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雁歸來》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提煉信息,把握說明對象及特點;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大雁歸來的旅程以及相關的生活習性。2.品味題目、抒彩的人稱定語、詞句,感受文章的抒情性,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3.感悟作者對大雁的情感,熱愛自然、提高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教學重點、難點:快速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概括、討論、歸納。品味題目、人稱定語“我們”的含義。品析關鍵詞句,體會文章抒情性,感悟作者情感。【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今天,老師為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它是與《瓦爾登湖》齊名的自然典范,它的名字是《沙鄉年鑒》。老師先來簡單地介紹一下作者——奧爾多 利奧波德。(PPT)出示教學目標(PPT)結合學案,檢查預習情況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遷徙(xǐ) 霧靄(ǎi) 窺(kuī)探 緘(jiān)默狩( shòu )獵 凋( diāo )零 滑翔( xiáng ) 顧忌( jì )沼( zh o )澤 瞄( miáo )準 喧( xuān )r ng( 嚷 )yāo( 邀 )請 凋( diāo )零 枯zào( 燥 )稀疏( shū ) 彌( mí )漫環頸雉( zhì ) 半蹼鷸( pǔ yù )2.解釋下列詞語。 凋零:凋謝零落。 遷徙:遷移。 緘默:閉口不說話。 窺探:暗中察看。 霧靄:霧氣。 狩獵:打獵。 顧忌:恐怕對人或對事情不利而有顧慮。目空一切:形容驕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初讀課文,感知內容(一)默讀課文,篩選整合信息,歸納大雁歸來有哪些特點。【明確】1.十一月份的大雁一聲不吭。2. 飛行的路線是筆直的。3. 來的季節是三月春天。4.三月的大雁一觸到水就叫,喧嚷。5.春雁愛尋食玉米粒。6.常六只列隊飛。7.四月的夜間,大雁會一陣陣喧鬧。(二)概述大雁歸來的旅程,理解說明的順序。【明確】時間順序品讀語言,感受情感(一)品題目,悟情感觀看短視頻,嘗試舉一反三,初步體會作者在“歸來”上所隱含的情感。(分享《大圣歸來》中超燃短視頻,紡事背景介紹,啟發學生。)【明確】“歸來”是一種感召,是一種期盼,這是一種呼喚。作者用直接呼告的表現了對大雁懷有的深厚感情,也是對良知的呼喚,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品定語,悟情感1.文中多次出現“我們的大雁”“我們的春雁”“我們的大雁集會”“我們的沼澤”“我們的農場”等稱呼,可否把“我們”去掉?“我們”又包含了哪些對象?齊讀例句,談感受。【例句】“我們的大雁又回來了。”【明確】“我們”在這里指我和我的學生、愛鳥者、作者及家人、土地大家族(有其他的動植物、沒生命的沼澤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將大雁視作“我們”中的一員,都是自然界的平等成員,表達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也是作者尊重生命、熱愛自然的體現。2..請你以久別重逢的好友的身份,重讀文章第4段,體會“我們的大雁又回來了”時的驚喜之情。(三)品句子,悟情感1.請從修辭與描寫的角度,做批注,感受大雁形象,感悟作者情感。以“讀‘ ’,我感受到了 ”為句式,組織語言,稍候分享。【預設1】:第1段一只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預設2】:第3段大雁到了目的地,時而在寬闊的水面上閑蕩,時而跑到剛剛收割的玉米地里撿食玉米粒。【預設3】:第4段它們順著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穿過現在已經沒有獵槍的狩獵點和小洲,向每個沙灘低語著,如同向久別的朋友低語一樣。【預設4】:第5段第一群大雁一旦來到這里,它們便向每一群遷徙的雁群喧嚷著發出邀請。【預設5】:第6段①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澤上空做試探性的盤旋,而像凋零的楓葉一樣,搖晃著從空中落下來,并向下面歡呼的鳥兒們伸出雙腳。②那接著而來的低語,是它們在論述食物的價值。【預設6】:第9段突然間,刺耳的雁叫聲出現了,并且帶著一陣急促的混亂的回聲,還有觀戰者們激烈的辯論所發出的呼叫聲。隨后,一個深沉的聲音算是最后發言,喧鬧聲也漸漸低沉下去,只能聽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談論。【明確】作者運用了細膩的描寫和擬人的修辭,讓大雁可愛的、善良的、親情的、友情的、合眾的形象躍然紙上,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作者的筆下,這是和人類一樣具有情感的大雁,生命同樣重要的地球公民,生命面前,我們是平等的。課后挑選自己喜愛的句段背誦,再次感受大自然共享的魅力!《大雁歸來》教學設計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閱讀拓展資料,探究句子含義,進一步理解作者獨特的自然倫理觀。2.觀看視頻,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自然觀。★教學重點、難點:1.閱讀拓展資料,探究句子含義,進一步理解作者獨特的自然倫理觀。2.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自然觀。【教學過程】一、細讀探究,提升思想再讀文章重點段落,理解句子含義,感悟作者獨特的自然倫理觀。【鏈接材料】作者在《沙鄉年鑒》中提出,要建立“一種處理人與土地,以及人與土地上生長的動物和植物之 間的倫理觀”,這使得他成為環境生態倫理學的先驅。倫理學本來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作者由人間的倫理推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他的觀念中,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的其他部分也應該平等地和諧相處。從這種觀念出 ,作者發現,大雁這種生靈,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也有家庭結構,也有親情,還有不少人類所不及的品性。人類雖為萬物之靈,但不應該 自私地傷害它 ,善待自然,將人類自身看作自然的一個平等成員,可以克服現代化物質文明的弊病,讓人類在心靈上獲得提升。這就是本文的思想價值。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是我們一家人在周末,在那遠離過多的現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這先是被我們越來越傲慢和越來越完美的社會榨取殆盡,然后又被遺棄的沙鄉農場里,我們試圖用鏟子和斧子去重建我們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東西。正是在這兒,我們探索著,而且也發現著上天賜予我們的本質……——《沙鄉年鑒》英文版序3.“這時,我覺察到,而且以后一直是這樣想,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是某種只有它和這座山才了解的東西。 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這垂死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像山那樣思考》4.利奧波德,被稱作美國新保護活動的“先知”,他同時又是一個觀察家,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一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這種身份上的矛盾或許在《沙鄉年鑒》中能找到合理解釋——我們試圖用鏟子和斧子去重建我們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東西……“鏟子”是種植,“斧子”是砍伐開發,威斯康星的法規對大雁而言既有“狩獵期”,也有“保護期”,這就是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提倡的“土地倫理”。——《中學語文論壇》王新芳【探究】第3段:“11月份南飛的鳥群,目空一切地從我們頭上高高飛過,即使發現了它們所喜歡的沙灘和沼澤,也幾乎是一聲不響。大雁知道,從黎明到夜幕降臨,在每個沼澤地和池塘邊,都有瞄準它們的獵槍。”這句話中,隱含著作者什么情感?【明確】表達了作者對槍殺大雁的憤恨。2.第3段中:“向我們農場宣告新的季節來臨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規。”這句話中的“法規”,你猜到內容了嗎?請結合導學案中資料,加深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人與自然”相處模式。【明確】威斯康星的法規對大雁而言既有“狩獵期”,也有“保護期”,這就是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所提倡的“倫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土地倫理”!3.第8段:“單調枯燥的數字竟能如此進一步激發愛鳥者的感傷,可確實少有。”為什么數字會激發愛鳥者的感傷?【明確】六年的研究,證實了“六”或“六的倍數”,構成一個雁群,這是一個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單,是因為家庭中其他成員被槍殺。進一步激發了愛鳥者的感傷。4.第11段內容,帶給你怎樣的思考?【明確】作者把大雁與人作對比,表明大雁是聯合的“先驅”,他們才是先于我們的地球公民。5.第13段:“在這種每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所獲得的是從三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在這句話中,如何理解“野性的詩歌”?【明確】春分后大雁回歸,它離開了食品豐足、冬季溫暖的南方,最后來到陽光充足、夏季僻靜的北極,生育小雁。遷徙中的大雁,它的鳴叫,它的習性,都帶有原生態的情趣與活力,這是“野性”的美;“詩歌”是美好的、值得歌頌的、自由的、浪漫、無拘無束的,作者熱愛大雁,所以,他認為這是一種“野性”的詩歌!觀看視頻,建立關系欣賞紀錄片《大自然在說話》,結合春節期間全國對抗冠狀病毒的“戰‘疫’”,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上帝要為地球公民排序,“晴空”“大地”“蟬鳴”“白雪”“人類”,誰會位列第一?【明確】(PPT)總結這是一篇集知識性、抒情性與思想性為一體的生物學“觀察手記”,在作者的筆下,大雁像人類一樣具有靈性。作者在人與大雁的種種關系中來看大雁,同時也反觀人類,呼吁人們,要敬重這個自然共同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利奧波德這樣來概括他的土地倫理的含義:“一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才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利奧波德的尊重土地、熱愛土地的理論,是從總體上提出的,客觀認識人和自然關系的生態學的哲學結論。它是向人類發出建立新的倫理意識的呼喚。四、作業超市:作業1:了解大雁,嘗試做一個“愛鳥者”。搜集整理與大雁有關的知識,如大雁的分類、體貌、習性等生物學知識,大雁作為文學形象,等等。結合圖片,制作“大雁檔案”。也可以繪制或拍攝大雁的圖片,學習本篇作者的做法,寫一寫“觀察手記”。作業2:閱讀《沙鄉年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下第二單元第七課《大雁歸來》第二課時教學設計.docx 八年級下第二單元第七課《大雁歸來》第一課時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