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9桃花源記 課時 第1課時一、課標要求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2.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 。3.誦讀古代詩文,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桃花源記》是部編版教材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四篇文言文都是“記”一類的散文,其單元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懂文言詞語的含義,積累文言字詞知識,疏通文意。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課文、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三、學情分析學生雖已在七年級和八年級上學期學過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還比較薄弱,而本文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現象,因此會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礙。四、教學目標1.朗讀并背誦課文。 2.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現象。 3.反復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五、教學重難點重點:積累文言現象 難點: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六、教學過程單元閱讀提示的學習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絕藝人,精湛技藝,令人贊嘆。這個單元所選的古詩文,有的記事,有的記游,有的狀物,有的抒情。閱讀這些詩文,能夠讓我們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們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學習本單元,要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通過反復誦讀,領會詩文的豐富內涵,品味精美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這段文字不僅告訴了我們古詩文的特點和學習的意義,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學習古詩文的好方法。 文學常識介紹 記是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在六朝獲得文體生命,唐代進入文苑,宋代其內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成熟穩固。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在古代屬“雜記體”,是 借游記之體講述虛構故事表達社會理想,與真正的游記不是一回事。(播放PPT)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風,是我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 學習目標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現象。 3.反復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四、學習方法 誦讀法。在誦讀中正其音,曉其律,通其意,品其蘊。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夾岸(jiā) 豁然開朗(huò) 儼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垂髫(tiáo) 怡然自樂( yí )便要(yāo) 還家(huán) 邑人( yì ) 語云(yù) 詣太守(yì) 劉子驥(jì) (二)再讀課文,讀準停頓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三)三讀課文,讀通文意 文中有一個通假字,便要還家 的 要,同邀請的邀。 有兩組同義詞,悉,并,咸,皆——都譯為(全、都)言,道,云,說——都譯為(說)。 還有一處詞類活用現象,漁人甚異之的異,翻譯為(對……感到詫異,是意動用法)。 文中共有六個典型的一詞多義現象,志 為 作 舍 乃 尋 另外,在文中還有五個較為典型的古今異義詞。分別是 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請同學們記下這些詞的古義和今義。 除了我們歸納整理的文言現象外,這篇含標點之內尚不足四百字的散文,衍生了許多的成語——分別是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雞犬相聞,阡陌交通 ,黃發垂髫,落英繽紛 ,世外桃源。 (四)四讀課文,讀出文韻 可以通過語氣、節奏的變化反應漁人的情感變化。 同時注意忘路,忽逢,鮮美,繽紛, 甚異,大驚,嘆惋等富有感彩的詞語。另外,這篇散文從句法上看是以短句,散句為主的,音節短促,少有修辭,敘事寫景時,以省略句居多。即便是桃花源里的種種,在漁人轉述時也僅僅寫為三個字,說如此。這種簡潔精煉的語言風格,也是陶淵明散文的一大特色。 六、作業布置 1.積累文言詞句2.背誦課文七、教學反思時間限制導致指導誦讀的環節做得還不夠深入、細致。1課 題 9桃花源記 課時 第2課時一、課標要求1.欣賞古詩文,有自己的情感體驗2.領略古詩文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人生的有益啟示3.對古詩文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二、教材分析《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一篇優美的寫景(虛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它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農村并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園生活的恬靜閑適, 于是用筆構想出了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風氣淳樸的理想社會。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擺脫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讀這篇名作,要在引導學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著自己的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三、學情分析學生年齡都在十三四歲,年齡尚小生活閱歷較少,特別是他們對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有一定的難度。四、教學目標1.了解文章故事情節。2.理解文章的敘述技巧。3.結合時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內涵。五、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故事情節,理解文章內涵 難點:理解文章的敘述技巧六、教學過程復習提問 背誦課文,考查學生對文言詞句的掌握情況。 整體把握 《桃花源記》以時間為序,講述了東晉太元年間武陵的一個捕魚 人忽逢桃花林、誤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 尋桃花源、難覓桃花源的故事。而作者以簡練的筆墨描繪出的桃源美景,更是打動了千百年來的無數讀者。 三、學習目標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現象。 3.反復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四、學習方法 研討賞析。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桃花源的絕境——絕___之境。 (一)桃花源是個“絕美之境”。桃花源外有汩汩的溪水,鮮美的芳草,繽紛的落花。粉紅的桃林,一望無際,燦若云霞,這便是作者描摹出的瑤臺仙境,漁人甚異,自然復前行,讀者心動,自然讀下文。 (二)桃花源是個“絕秘之境”。需順水而行,不知遠近,需穿林而過,行至盡頭,需鉆山而走,另辟蹊徑。如是者再三,方得以豁然開朗。 桃花源是個“絕豐之境”。整齊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高大的桑樹,豐茂的竹林,好一派富饒祥和的田園風光。生活在這里的人,自是豐衣足食,無饑餒凍餓之苦痛。 (三)桃花源是個“絕幽之境”。村落間雞鳴犬吠之聲,相互可聞。而又恰恰是這一兩聲雞鳴、一兩聲犬吠,才襯托出了桃源生活的幽雅寧靜。南朝詩人王籍《入若耶溪》一詩中的“蟬噪林魚靜,鳥鳴山更幽”,王維《鹿柴》一詩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俱是于此同工。 (四)桃花源是個“絕寧之境”,天地間小路交錯相通,男男女女,在其間往來耕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著生活的安寧,無需四處奔波,享受著生活的祥和,自有一份平凡的幸福。 (五)桃花源是個“絕樂之境”。 黃發老者、垂髫童子,老有所依,幼有所養,盡享天倫之樂。這便是人們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狀態了。有衣有食有家有情,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極其友好。而無外界之煩憂。 (六)桃花源是個“絕淳之境”。這里的人熱情善良,這里的人淳樸友好。見到漁人這不速之客便邀請到家中,備好農家自釀的美酒,烹飪美味的鄉間菜肴,賓至如歸,真誠以待。這份心性,著實難得。 (七)這桃花源是個絕無之境。即便仔細的做了記號,卻也尋不到那美好的地方了。它如夢一般,只存在于世人的渴求中,只存在于陶淵明的嘆惋中。已近花甲之年,飽受半生戰亂之苦的他,面對現實,深有感觸,對當權者昏庸的不滿,對不公平的現實社會的憎恨;對多難百姓的憐憫與同情,全化作這筆下的桃源——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幸福安樂。陶淵明渴望它存在,便借著漁人的眼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寫出。陶淵明又深知這絕不可能。便又讓漁人復尋而迷失,讓劉子驥之后,再無問津者。這一切是那樣的無可奈何,讓人扼腕嘆息。 補充背景資料: 東晉太元年間,統治集團內部生活荒淫,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為了爭奪統治地位,多次發生流血政變。如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恭帝。短短21年就爆發大小戰爭60場。政治的極度腐敗,戰亂的經久不歇,導致賦稅徭役繁重,在殘酷的剝削壓榨下,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 五、研討賞析 體會《桃花源記》的影響和意義。 陶淵明固守的精神家園、理想社會,也是萬千后人所念念不忘的。韓愈有《桃源圖》詩,蘇軾有《和桃花源詩》,王維,劉禹錫,王安石也寫下了諸多贊美桃花源的詩句。而世外桃源一語,更是成為了膾炙人口的成語,萬古流傳,至今依然彰顯著旺盛的生命力,是諸多世人心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一直承載著國人對遠離都市喧囂、清凈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六)拓展延伸 文章的敘述技巧。 《桃花源記》以特殊的情節取勝,完整的故事,以懸念陡生而起,至余韻悠悠而結。 曲折跌宕,虛幻的因果與虛幻的理想相結合,以寫實的敘述把縹緲的想象寫的栩栩如生。 具體的時間,具體的人物,具體的籍貫,具體的身份,卻偏偏碰撞到了不確定的地點。虛實結合,讓人明知其假卻又愿信其真,這便是文字的藝術魅力。 六、作業布置 1.積累文言詞句2.背誦課文七、教學反思賞析應該更加深入細致些。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桃花源記第一課時教案.docx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