可楨,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物候學創始人。三、整體感知(15分鐘)活動:速讀全文,完成表格填空| 段落 | 主要內容 ||-------|----------|| 1-3 | 以四季現象引出物候概念 || 4-5 | 物候學的定義及研究意義 || 6-10 | 影響物候的四大因素 || 11-12 | 強調物候學的重要性 |提問:1. 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么?答:物候和物候學。2. 文章結構屬于哪種類型?請結合內容說明。答:總分總結構。先通過現象引出概念,再分述定義、意義、影響因素,最后總結重要性。四、精讀分析(15分鐘)提問:1. 第3段提到"杏花開了""桃花開了"等例子有什么作用?答:用具體生動的例子說明物候現象,引發讀者興趣,體現“大自然的語言”無處不在。2. 第7段中“南京桃花比北京早開20天”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答:列數字、作比較??茖W準確地說明緯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五、作業布置(2分鐘)1. 整理文章結構思維導圖2. 思考:文中提到的物候現象在你生活中有哪些體現?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 分析說明方法及語言特色2. 探究物候學對現代生活的啟示3. 培養科學觀察與表達能力教學重點1. 生動性與準確性兼具的語言特點2. 邏輯嚴密的說明順序教學過程一、回顧導入(3分鐘)提問:用一句話概括什么是物候學?答:研究動植物生長、氣候變化等自然現象與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二、語言賞析(20分鐘)活動:分組討論以下句子特點1.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br/>答:擬人修辭,賦予自然以人的情態,語言生動形象。2. “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br/>答:“只”字體現準確性,強調緯度差異對物候的微小影響。提問:科學小品文如何做到既嚴謹又有趣?答:使用修辭增強可讀性,同時確保數據準確、邏輯清晰。三、探究深化(15分鐘)提問:1. 影響物候的四大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為什么?答:不能。作者按影響程度由主到次(緯度→經度→高下→古今)排列,體現邏輯嚴密性。2. 結合全球變暖現象,談談物候學對環境保護的啟示。答:物候變化可預警生態問題,例如花期提前反映氣候異常,提醒人類關注環境保護。四、拓展寫作(10分鐘)任務:模仿課文語言,用擬人手法描述一種自然現象(如蟬鳴、落葉)。示例:蟬兒們等待了整個盛夏,終于在某個悶熱的午后齊聲高歌,仿佛在宣告這場季節音樂會正式開幕。五、作業布置(2分鐘)1. 完成課后習題第三題(說明方法分析)2. 收集三條與物候相關的諺語(如: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六、板書設計大自然的語言竺可楨一、結構:現象→定義→因素→意義二、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三、語言特色:生動性 + 科學性四、啟示:關注自然,和諧共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