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體干燥、凈化、檢驗與綜合運用知識網絡 一、知識體系圖示:1、將CO2吸收、檢驗、干燥,CO還原氧化銅,CO尾氣處理,除去HCl氣體,特殊裝置收集CO2等形成一條線;2、向NaOH溶液吸收CO2后的溶液中滴加適量的BaCl2溶液,將產生的沉淀過濾引入過濾操作,將濾液蒸發引入蒸發操作,其中還包含了膠頭滴管的使用。二、隨堂練習:1.下面是某同學用如圖裝置測定過氧化氫質量分數,在錐形瓶中加少量二氧化錳,由長頸漏斗加入過氧化氫溶液,請同學們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過氧化氫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是___。(2)實驗中需測定的關鍵數據是_____,是怎樣獲得的?___________,這一方法屬于科學方法中的_______法。 (3)該裝置不足之處是______,對測定結果的影響是_______。2.空氣是重要物質,其中氮氣約占空氣總體78%,資源十分豐富,大量用于制取氮肥與保護氣。做完課本上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同學們自然會想到紅磷燃燒后容器內剩余的主要是氮氣,欲把它收集起來做食品保護氣,改進后的除氧裝置如右圖。(1)白磷燃燒結束后活塞預計將移動到___厘米處;(2)該實驗最好不要在空氣不流通且人多的教室里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該裝置能否將白磷換成紅磷?________;(4)管內剩余氣體中除氮氣外,要用作食品保護氣還需除去的氣體雜質有_________;(5)將管內剩余氣體凈化得到純凈氮氣的方案如下圖;經上述裝置凈化后的氮氣并沒有很好的防腐作用,可能是其中還含有少量的___________,造成這一后果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3.煤氣中毒事件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由于一氧化碳無色、無味,即使周圍環境中大量存在也無法察覺,因而令人談虎色變。某次事故中由于家中用煤爐取暖,門窗緊閉,通風不良,導致人員死亡的惡性事件。某同學想到事故房間內一氧化碳含量一定很高,他在公安人員的協助下收集了一瓶室內氣體,用干燥、純凈的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實驗以檢驗CO的存在。請回答實驗中的問題。(收集的氣體樣品中還含有CO2和水蒸氣) (1)假如你在現場,你如何收集一瓶氣體樣品?(2)檢驗裝置如圖,A、B、C瓶中分別盛裝何種液體?作用分別是什么? (3)為確保實驗安全,加熱前應怎樣操作?(4)你是通過哪些現象證明樣品中有CO氣體的?(5)要回收并利用剩余的CO,推測D瓶中最可能裝的液體是什么?該裝置在實驗中的作用是什么?4.為測定純堿樣品的純度,某同學稱取一定量的純堿樣品放入錐形瓶中,由分液漏斗加入稀硫酸,將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用NaOH溶液吸收,測出CO2的質量即可測定純堿樣品的純度,裝置如下: (1)實驗前先經NaOH溶液向裝置內通空氣,其目的是____,經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此時閥門K1、K2、K3的開閉情況是________ 。(2)打開分液漏斗活塞滴入稀硫酸反應開始,此時閥門K1、K2、K3的開閉情況是_______。(3)當錐形瓶內不再產生氣泡即反應結束后,接下來的操作是__________。(4)如果用稀鹽酸代替稀硫酸,則測定結果會有誤差,原因是_____________;(5)裝有堿石灰的U形干燥管作用是___,若缺少該裝置將使測定結果________(偏大、偏小、不變)。5.用如圖裝置測定水中氫、氧元素的質量比,其方法是分別測定通氫氣前后玻璃管的質量差和U形管的質量差。例如玻璃管質量減少0.8克,U性管質量增加0.9克,即可得出水中氫、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8,恰好與理論值相符,然而實驗結果與實際不符。(1)為確保實驗安全,實驗前應_____;(2)玻璃管質量減少的量是______的量;(3)實驗結果與實際不符的原因可能有__;A、 Ⅰ、Ⅱ裝置之間缺少干燥裝置; B、 Ⅲ裝置后缺少干燥裝置;C、Ⅲ裝置中干燥劑量不足,水沒有被完全吸收;D、Ⅰ裝置中鋅粒不純; E、 CuO沒有全部被還原答案:1、(1)2H2O2 =2H2O +O2↑ (2)氧氣的體積 用量筒測量排除水的體積 轉換法 (2)氧氣會溶解在水中 水上加一油層 2、(1)8厘米 (2)空氣中氧氣偏低 (3)不能,開水的溫度不能達到白磷的著火點 (4)水 (5)氧氣 燃燒時氧氣為未耗盡(1)排水法 (2)A氫氧化鈉溶液 吸收二氧化碳 B氫氧化鈣溶液 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吸收盡 C濃硫酸 干燥氣體 (3)檢驗純度 (4)黑色粉末變紅 石灰水變混濁氫氧化鈉溶液 吸收二氧化碳(1)排除裝置中的空氣 吸收二氧化碳 K1 K2打開K3關閉(2)K3打開 K1 K2關閉(3)打開K1,通空氣(4)鹽酸有揮發性(5)防止空氣中二氧化碳進入裝置 偏大(1)檢驗純度 (2)AC (3)氧元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