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塞腰鼓教學目標:1、品析語言,感受比喻、排比、反復及短句的表達效果。2、理解重點句子,深入體會作者所歌頌的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教學過程導入:上課前我們來欣賞一組圖片,我們能感受到安塞腰鼓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藝術表現力,敲打腰鼓的漢子們的元氣淋漓的激情,以及安塞腰鼓帶給人的震撼和鼓舞。那么,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來表現這種剛勁、有力的藝術表演的呢?下面開始我們本節課的學習。一、鑒賞句段,細品腰鼓1、這鼓是誰敲的?他們是什么樣的人?(1)學生跳讀課文,篩選信息并加以賞析。(2)教師鎖定關鍵句段,加以點撥。預設:第1段,茂騰騰的后生——青春活力第2段,他們樸實的就像那片高粱——樸實、憨厚、茁壯,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第18段,后生們的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排比的使用,彰顯出后生們有力、忘情和抗爭的特點。(3)小結:這鼓是后生所敲,他們是一群樸實無華、元氣淋漓的后生2、這鼓是怎么敲的?預設: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這一句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表現擊鼓時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制的情形。使用短句,發狠、忘情、沒命寫出了擊鼓的急促有力,同學們還要注意發狠、忘情、沒命層層遞進,一句比一句更有力。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這句話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后生比作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寫出鼓敲得猛烈而令人震撼,因為后生們是從沉靜陡然轉為熱烈打鼓,所以就像被強震突然震起的石頭一樣。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使用比喻、排比、反復、短句倒裝的手法,鼓點比作驟雨,流蘇比作旋風,腳步比作亂蛙,瞳仁比作火花,風姿比作斗虎,生動形象地寫出鼓點急促密集、流蘇飛揚飄逸、腳步蹦跳火烈、瞳仁光芒四射,突出了安塞腰鼓壯美、豪放、火烈的特點,讀起來節奏分明、鏗鏘有力。小結:這鼓是這樣敲的:這鼓是這樣敲的:是發狠地、忘情地、沒命地敲擊;是鼓點急促密集地敲擊,是流蘇飛揚飄逸地敲擊,是腳步蹦跳火烈地敲擊,是瞳仁光芒四射地敲擊!這樣的敲擊,動感十足,震撼人心!3、這鼓敲出了怎樣的效果?預設:第8段: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運用對比、排比、動靜結合的寫法,寫出擊鼓場面的火熱和激情四射第9-11段,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用引用和排比、夸張、想象的手法,“落日”“大旗”“馬鳴”“風蕭蕭”“雷聲”“閃”都是想象的景象,這些景象的特點就是氣勢恢宏、磅礴大氣,作者由實而虛,虛實結合,寫出擊鼓場面的壯烈、氣勢磅礴。第14-15段:串聯比喻,將山崖比作牛皮鼓面,寫出鼓聲力度之大,反響之強,將觀眾的心比作牛皮鼓面,寫出鼓聲讓山、鼓、人融為一體,達到忘我的陶醉境界,產生強烈的共鳴。二、深入研讀,探究主旨1、你被震撼了嗎?作者是如何贊美腰鼓的?(1)好一個安塞腰鼓!(2)好一個安塞腰鼓!(3)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4)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這幾個句子從結構上串起全文。四個“好”的含義不同的,是作者分別對安塞腰鼓的舞姿、響聲對敲打安塞腰鼓的后生及誕生安塞腰鼓的黃土高原的贊美之情。這里作者用排比、反復的手法表達了腰鼓的排山倒海之勢和嘆為觀止的贊頌之情。2、安塞腰鼓與后生及黃土高原又是什么關系?后生為什么要敲鼓呢?黃土高原的厚土養育了一群元氣淋漓的后生,這群元氣淋漓的后生敲出了奇偉磅礴的安塞腰鼓。腰鼓,就是他們擺脫貧困和束縛,怒放原始生命力的出口,是黃土高原厚重文化的呈現。從文中找到句子來印證這句話: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著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任何隱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這段交錯運用反復和排比這兩種修辭手法,關鍵詞“沉重而又紛飛”“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沉重和痛苦的是貧困和困頓的生活,追求紛飛的夢幻指的是有希望和生命力的生活。最后,作者用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這一連串短語,以詞為句,兩字一頓,急促有力,使文章節奏緊湊,像波濤一樣,傾瀉而出,文章這種快速躍動的節奏、排山倒海的氣勢,就是要表現安塞人在矛盾、掙扎中的不屈和進取,是對人的蓬勃生命力的贊美。明確:黃土高原養育了安塞腰鼓,養育了元氣淋漓的后生黃河高原孕育了黃河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安塞腰鼓象征了中華民族的堅強不屈、積極進取的精神三、總結全文,朗讀體悟下面我們來看一段資料,進一步了解安塞以及安塞腰鼓。安塞位于陜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幅員遼闊,千溝萬壑,延河蜿蜒崎嶇而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安塞自古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是抵擋外族侵犯的重要邊防之一,具有不可忽視的軍事地位。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同刀槍、弓箭一樣被駐防將士視為必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來襲,就擊鼓明示,傳遞訊息;兩軍兵戎相見,擊鼓助陣;征戰得勝而回,士卒又擊鼓慶賀。安塞,顧名思義為安定邊塞,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的邊界。安塞腰鼓是陜西省的漢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結《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贊歌!《安塞腰鼓》是對黃土高原上頑強生命的贊美!《安塞腰鼓》是對我們這個從沉睡中覺醒、邁著雄健的步伐、不斷走向繁榮的偉大民族的禮贊!作業:本文運用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場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