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貝”的故事【教學目標】1.認識“甲、骨”等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漂”,會寫“錢、幣”等9個字,積累“珍、幣”等生字拓展的12個詞語。2.朗讀課文,能講述“貝”字的故事;了解偏旁與字義之間的關系。3.發現漢字的演變規律,體會古人的智慧,感受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學重難點】1.朗讀課文,能講述“貝”字的故事;了解偏旁與字義之間的關系。2.發現漢字的演變規律,體會古人的智慧,感受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看圖猜字,了解漢字智慧的源頭—甲骨文師: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中國文字博物館“我是小小漢字講解員”開始招募啦!招募公告 中國文字博物館“我是漢字小小講解員”開始招募啦! 招募要求: 1.熱愛中國漢字。 2.能夠完整、流暢地講述有趣的漢字故事。師:想不想參加?參加招募選拔必須能夠完整、流暢地講好一個漢字故事。這堂課,我們就走進“貝”的故事,學習如何講好有趣的漢字故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師:“貝”是個獨體字,寫的時候要注意放在田字格的中間。誰能用它組個詞?生:寶貝、貝殼、扇貝。師:關于漢字你們了解多少?老師首先通過一個小游戲來測試一下——看圖猜字。(出示象形字故事圖)師:仔細看看,你們能從圖中找到多少個漢字寶寶?生:日、夫、馬、木、林、田、鳥。師:恭喜你們全都找到了!你們是怎么猜出來的?生:這些字和事物原本的樣子非常像。師:這些用畫畫的方式造出來的漢字,我們稱之為象形字。古人將它們刻在龜甲獸骨上得以保存下來。這就是目前我國歷史上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出示甲骨文圖)師:“甲”和“骨”都是本課的生字,我們一起讀。甲骨文產生于哪個朝代?它在漢字發展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吧。(播放甲骨文視頻)師:看了這段視頻,你有什么想說的?生:我知道了甲骨文是源于商朝,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是商朝人占卜記事所用。生:我覺得我們的祖先非常了不起,他們發明了甲骨文,記錄了商朝的文明,也成為中國文字智慧的源頭。二、聚焦“貝”的由來,感受漢字的演變規律師:看,這就是甲骨文“貝”字。甲骨文“貝”是怎么來的?課前,大家都已經預習過課文了,知道課文一共有兩個自然段。打開課本,輕聲讀一讀第1自然段,找一找哪句話告訴了我們答案。生:甲骨文中的“貝”字,畫的就是一種海貝的樣子。師:(出示海貝和甲骨文“貝”圖)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生:我發現甲骨文“貝”字和海貝的樣子很像,不僅外形像,就連海貝中間的花紋和空隙在甲骨文“貝”字中都能找到。師:(出示各種各樣海貝圖)海貝是一種生長在海洋里的軟體動物。看,大海里有著各種各樣漂亮的海貝,它們身上有一層堅硬的外殼。知道這些外殼有什么作用嗎?生:貝殼可以保護它們的身體。師:對。誰來把這句話連起來說完整?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動物,用貝殼保護自己的身體。(生讀)師:(出示“貝”的演變圖)甲骨文“貝”誕生以后,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貝”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經由金文、小篆,最后變成了現在書寫的楷書“貝”。仔細觀察,誰發現了漢字演變的規律?生:我發現它的形體變得越來越簡化。師:對,書寫更加便捷了。生:我發現它的樣子變得越來越美觀。師:不僅美觀而且書寫更加規范,更加便于人與人之間交流。師:古人的造字智慧,使得漢字從古延續發展至今,成為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系統之一。師:現在誰能看著這幅圖,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講一講,講清楚甲骨文“貝”字的由來?(生連貫地講述第1自然段內容)三、了解“貝”的演變及發展,體會古人的智慧師:“貝”誕生后,它可不甘心只做一個象形字。在人們的幫助下,“貝”先后經歷了哪些演變及發展過程呢?學習活動一: 輕聲讀第2自然段,邊讀邊思考:“貝”的演變及發展經歷了哪些過程?用橫線畫出相關詞組。生:經歷了三個過程。第一個是把貝殼當作飾品,第二個是把貝殼當作錢幣,第三個是用“貝”作偏旁。師:這三個過程你最喜歡哪一個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大聲讀一讀,說說你喜歡的理由。(生自讀后交流)1.聚焦貝殼的作用,體會生活智慧。生:我喜歡第一句。因為古時候,人們把貝殼當作飾品,我感覺人們很愛美。師:古時候,人們為什么要把貝殼當作飾品呢?你能用“因為……所以……”連起來說清楚嗎?生:古時候,因為人們覺得貝殼很漂亮,很珍貴,所以喜歡把它們當作飾品戴在身上。師:找一找,這幅圖中有哪些飾品?生:有皇冠、耳環、項鏈。師:對。這些戴在身體上作裝飾的飾品,我們稱之為“首飾”。生:我看到衣服上還有徽章。師:這叫配飾。用飾品裝飾身體和衣服,能讓我們變得更美麗。教室里、家里,你們還見過哪些飾品?生:我們家里有一套玻璃擺件,放在家里很漂亮。生:過年的時候,我們家就會掛上各種中國結之類的東西,家里就會更有過節的氛圍。師:是呀,人們用各種各樣美麗的飾品裝點環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師:(出示貝殼圖)古人把貝殼當作飾品。看,這就是漂亮的貝殼。你覺得它們哪里很漂亮?生:它們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生:它們的身上還有很多美麗的花紋。師:是呀,顏色、形態和花紋都很漂亮。“漂”是個多音字,誰會用另外一個音組詞?生:漂流、漂浮。(詞語積累:漂浮)師:貝殼不但漂亮,還很珍貴。生活中,你覺得哪些東西很珍貴?為什么?生:我覺得金子、銀子、鉆石、玉石等很珍貴。生:我覺得時間很珍貴,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生:我覺得水很珍貴,因為人類、動植物離開水就不能生存。生:我覺得石油很珍貴,因為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師:這些珍貴的東西我們都要珍惜。(詞語積累:珍惜)師:古人覺得貝殼很珍貴。讀到這里你們有疑問嗎?生:貝殼明明沙灘上到處都是,為什么古人還會覺得珍貴呢?生:我覺得是因為大海離得遠,人們不容易得到貝殼。師:對,古時候,人們一般聚集在中原地區,交通不發達,去海邊需要跋山涉水,輾轉千里。師:古時候,雖然物資匱乏,生活貧苦,但我們的祖先仍然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美、創造美。生:我喜歡把貝殼當作錢幣這一句。師:錢幣有什么作用?生:錢幣能夠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師:你知道現行的錢幣有哪些?生:中國人現在用的錢幣叫人民幣,英國人用的錢幣叫英鎊,美國人用的錢幣叫美元,德國人用的錢幣叫歐元。生:錢幣一般分兩種,用紙印刷的我們稱之為“紙幣”,用金屬制作的貨幣稱之為“硬幣”。(積累詞語:紙幣、硬幣)師:“錢”和“幣”都是本課的生字。(出示“錢”字演變圖)“錢”是形聲字,左邊的金字旁表示和金屬有關,右邊古音讀“jiǎn”是聲旁。原指古代的一種農具,類似于鐵鏟。在古代,這種農具曾被用作貨物交易的媒介。后來鑄造的貨幣模仿它的形狀。秦國廢除貝幣后,“錢”成為了貨幣的專有名稱。(范寫“錢”和“幣”)師:古人為什么會把貝殼當作錢幣呢?誰能用“因為……所以……”說清楚?生:因為貝殼可以隨身攜帶,不容易損壞,所以古人把貝殼當作錢幣。師:“可以隨身攜帶”“不容易損壞”這兩個詞組告訴我們貝殼有哪些特點?生:小而硬。師:小石子也“可以隨身攜帶”“不容易損壞”,是不是也可以當作錢幣呢?聯系前后文讀一讀,貝殼還有什么優點是小石子不具備的?生:貝殼很漂亮,很珍貴。師:是的。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所以……”這一組關聯詞來說一說貝殼為什么會被當作錢幣嗎?師:你們看,這就是現代考古出土的貝殼錢幣。這些毫不起眼的貝殼現在看來無比珍貴。這是為什么呢?大聲讀一讀這段話,說說你讀后的感受。(出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貝殼(海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生:我感覺中國很了不起。生:我覺得我們的祖先很聰明,他們發明的貝幣居然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2.聚焦用“貝”作偏旁,體會造字智慧。生:我喜歡用“貝”作偏旁這句。因為我知道了用“貝”作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師:這是一組用“貝”作偏旁的字,我們一起開火車讀。(動畫隨機出示:賺、賠、購、貧、貨。)師:為什么用“貝”作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呢?(出示)學習活動二: 小組合作:選擇一個帶有“貝”旁的字,結合資料,講講它的意思,然后說說它和錢財有什么關聯。 賺 賠 購 貧 貨(小組合作后班級交流)生:我們組選擇的是“賺”。它左邊的貝字旁表示和錢財有關,這個字原意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獲得利潤。這里買和賣都需要錢,利潤也是指錢。生:我們組選擇的是“賠”。它左邊的貝字旁也是指錢。“賠”本來的意思是用錢財補償對方的損失。師:“賠”的意思后來發生了改變,做生意虧本就叫—賠本,做錯了事向別人道歉就叫——賠禮。(積累詞語:賠本、賠禮)生:“購”左邊的貝字旁指錢財。“購”的原意是用重金收買或懸賞以求得某人或某物,現在是指購買。(積累詞語:購買、采購)生:“貧”下面的“貝”代表錢財,“分”則表示分割、分散。“貧”的本義是財富被分割,導致貧窮。(積累詞語:貧苦、貧窮)生:“貨”下面的“貝”指貨幣,“化”是變化。“貨”是指用貨幣來交換物品后雙方手中物品發生的變化。師:看來,用“貝”作偏旁的字真的大多和錢財有關。你們看,看到用“貝”作偏旁的字,我們就能猜到這個字可能與錢財有關。看到這張圖,你能猜到加點的字和什么有關嗎?(出示)生:“銅”和金屬有關,“珠”和玉石有關。師:課后,請大家查找資料,了解它們的故事。3.總結回顧,明確講好漢字故事的要求。師:第2自然段共有三句話,分別介紹了“貝”的演變及發展過程。現在老師和大家合作,試著把這三個過程講清楚。(出示句式提示,師生合作完整講述第2自然段。)師:課文都讀懂了,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博物館的招募公告,你們覺得怎樣才能當一名優秀的漢字故事講解員呢?生:聲音要響亮,故事要講得流暢。生:可以加上動作和表情,讓自己的講解更吸引人。師:老師將這些要求整理了下來。課后,請大家對照要求完整地練習講《“貝”的故事》。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參加“小小漢字講解員”現場招募活動。“小小漢字講解員”故事講述要求 1.聲音響亮,表達流暢,故事完整。 2.能夠加上動作和表情,讓講解更吸引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