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第 17 課《壺口瀑布》(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課程 標準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 1.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 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 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2. 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教學 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單元由四篇經典的山水游記文章組成。其中,《壺口瀑布》描寫了作者兩次 在壺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摹了壺口瀑布磅礴、雄壯的氣勢,賦予了黃河一種無堅 不摧、無往不勝、堅韌剛強的精神,抒發了作者的感慨。本文寫法上比較傳統,也 比較經典和典型,放在本單元第一篇,是為了引導學生熟悉游記這一文體的基本要 素和主要特點,了解閱讀游記作品所應關注的重點。這樣可以為整個單元的學習奠 定良好的知識、方法基礎。 2.學情分析: 在第一課時,教師依托文本學習為基礎,適當滲透文體知識的學習,從整體感 知的角度引導學生理清了文章的線索脈絡,也概括歸納了壺口瀑布的景物特征,學 生基本掌握了定點觀察的寫作手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在第二課時深入文章細節, 體會用語的精妙以及作者如何將景物美升華為哲理美、情感美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教學 目標 1.多角度欣賞寫景藝術,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2.領會黃河的偉大性格,激發熱愛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感情。教學 重點 多角度欣賞寫景藝術,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教學 難點 領會黃河的偉大性格,激發熱愛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感情。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導入新課 在領略了壺口瀑布的無限風光之后,同學們課外搜集了哪些描寫瀑布 的古詩句呢?(出示詩句) 通過對壺口瀑布的了解, 以及對課文內容的梳理和結構層次的整理, 我們明確了作者的思路和定點換景的觀察順序。今天,讓我們更進一步走 入作者用優美生動地語言描繪的瀑布奇景、編織的民族贊歌!講授新課 一、賞析手法,品味語言 1、確定目標:展示梁衡自己的論述及鄔乾湖對其游記散文的評價,引 出梁衡游記散文的總體特征——語言美、意境美、哲理美,從而提出學習 目標——體會作者是如何多角度表現出自然景物多個層面的“美 ”。 2、品鑒詞語:通過品鑒一系列動詞的運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 精準和遣詞造句的極強表現力。 3、賞析修辭:通過賞析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引導學生欣賞 修辭手法如何充分體現了景物特征, 以及如何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4、表現手法:通過具體文段的鑒賞閱讀,分析多感官相結合的景物描 寫手法和側面描寫是如何表現景物特點的。 二、體會深情,理解內涵 1、寓情于景:通過具體語段的學習,教師的講解,深入分析作者是如 何將景物特點與人的情思聯系起來,從而具有一種哲思。 2、直抒胸臆:通過朗讀和分析,明確作者最后如何從贊美黃河升華到 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歌頌,讓學生領會黃河的偉大性格,激發熱愛中華民族 母親河的感情。 3、聯系現實,號召繼承偉大民族精神。 4、播放壺口瀑布景觀視頻,讓學生在直觀感受中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民 族自尊心。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記散文。作者梁衡通過定點換景的觀察和寫作 思路,抓住了壺口瀑布波瀾壯闊、一往無前、雄起猛烈但又剛柔相濟的特 征,運用精準的詞語、巧妙的修辭、多種表現手法等語言技巧,多角度展 現了景物的自然美、意境美,又通過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通過歌頌黃河 而贊美中華民族堅強不屈、柔中帶剛的偉大精神,充滿了情感美和哲理美。作業布置 完成本網絡課程配套習題“第二課時 ”部分。板書設計答疑課 疑問一:壺口瀑布的壯美表現在哪些方面? 1.雨季壺口瀑布的排山倒海的氣勢和撼天動地的威力。(我在霧中想尋找 想象中的飛瀑,但水浸溝岸,霧罩亂石,除了撲面而來的水汽,震耳欲聾 的濤聲,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 2.枯水季節近看壺口黃河的雄渾壯闊。(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 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 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 ) 3. 平視瀑布, 既渾厚莊重又多姿多彩 。(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 落。 ……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么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 有水的形態。) 4.細看腳下之石,體現了黃河水奮力抗爭、柔中有剛的精神美。(黃河博 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 生,勇往直前。 ) 疑問二:象征手法在文章中是如何運用的? 1.將“壺口 ”黃河人格化,賦予了黃河水以人的個性,塑造了生動可感 的壺口黃河水流的形象。 2.黃河勇往直前、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形象,正與中華民族的形象相 似,所以作者對黃河的禮贊,正是對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禮贊。第五單元第 17 課《壺口瀑布》(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課程 標準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 1. 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 速度。 2.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 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 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教學 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單元由四篇經典的山水游記文章組成。其中,《壺口瀑布》描寫了作者兩次 在壺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摹了壺口瀑布磅礴、雄壯的氣勢,賦予了黃河一種無堅 不摧、無往不勝、堅韌剛強的精神,抒發了作者的感慨。本文寫法上比較傳統,也 比較經典和典型,放在本單元第一篇,是為了引導學生熟悉游記這一文體的基本要 素和主要特點,了解閱讀游記作品所應關注的重點。這樣可以為整個單元的學習奠 定良好的知識、方法基礎。 2.學情分析: 在學生以往的學習中,完整而系統地接觸游記這一體裁并不多,寥寥可數的游 記散文多為文言文,但也并非嚴格意義的游記而是寫景散文。因此,教師可以依托 文本學習為基礎, 以閱讀、賞析課文為主體,適當滲透文體知識的學習。教學 目標 1.積累生字詞,理清文章層次; 2.感知描寫內容,把握壺口瀑布的景物特征; 3.體會作者布局的妙處,掌握定點換景的觀察和描寫方法。教學 重點 感知描寫內容,把握壺口瀑布的景物特征。教學 難點 體會作者布局的妙處,掌握定點換景的觀察和描寫方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導入新課 從古至今,有很多贊美黃河的詩句,同學們知道有哪些描寫黃河的詩 句呢?(出示詩句) 這些詩句為我們展示了壯麗的黃河畫卷,那么作為黃河上唯一的瀑布 ——壺口瀑布,又是怎樣的壯觀景象呢?今天,我們就通過梁衡的游記散 文來近距離觀賞壺口瀑布。講授新課 一、 知識鏈接,走近作者 1.導入新課,介紹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位于陜西省宜川縣境內,黃河象一條騰飛的巨龍,穿行在 西北黃土高原的秦晉大峽谷中,當流經壺口時,寬約 500 米左右的河水突 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馬蹄狀瀑布群。主瀑布寬40 米,落差 30 多米,瀑 布濤聲轟鳴,水霧升空,驚天動地,氣吞山河,為黃河第一大瀑布,也是 我國僅次于貴州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觀賞圖片,初步感受。) 2.作者簡介:梁衡,著名學者,山西霍州人。歷任《內蒙古日報》記 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 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 科普作品獎。其代表作品有“新聞三部曲 ”《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 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名山大川感思錄》、《人杰鬼雄》等。 二、朗讀課文,識字正音 1.學生聽范讀錄音,朗讀課文,生字詞圈劃注音 2.老師提示重點生字詞(讀音及釋意) 三、整體感知,把握思路1.明確描寫對象:作者記敘了自己哪幾次游覽壺口瀑布? (雨季、枯 水季節) 2.簡單介紹游記文體特征,引出游記的主要要素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游記的主要要素——所知、所見 (所聞)、所感,提取信息、概括歸納,最后整理出全文的描寫內容、觀察 角度、組材構思 4.構思手法:定點換景。根據剛剛的思路整理,結合具體內容講解定 向環境的游記手法 5.第一課時小結課堂小結 游記三要素之間的關系:從結構上來說,所至是骨骼,所見是血肉, 所感是靈魂。無骨不立,無肉不豐,無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構成一個 完整的格局。作業布置 1.搜集并摘抄有關瀑布的詩句。 2.完成本網絡課程配套習題“第一課時 ”部分。板書設計 無答疑課 疑問一:作者寫第一次觀看壺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1.文章的主體是第二次枯水季節觀看壺口瀑布的部分。 2.第一次是遠觀,寫壺口瀑布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 3.為后文具體描寫第二次觀看壺口瀑布波瀾壯闊的氣勢起到鋪墊和渲染的 作用。 4.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疑問二:文章結尾部分第六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1. 內容上由景生情,借物喻人,贊美黃河,實則也是贊美中華民族博大寬厚、 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勇往直前、無堅不摧、堅韌剛強、勇于反抗的精神。 2.結構上總結全文。 疑問三:“定點換景 ”與“移步換景 ”的區別? “移步換景 ”是游記最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視點(即立 足點和觀察點),按照地點的轉移和一定的視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敘述 和說明下來。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 面。“定點換景 ”是指固定在某一點上,隨著視線和視角轉換,觀察和描 繪不同景物對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37_第五單元_《壺口瀑布》(一)-教案.docx 課時38_第五單元_《壺口瀑布》(二)-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