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語文下冊《桃花源記》知識梳理寫作背景 東晉王朝極端腐敗,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全文中心文章虛構了一個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揭露了當時長期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文章理解1.漁人是怎么發現桃花林的?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風景優美)3.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曲折、隱蔽、幽深)4.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環境優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情好客)6.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7.漁人是如何離開桃花源的?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暗示這個地方不存在。增強故事曲折和傳奇色彩。8.主旨: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問題歸納1. 開篇對桃花源的自然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這里的自然環境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圖景作鋪墊。2. 作者是怎樣描繪桃花源的?有怎樣的用意?為了突出主旨,作者從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兩方面描繪了美麗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作者所描繪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圖景,寄托著作者的社會理想。3. 桃花源人來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這個原因有何作用?“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交代了桃花源人來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表現了桃花源人對戰亂的厭惡、痛恨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寫了作者對秦漢以來,特別是對東晉黑暗腐朽社會的否定。4.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嘆惋”?漁人講完秦末以來的歷史及當前社會狀況,桃花源人為外面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5. “處處志之”與“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不矛盾。作者這樣寫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桃花源只不過是作者一個美好的社會理想罷了。6.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述一下這個“世外桃源”的美妙。①自然環境優美②社會環境安寧、民風淳樸。③百姓生活富足、和樂。7.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環境優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8.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1、為什么要虛構桃花源? 2、為什么要寫桃花源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用意是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9.這個理想在當時能不能實現?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10.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結尾寫劉子驥是否多余?這樣寫并不多余。結尾寫劉子驥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探訪桃花源沒有成行,是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尋覓,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樣的社會理想是無法實現的。理解性默寫1. 描寫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 表明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3. 寫出桃花源不易發現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極狹。4. 從環境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5. 從心情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6. 從穿著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男女衣著,悉如外人。7. 從活動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8. 桃花源人的精神狀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9. 寫出桃花源社會風尚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10.寫出桃花源人對漁人熱情的句子:①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②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③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1. 桃花源人“皆嘆惋”的原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2. 桃花源人“遂與外人間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13. 桃花源人滿足于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