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燈籠》課程 標準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 1. 散文閱讀作者的情思。 2.感受散文語言的美。教學 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以時間為線索,回憶了兒童時代、青年時代有關燈籠的種種溫馨美好。結 尾作者想象“塞外點兵 ”中與燈籠有關的豪壯,誓言要做“燈籠下的馬前卒 ”,點 燃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一把烈火 ”。 全文的感情基調由前 10 段回憶的溫馨美好陡然轉變為最后兩段的慷慨激昂。 2.學情分析: 學生閱讀文本的表層信息較容易,但品味詞句,感受語言的典雅之美有困難。教學 目標 1.感受文中作者寄寓的情思。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教學 重點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教學 難點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導入新課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講《燈籠》這篇課文。講授新課 1. 明確學習目標。 2. 講解文本中作者寄寓的情思。 本文以時間為線索,回憶了兒童時代、青年時代有關燈籠的種種溫馨 美好。結尾作者想象“塞外點兵 ”中與燈籠有關的豪壯,誓言要做“燈籠 下的馬前卒 ”,點燃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一把烈火 ”。 全文的感情基調由前 10段回憶的溫馨美好陡然轉變為最后兩段的慷慨 激昂。 課文第 9 段是承上啟下的過渡。 3. 引導學生欣賞課文典雅的語言。(學習重點) 明確:本文最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就是文中散發著典雅之美的語句。課 文中多處引用,化用古代文學中的詩文、典故;多處出現讓人聯想到古詩 的整齊句式;還有少數文言詞匯;四字詞和成語更是俯拾皆是。 重點品味“課文中多處引用,化用古代文學中的詩文、典故;多處出 現讓人聯想到古詩的整齊句式 ”。 “少數文言詞匯; 四字詞和成語更是俯 拾皆是 ”學生課后自學。 (1)文中引用化用的詩文典故的品味。 出示幻燈片: 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第3 段) 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第 11 段) 唐明皇在東宮結繪彩為高五十尺的燈樓,遍懸珠玉金銀而風至鏗然的 那種盛事太古遠了,恨無緣觀賞。(第7 段) 在一切亮光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第2 段)進士及第的官銜燈該還有吧,垂珠聯瓏的朱門卻早已褪色了。(第8 段) 小結語言品味的策略 對比和聯想 文中還有不少,請你自己找一找,品一品。 (2)文中整齊句式的品味。 出示幻燈片: 歲梢寒夜,玩火玩燈……(第 1 段) 幾乎整個第 2 段。 一把腰刀、一具燈籠……雪夜馳馬,荒郊店宿……(第3 段) 課文中還有很多,請你自己找一找,品一品。 出示幻燈片: 以課文第2 段為例 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 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 老頭呵狗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晃蕩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 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須, 同洪亮大方的談吐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 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 馬懿探山》。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 出示幻燈片: 嘗試把第2 段改成詩 A 改寫成現代詩 夜晚的燈籠 夜晚 燈籠 三家村的犬吠 晃蕩著的影子 黑夜行人的私語 祖父雪白的胡須坡野里跳跳的磷火 戲臺下嚷嚷的眾生 花生籃 冰葫蘆 小丑 花臉 司馬懿探山 記憶的網里 擠著 緣結 太多 太多 B 改寫成七言古詩(打油詩) 燈籠 月華繁星花燈俏 夜行私語磷火遙 社戲臺上司馬探 追憶緣結卻惘然 4. 學習策略小結。 5. 作業。 (1)用工具書為課本 22 頁“讀讀寫寫 ”中的生詞注音。 (2)2.摘抄課文中典雅優美的句子,背誦并仿寫其中的一處。 (3)3.希望同學們欣賞完這篇課文后,能更加努力地學習古詩文。 在寫作中嘗試像作者吳伯簫那樣運用化用詩文典故,適當地使用整 齊的句式,讓自己的文章變得典雅優美!課堂小結 學習策略小結 1.通過“知人論世 ”深入感受散文中作者寄寓的情思。 2.讀典雅優美的散文要品味文中引用化用的古詩文、典故和富 有詩意的整齊句式 。 我們可以把散文中的整齊句式嘗試改寫成詩。 我們最基本的品味策略是對比和改寫。作業布置 (1)用工具書為課本 22 頁“讀讀寫寫 ”中的生詞注音。 (2)2.摘抄課文中典雅優美的句子,背誦并仿寫其中的一處。 (3)3.希望同學們欣賞完這篇課文后,能更加努力地學習古詩文。 在寫作中嘗試像作者吳伯簫那樣運用化用詩文典故,適當地使用整 齊的句式,讓自己的文章變得典雅優美!板書設計 燈籠 情思 語言教學反思 語言品味環節推進得不錯。但感受作者的情思部分推進有些困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