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17 我變成了一棵樹 課時安排 2內容 分析 《我變成了一棵樹》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我國當代童話作家顧鷹。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因為不想自己在玩的時候有人叫“我”吃飯,所有變成了一棵樹,繼而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另一個奇妙想象的世界,也表明了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媽媽。本文將人與動物、植物的相遇與相處,描繪的如同一種真實的存在,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世間的和諧與美好。全文語言輕松活潑,字里行間充滿了童趣。文中“我”變成一棵樹之后發生的一連串奇妙的事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想象世界的神奇有趣。教師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引導學生創編自己的想象故事。指導學生從自己的愿望出發,鼓勵學生通過想象,讓自己的愿望在想象世界里得到實現。素養 目標 文化自信:感受想象的神奇,鼓勵、啟發學生大膽想象,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語言運用:能仿照課文大膽想象并說說自己會變成什么,以及之后會發生什么奇妙的事。 思維能力:了解“我”變成一棵樹之后的奇妙經歷,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審美創造:感受課文語言輕松活潑,字里行間充滿的童趣,以及想象的神奇與樂趣。思政 元素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學生大膽突破常規思維,勇于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激發學生對生活和未知的探索欲望。重點 難點 1.了解“我”變成一棵樹之后的奇妙經歷,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2.能大膽想象自己會變成什么,以及之后會發生什么奇妙的事。課前 準備 學生:完成預習卡。 老師: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課時 目標 1.認識“癢、鱷”等7個生字,會寫“狀、狐”等12個字,會寫“形狀、狐貍”等16個詞語。 2.了解“我”變成一棵樹之后的奇妙經歷,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環節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教師活動】 同學們,大家都看過神話故事吧!故事里的孫悟空可厲害啦,他能隨心所欲地變化,一會兒變成小鳥,一會兒變成小魚。要是你們也有這樣神奇的變身能力,你們想變成什么呢?(鼓勵學生自由發言) 今天呀,我們要認識一個叫英英的小朋友,她和大家一樣充滿奇思妙想,她把自己變成了一棵樹,還發生了好多奇妙的事兒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看看吧!(板書:我變成了一棵樹)看到這個題目,大家有什么想問的嗎?(引導學生提問,如 “我” 為什么想變成樹、會變成怎樣的樹、變成樹后會發生什么等)【學生活動】 1. 思考并回答老師關于變身的問題,分享自己的想法。 2. 思考課題,提出疑問。【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自然引出課題,同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環節二:初讀課文,識字解詞【教師活動】 1. 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按照老師出示的要求來初讀課文。(出示要求: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字詞;標注自然段序號,讀通句子;試著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大家開始吧!(巡視指導學生初讀) 2. 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出示生字詞) 形 彎 丁 力 香 頭 麻 魚 貓 糖排骨 這些生字詞大家都會讀嗎?先自己讀一讀。(巡視學生自讀情況)老師來帶讀,大家跟著老師讀,注意讀準翹舌音 “狀、腸、饞”,平舌音 “醋”,后鼻音 “零、癢”,“丁零” 中的 “零” 讀輕聲。(帶讀生字詞)接下來,老師請幾位同學單獨讀一讀,再開火車讀。(指名讀、開火車讀)最后,我們去掉拼音,看看大家還能不能讀準。(去掉拼音讀生字詞) 3. 我們來討論一下這些生字的識記方法。(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熟字換偏旁、聯系生活經驗、聽音猜詞等方法識記生字)比如,“癢”“貍”“抬” 可以用形聲字的特點來記;“腸” 可以通過熟字換偏旁變成 “場”“湯”“楊” 來記;像 “癢癢”“抬頭”“小鱷魚”“巧克力”“香腸”“糖醋排骨”,我們可以聯系生活經驗,圖文結合來記;“丁零”“嗵嗵咕嚕嚕” 可以通過發出類似聲音來理解,這是擬聲詞哦。 4. 現在,大家帶著之前提出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巡視學生閱讀情況)讀完后,我們一起交流討論。(引導學生交流,借助問題答案,總結課文主要內容:“我” 因為不想回家吃飯而希望自己變成一棵樹,愿望實現以后發生了一連串有意思的事情)【學生活動】 1. 按照要求初讀課文,圈畫字詞,標注序號,嘗試回答問題。 2. 自讀、跟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去掉拼音讀生字詞。 3. 參與討論生字識記方法。 4. 再讀課文,思考問題,參與交流討論,總結課文主要內容。【設計意圖】通過多種方式學習生字詞,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識字能力。環節三:再讀課文,體會有趣【教師活動】 1. 下面,我們再來讀課文,這次聚焦有趣的部分。(出示要求:默讀課文 1 - 4 自然段,了解 “我” 變成樹的原因及經過;用 “____” 畫出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小組內和同學交流感受)大家開始吧!(巡視學生默讀和圈畫情況) 2. 誰來說說 “我” 為什么要變成一棵樹呢?(引導學生回答:我真希望變成一棵樹,這樣就沒人在你玩的時候叫你吃飯了。板書:不想吃飯 我變成了樹) 3. 那 “我” 是怎么變成一棵樹的呢?(引導學生回答:我心里想著,就覺得身上癢癢的,低頭一看,發現許多小樹枝正從我身上冒出來。呀,我真的變成了一棵樹!)大家覺得這過程中哪些詞語很有趣呢?(引導學生分享,如 “癢癢的”“冒出來” 等)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身體冒出樹枝的時候是什么感覺,哪個身體部位感覺癢癢的,然后讀出句子。(引導學生體驗想象并朗讀)“癢癢的” 和 “冒出來” 把 “我” 變成樹的感覺寫得多生動呀! 4. 現在,如果你們也能像英英一樣變身,試著模仿英英變成樹的片段說一說。(引導學生模仿表達,如 “我真希望變成 (一只鳥),(想去哪兒就能飛到哪兒)。我心里想著,(覺得手臂變重了), 低頭一看,(我的腳變成了一對鳥的腳趾,手臂生出了一雙翅膀)。呀,我真的變成了 (一只鳥)!”) 5. 最后,我們請幾位同學來讀 1 - 4 自然段,然后大家一起齊讀。(指名讀、齊讀)【學生活動】 1. 默讀 1 - 4 自然段,圈畫有趣的地方,小組內交流感受。 2. 思考并回答 “我” 變成樹的原因。 3. 找出 “我” 變成樹的經過,分享有趣詞語,體驗想象并朗讀。 4. 模仿寫變身片段。 5. 參與朗讀 1 - 4 自然段。【設計意圖】通過精讀課文部分段落,引導學生感受 “我” 變成樹過程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環節四:指導書寫,以練促學【教師活動】 1. (依次出示要求會寫的字)同學們,我們來學習寫這些生字。大家先讀準字音,再仔細觀察它們的字形結構。(引導學生觀察) 2. 大家交流一下,覺得哪些字容易寫錯,要注意些什么。(組織學生交流) 3. 老師重點給大家講講容易寫錯的字。“狐貍” 兩個字的左邊都是反犬旁,“狐” 的右邊是 “瓜”,可別寫成 “爪” 啦。“零” 字下面的 “令”,撇、捺要寫伸展,最后一點可別遺漏了。“繼續” 兩個字的左邊都是絞絲旁,“續” 的 “十” 字橫短豎長,“頭” 字的兩點要相互呼應。(示范書寫) 4. 現在,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練寫,寫完后,我們互相評價修改。(巡視指導學生書寫)【學生活動】 1. 讀準字音,觀察字形結構。 2. 交流易錯字及注意點。 3. 觀察老師示范書寫,記住要點。 4. 練寫生字,接受評價并修改。【設計意圖】通過指導寫字,幫助學生掌握生字的書寫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環節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教師活動】 1.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英英的奇妙世界,認識了生字詞,了解了 “我” 變成樹的原因和經過,還感受了想象的有趣。大家在課堂上都很積極,表現得非常棒! 2. 課后,請大家把今天學的生字每個寫 5 遍,加強記憶;再把課文認真讀 2 遍,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學生活動】 1. 傾聽老師總結,明確本節課所學內容和課后任務。 2. 課后完成作業,書寫生字、朗讀課文。【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強化學習效果;布置作業讓學生鞏固所學,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后,培養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板書設計17 我變成了一棵樹(第 1 課時)生字:(展示生字及書寫要點)“我” 變成樹:不想吃飯 - 身上癢癢 - 樹枝冒出想象表達:(學生模仿變身示例)教學反思成功之處: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學生在識字寫字、初讀課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朗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感受到了想象的有趣。 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體會 “我” 變成樹過程中語句的趣味性時,部分學生理解不夠深入,可能是引導方式不夠生動;在識字教學中,對個別生字的記憶方法講解不夠透徹,學生可能記憶不牢;在時間把控上不夠精準,導致寫字指導時間有些緊張,對學生作業的指導不夠細致。 改進措施:在今后的教學中,對于較難理解的內容,采用更生動的引導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幫助學生理解;在講解生字時,增加記憶方法的示例和練習,加強對易錯字的指導;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為寫字指導和作業指導留出充足時間,詳細說明作業要求,加強對學生作業的細致指導,提高教學效果。教學過程設計第二課時課時 目標 1.了解“我”變成一棵樹之后的奇妙經歷,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重點) 2.能大膽想象自己會變成什么,以及之后會發生什么奇妙的事。(難點)環節一:趣味導入,溫故知新【教師活動】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陪著英英一起經歷了奇妙的變身,她因為貪玩不想吃飯,結果變成了一棵樹。大家是不是特別好奇,變成樹后的英英又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兒呢?今天,我們就接著走進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板書課題:我變成了一棵樹) 在開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課學的生字詞。(出示生字詞)大家先一起大聲齊讀,然后老師請幾位同學單獨讀一讀。【學生活動】 1. 回憶上節課內容,對本節課的學習充滿期待。 2. 齊讀、指名讀生字詞。【設計意圖】通過回顧上節課內容和生字詞,鞏固舊知,自然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環節二:邊讀邊想,重點感悟【教師活動】 1. 現在,請大家默讀 5 - 8 自然段,找一找自己覺得有意思的部分,感受一下作者想象的神奇和有趣。(巡視學生默讀情況) 2. (出示第 6、7 自然段)我們先來看看這部分內容,“我” 變成的這棵樹有什么奇特之處呢?(引導學生回答:樹上長滿了奇形怪狀的鳥窩,風一吹,它們就在枝頭跳起來舞)大家想一想,除了文中提到的,還有其他形狀的鳥窩嗎?(引導學生想象并回答)對啦,還有梯形、葫蘆形、星形、心形等等,這里寫不完,所以用了省略號。那 “風一吹,它們就在枝頭跳起了舞”,鳥窩真的能跳舞嗎?(引導學生理解擬人修辭手法)現在,我們全班一起齊讀這兩段,老師給大家出示樹上鳥窩的圖片,大家邊讀邊想象鳥窩在枝頭跳舞的樣子。 3. (出示第 8 自然段)小動物們是怎么住進鳥窩的呢?(引導學生回答)大家選擇一種動物,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它是怎么跳到或爬到大樹上來的。(引導學生描述)現在,我們帶著這種有趣的想象來朗讀這一段,感受感受。 4. 接下來,默讀 9 - 20 自然段,看看 “我” 的鳥窩中發生了什么,注意體會 “我” 的情感變化。(巡視學生默讀情況)文中最神奇的是媽媽來到了樹上,還帶來好吃的和大家分享。那 “我” 面對媽媽的到來,心情有哪些變化呢?(引導學生朗讀 9 - 11 段,體會情感變化) 5. (學習 12 - 20 自然段)“我” 看到小動物們吃零食時,有什么反應呢?(引導學生回答)咕嚕嚕的聲音和嘴巴里流出水珠,說明了什么?小動物們把水珠當成了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這里小動物們的對話很有意思,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從 “唉,變成了樹真麻煩。他們連水珠是從我的嘴巴里流出來的都不知道。” 這段話中,大家能感受到什么?(引導學生體會 “我” 的心理) 6. (出示第 21 自然段)學到這里,大家認為媽媽真的沒有發現 “我” 變成了大樹嗎?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分析媽媽的語言、動作,體會媽媽的愛)此時此刻,如果你是 “我”,會和媽媽說什么呢? 7. (出示第 22、23 自然段)作者想象的這個故事最想告訴我們什么呢?這兩句話應該用怎樣的語氣朗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明確朗讀語氣)【學生活動】 1. 默讀 5 - 8 自然段,圈畫有意思的部分,思考并分享。 2. 分析 “我” 變成樹的奇特之處,想象鳥窩形狀,理解擬人手法,齊讀段落。 3. 描述動物住進鳥窩的方式,朗讀第 8 自然段。 4. 默讀 9 - 20 自然段,體會 “我” 的情感變化,參與分角色朗讀,思考問題。 5. 分析媽媽是否發現 “我” 變成樹,交流想法。 6. 思考故事主旨,明確朗讀語氣。【設計意圖】通過精讀課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我” 變成樹后的奇妙經歷,感受作者的想象和媽媽的愛,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情感體會能力。環節三:想象訓練,課堂練習【教師活動】 1. 同學們,英英變成樹的經歷是不是很有趣?如果你們也會變,想變成什么呢?變了以后又會發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交流,并填寫學習卡。(出示學習卡模板,巡視指導學生填寫) 想變成什么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發生的奇妙事情小蝸牛小鳥、青蛙、烏龜飛行,睡覺,比賽跑步彩筆畫紙,哥哥畫畫,環游世界………………2. (學生填寫完后)大家對照學習卡,和同桌說說自己想象的故事。(巡視學生交流情況) 3. 現在,請幾位同學來和全班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指名交流,引導師生評價) 4. 大家說得都很棒!現在,我們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按照學習卡的提示,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寫下來。(巡視指導學生寫作)【學生活動】 1. 思考自己的變身想象,填寫學習卡。 2. 與同桌交流想象的故事。 3. 指名分享故事,參與評價。 4. 按照要求寫作。【設計意圖】通過拓展想象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寫作水平。環節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教師活動】 1. 同學們,這兩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英英充滿想象的世界,感受了她變成樹后的奇妙經歷,也體會到了媽媽對她的愛。同時,大家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奇妙故事。老師為大家的奇思妙想點贊! 2. 課后,請大家把自己寫的故事認真修改一下,讓它更精彩;再把這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給家人聽,和他們分享這個有趣的故事。【學生活動】 1. 傾聽老師總結,回顧兩節課的學習內容。 2. 課后完成作業,修改故事、朗讀課文。【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強化學習效果;布置作業讓學生鞏固所學,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后,培養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板書設計17我變成了一棵樹 不想吃飯 變成樹 媽媽帶來了很多好吃的 請小動物一起吃 我饞得直流口水 媽媽最了解我教學反思成功之處: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在感受想象和表達想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體會到了媽媽的愛。 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表達時,部分學生的表達不夠清晰、生動,可能是引導不夠細致,缺乏示例;在時間把控上不夠精準,導致寫作時間緊張,部分學生未能完成寫作;在指導學生體會媽媽的愛時,個別學生理解不夠深刻,可能是引導方式不夠多樣化。 改進措施: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對想象表達的指導,提供更多優秀示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表達;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確保學生有充足的寫作時間;采用多樣化的引導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感討論等,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媽媽的愛,提高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