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語文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復習課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是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要求必讀的名著。這部散文集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共包含十篇散文,通過作者深情的筆觸,回憶了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片段,展現了魯迅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正站在童年跨越到少年的門檻上,面臨認知轉變的關鍵時期。而魯迅筆下的童心世界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但是在閱讀《朝花夕拾》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兩個難越過的難關。一方面學生對文章內容所處的時期了解甚少,很難真正走進文本所刻畫的場景中。另一方面對魯迅本人和他的寫作筆法有畏難心理。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把握。因此,本課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在課程的層層深入中,消除對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隔膜。教學目標:1.通過品讀文本片段,分析不同成長階段之魯迅的特征。(語言運用)2.通過給人物分類,感知魯迅生命中的故人和往事。(思維能力)3.感悟魯迅思想,明確作品主旨。(審美創造)教學重點:1.通過品讀文本片段,分析不同成長階段之魯迅的性格特征。(語言運用)2.通過給人物分類,感知魯迅生命中的故人和往事。(思維能力)教學難點:結合原著,感悟魯迅思想,明確作品主旨。(審美創造)教學過程:【課前檢測】一、走近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及雜文集《墳》《熱風》《且介亭雜文》等。其中,《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收錄了魯迅創作于1926年的10篇散文。二、讀而有知:請根據句子寫出相應人物。但前回的名醫的臉是圓而胖的,他卻長而胖了:這一點頗不同。——( )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 )只要望見一頂白紙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獨與他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平時也常常可以遇見他。——( )“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里去了。——( )【課堂探究】一、花瓣盈空,書寫成長。1.品讀:魯迅的回憶就像花瓣一樣飄在天空,在《朝花夕拾》里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一起賞析片段,分析不同時期的特點。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品動詞,我讀出了一個( )的童年魯迅。……然而還有“平地木十株”呢,這可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東西了,問藥店,問鄉下人,問賣草藥的,問老年人,問讀書人,問木匠,都只是搖搖頭……——《父親的病》讀“六問”,我讀出了一個( )的少年魯迅。2.比讀:魯迅的文字獨具風格,一位同學對此稍作改動,請看看原文的語言風格有怎樣的特點,其中又能看出一個怎樣的魯迅?原文: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改動: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但花下也缺不了“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有盤著大辮子的,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對比閱讀,我讀出了一個( )的青年魯迅。二、余香滿懷,看見眾生。1.“人物”畫廊:(1)如果魯迅要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創立微信群,一個名為“溫馨之回憶”,另一個為“理性之批判”,請你分別從以下人物中選取名字,完成表格,并說說理由。阿長、衍太太、父親、壽鏡吾、藤野先生、范愛農、陳蓮河。表述示例:我認為壽鏡吾先生可以入“溫馨之回憶”群。因為壽鏡吾先生熱愛朗讀;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他是一個方正、嚴而不厲的人。溫馨的回憶 方正、嚴而不厲的壽鏡吾先生。理性的批判(2)小組合作,完成分類。(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思考,分析人物身上交雜的明與暗,以及魯迅內心的復雜感情,并非非黑即白。)2.“他物”分析——《狗·貓·鼠》《無常》。請閱讀以下選文,思考作者為何要寫“貓”與“無常”?(設計意圖:了解“雜文筆法”。)文段一: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狗·貓·鼠》)文段二: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無常》)三、暗里微光,素履往之。拓展閱讀以下材料,思考:魯迅為何要夕拾朝花?鏈接資料1:時間 篇目“三一八”慘案之前 無“三一八”慘案之后 《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1926年8月,赴廈門大學任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1926年12月,從廈門大學辭職 《小引》《后記》鏈接材料2:三·一八慘案:1926年3月18日北洋臨時政府衛隊開槍射擊包括劉和珍在內的47名游行學生和群眾。魯迅得知后極為震怒,寫下不少戰斗檄文,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1926年12月,魯迅離開了廈門,與當時的廈大校長林文慶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1927年9月,魯迅又未能從彼時的中山大學找到認同和眷戀。四、小結:治愈魯迅的那些微光: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警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成為治愈自己的微光、助力成長:那些童年溫暖的往事是魯迅的微光,而那些求學路上及歸國遇到的困難是魯迅成長的火焰。不管是微光還是火焰,都助力魯迅的成長愿同學們在未來的三年初中生活中明確自己的志向,做自己的光,不斷前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