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yè)(十三) 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選擇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一定條件下:2NO2(g) N2O4(g) ΔH<0。在測定NO2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時,下列條件中,測定結果誤差最小的是( )A.溫度0 ℃ 、壓強50 kPaB.溫度130 ℃ 、壓強300 kPaC.溫度25 ℃ 、壓強100 kPaD.溫度130 ℃ 、壓強50 kPa2.對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反應2A(g)+B(g) 2C(g) ΔH=-Q kJ·mol-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增大壓強,v(正)增大,v(逆)減小B.升高溫度,v(正)減小,v(逆)增大C.增大A濃度的瞬間,v(正)增大,v(逆)不變D.增大A濃度的瞬間,v(正)增大,v(逆)減小3.對于反應:2A(g)+B(g) 2C(g) ΔH< 0, 下列圖像正確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將5 mL 0.005 mol·L-1 FeCl3溶液和 5 mL 0.015 mol·L-1 KSCN溶液混合,達到平衡后溶液呈紅色。再將混合液等分為5份,分別進行如下實驗:實驗①:滴加4滴水,振蕩實驗②:滴加4滴飽和FeCl3溶液,振蕩實驗③:滴加4滴1 mol·L-1KCl溶液,振蕩實驗④:滴加4滴1 mol·L-1KSCN溶液,振蕩實驗⑤:滴加4滴6 mol·L-1NaOH溶液,振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對比實驗①和②,為了證明增加反應物濃度,平衡發(fā)生正向移動B.對比實驗①和③,為了證明增加反應產(chǎn)物濃度,平衡發(fā)生逆向移動C.對比實驗①和④,為了證明增加反應物濃度,平衡發(fā)生正向移動D.對比實驗①和⑤,為了證明減少反應物濃度,平衡發(fā)生逆向移動5.在容積一定的密閉容器中,反應2X(?) Y(g)+Z(g)達到平衡后,升高溫度容器內(nèi)氣體的密度增大,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正反應吸熱 B.平衡常數(shù)增大C.反應速率增大 D.X是氣態(tài)6.一定條件下,下列反應中水蒸氣含量隨反應時間的變化趨勢符合下圖的是( )A.CO2(g)+2NH3(g) CO(NH2)2(s)+H2O(g) ΔH<0B.CO2(g)+H2(g) CO(g)+H2O(g) ΔH>0C.CH3CH2OH(g) CH2===CH2(g)+H2O(g) ΔH>0D.2C6H5CH2CH3(g)+O2(g) 2C6H5CH===CH2(g)+2H2O(g) ΔH<07.向2 L密閉容器中充入NO2,在三種不同條件下發(fā)生反應:2NO2(g) 2NO(g)+O2(g),實驗測得NO2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如下表(不考慮生成N2O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2比實驗1的反應容器內(nèi)壓強小B.實驗2比實驗1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催化劑C.實驗1比實驗3的平衡常數(shù)大D.由實驗2和實驗3可判斷該反應是放熱反應8.對于以下兩個反應,從反應開始進行到達到平衡后,保持溫度、體積不變,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PCl5(g) PCl3(g)+Cl2(g)再充入PCl5(g),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動,達到平衡后,PCl5(g)的轉化率____________,PCl5(g)的百分含量________。(2)2HI(g) I2(g)+H2(g)再充入HI(g),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動,達到平衡后,HI(g)的轉化率________,HI(g)的百分含量________。(選擇題有一個或兩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9.下列敘述與圖對應的是( )A.對于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反應:N2(g)+3H2(g) 2NH3(g),圖①表示在t0時刻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B.由圖②可知,p2>p1、T1>T2滿足反應:2A(g)+B(g) 2C(g) ΔH<0C.圖③為只改變某一條件,化學反應aA(g)+B(g) cC(g)的平衡變化圖像,則圖像中b、c、d三點對應的正反應速率最大的是b點D.對于反應2X(g)+3Y(g) 2Z(g) ΔH<0,圖④y軸可以表示Y的百分含量10.利用I2O5可消除CO污染,反應為I2O5(s)+5CO(g) 5CO2(g)+I2(s)。不同溫度下,向裝有足量的I2O5固體的2 L恒容密閉容器中通入2 mol CO,測得CO2的體積分數(shù)φ(CO2)隨時間t變化曲線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b點時,CO的轉化率為80%B.容器內(nèi)的壓強保持恒定,表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C.b點和d點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Kb>KdD.反應到達a點時,0~0.5 min反應速率v(CO)=0.3 mol·L-1·min-111.碳以及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利用CO2合成甲醇不僅能夠使二氧化碳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也能解決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由CO2合成甲醇的過程可能涉及如下反應:反應Ⅰ:CO2(g)+3H2(g) CH3OH(g)+H2O(g) ΔH1=-49.58 kJ·mol-1反應Ⅱ:CO2(g)+H2(g) CO(g)+H2O(g) ΔH2=+41.19 kJ·mol-1反應Ⅲ:CO(g)+2H2(g) CH3OH(g) ΔH3回答下列問題:(1)將一定量的H2和CO2充入恒容密閉容器中并加入合適的催化劑,發(fā)生反應Ⅰ、Ⅱ、Ⅲ。測得不同溫度下體系達到平衡時CO2的轉化率(a)及甲醇的產(chǎn)率(b)如圖甲所示。甲①該反應達到平衡后,為同時提高反應速率和甲醇的生成量,以下措施一定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A.改用高效催化劑 B.升高溫度C.分離出甲醇 D.增加CO2濃度②據(jù)圖判斷,當溫度高于260 ℃后,CO的濃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減小”“不變”或“無法判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定條件下,在2 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和CO2 (假設僅發(fā)生反應Ⅰ)。測得在反應物起始投入量不同時,CO2的平衡轉化率與溫度的關系如圖乙所示。乙反應物起始投入量:曲線Ⅰ:n(H2)=3 mol,n(CO2)=1.5 mol曲線Ⅱ:n(H2)=3 mol,n(CO2)=2 mol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判斷,要使CO2平衡轉化率大于40%,以下條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A.n(H2)=3 mol,n(CO2)=2.5 mol;550 KB.n(H2)=3 mol,n(CO2)=1.6 mol;550 KC.n(H2)=3 mol,n(CO2)=1.9 mol;600 KD.n(H2)=3 mol,n(CO2)=1.5 mol;650 K12.請回答下列問題。已知反應mA(g)+nB(g) pC(g)+qD(g),當反應達到平衡后,改變某一反應條件,其反應速率的變化曲線分別如圖所示。(1)①表示改變壓強的方式是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下同),化學平衡________(填“正向”“逆向”“不”,下同)移動,m+n________(填“>”“<”或“=”,下同)p+q。(2)②表示改變溫度的方式是________(填“升溫”“降溫”或“不變”),化學平衡________移動,該反應逆反應為________(填“吸熱”或“放熱”)反應。(3)③表示改變壓強的方式是________,化學平衡______移動,m+n______p+q。13.反應Fe(s)+CO2(g) FeO(s)+CO(g),ΔH1=-a kJ·mol-1,平衡常數(shù)為K;測得在不同溫度下,K如表:溫度/℃ 500 700 900K 1.00 1.47 2.40(1)若500 ℃時進行反應,CO2起始濃度為,則CO的平衡濃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應中的a_________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700 ℃反應達到平衡,要使得該平衡向右移動,其他條件不變時,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A.縮小反應器體積 B.通入CO2C.升高溫度到900 ℃ D.使用合適的催化劑(4)下列圖像符合反應的是______(填序號)(圖中φ是混合物中CO的含量,T為溫度)。A. B. C.課時分層作業(yè)(十三)1 2 3 4 5 6 7 8 9 10D C D B D A B AB BD8.(1)正反應 減小 增大 (2)正反應 不變 不變11.(1)①D ②增大 反應Ⅰ和Ⅲ為放熱反應,反應Ⅱ為吸熱反應,溫度升高不利于CO2、CO轉化為甲醇,有利于CO2轉化為CO,所以CO濃度一定增大 (2)B12.(1)增大 逆向 < (2)降溫 正向 吸熱 (3)減小 不 =.(1) (2)小于 (3)BC (4)A1.D [測定二氧化氮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要使測定結果誤差最小,應該使混合氣體中 NO2的含量越多越好,為了實現(xiàn)該目的,應該改變條件使平衡盡可能地逆向移動。該反應是一個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放熱反應,可以通過減小壓強、升高溫度使平衡逆向移動,則選項中,溫度高的為 130 ℃,壓強低的為 50 kPa,結合二者選D。]2.C3.D [該反應正反應是氣體物質(zhì)分子數(shù)目減小的放熱反應,增大壓強,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增大,B的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減小,C的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增大;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減小,B的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增大,C的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減小,達到平衡的時間短,故①④正確。]4.B [該可逆反應為Fe3++3SCN- Fe(SCN)3,F(xiàn)e3+、SCN-的濃度對平衡有影響,而Cl-、K+ 的濃度對平衡無影響。實驗①為對照實驗,對比實驗①和②,②增大Fe3+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A項正確;對比實驗①和③,滴加水和滴加KCl溶液效果等同,平衡不發(fā)生移動,B項錯誤;對比實驗①和④,④增大SCN-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C項正確;對比實驗①和⑤,⑤減小Fe3+的濃度,平衡逆向移動,D項正確。]5.D [反應2X(?) Y(g)+Z(g)達到平衡后,升高溫度,容器內(nèi)氣體的密度增大,由于混合氣體體積為定值,根據(jù)ρ=可知,混合氣體的總質(zhì)量變大,說明X為非氣態(tài)。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該反應為吸熱反應。]6.A [四個選項中水蒸氣均為反應產(chǎn)物。依左圖可知T2>T1,升溫,水蒸氣含量減少,平衡逆向移動,所以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即ΔH<0,B、C項錯誤;依題中右圖可知p1>p2,增大壓強,水蒸氣含量增加,即正反應為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反應,D項錯誤。]7.B [縮小體積,壓強增大,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實驗2不可能與實驗1達到相同的平衡狀態(tài),A項錯誤;因實驗1和實驗2平衡時NO2的濃度相同,但實驗2反應速率大,則實驗2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催化劑,B項正確;實驗3在850 ℃反應,達到平衡時NO2的濃度較800 ℃時小,說明溫度升高,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則正反應為吸熱反應,溫度越高平衡常數(shù)越大,C、D項錯誤。]9.AB [對于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反應:N2(g)+3H2(g) 2NH3(g),圖①表示在t0時刻v逆、v正都增大,由于v′逆>v′正,所以平衡逆向移動,因此改變的條件可能是升高溫度,A正確;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達到平衡所需時間越短。由圖像可知:在壓強相同都為p2時,溫度為T1先達到平衡,說明溫度:T1>T2;在溫度不變時,增大壓強,化學平衡速率加快,達到平衡所需時間縮短;根據(jù)圖像可知:在溫度都是T1,壓強為p2時先達到平衡,說明壓強:p2>p1;增大壓強,化學平衡向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正反應方向移動,使C的平衡含量增大;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的逆反應方向移動,導致C的平衡含量降低,因此滿足2A(g)+B(g) 2C(g) ΔH<0,B正確;在圖③中,在t0時刻之后,v′逆瞬間增大然后逐漸減小,v′正逐漸增大,直至v′逆=v′正,達到平衡狀態(tài),因此對應各點的正反應速率最大的是d點,C錯誤;對于反應2X(g)+3Y(g) 2Z(g) ΔH<0,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升高溫度,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導致Y的平衡含量增大,因此圖④y軸不可以表示Y的百分含量,D錯誤。]10.BD11.(1)由蓋斯定律可得ΔH3<0。①催化劑只能提高反應速率,不能提高平衡時甲醇的生成量,A錯誤;升高溫度,反應Ⅰ和反應Ⅲ化學平衡均逆向移動,甲醇的生成量減少,B錯誤;分離出甲醇平衡正向移動,CO2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會減慢,C錯誤;增加CO2濃度,反應速率增大,同時平衡正向移動,甲醇的產(chǎn)率提高,D正確。②反應Ⅰ、反應Ⅲ均為放熱反應,溫度升高不利于CO2、CO轉化為甲醇,反應Ⅱ為吸熱反應,溫度升高使更多的CO2轉化為CO,所以當溫度高于260 ℃后,CO的濃度增大。(2)①由圖乙可知當溫度為550 K、n(H2)=3 mol、n(CO2)=2 mol時,CO2的平衡轉化率低于40%,若要使CO2的平衡轉化率增大,則應減少CO2的量,而該反應的焓變小于零,為放熱反應,溫度越低,CO2的平衡轉化率越大,所以四組數(shù)據(jù)中最合理的是n(H2)=3 mol,n(CO2)=1.6 mol;550 K。13.(1)若500 ℃時進行反應,CO2起始濃度為,設平衡時CO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x mol·L-1,則K==1,解得x=1,則CO的平衡濃度為。(2)根據(jù)該反應隨溫度升高,平衡常數(shù)增大,說明平衡正向移動,正向是吸熱反應即反應中的a小于0。(3)A.該反應是等體積反應,縮小反應器體積,平衡不移動,故A不符合題意。B.通入CO2,CO2物質(zhì)的量濃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動,故B符合題意;C.該反應是吸熱反應,升高溫度到900 ℃,平衡正向移動,故C符合題意;D.使用合適的催化劑,反應速率加快,但平衡不移動,故D不符合題意;(4)A.根據(jù)“先拐先平衡數(shù)字大”,則T2>T1,從T1到T2,溫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動,混合物中CO的含量增大,故A符合題意;B.溫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動,混合物中CO的含量增大,故B不符合題意;C.根據(jù)“先拐先平衡數(shù)字大”,則T1>T2,從T1到T2,溫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動,混合物中CO的含量降低,故C不符合題意。(共97張PPT)第2課時 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基礎課)第2章 化學反應的方向、限度與速率第2節(jié) 化學反應的限度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濃度、壓強、溫度對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影響。2.能運用濃度、壓強、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規(guī)律,推測平衡移動方向及濃度、轉化率等相關物理量的變化。3.能用勒 ·夏特列原理解釋常見現(xiàn)象。學習任務1.將裝有二氧化氮(NO2)和四氧化二氮(N2O4)混合氣體的燒瓶浸入冷水中,可以觀察到浸入冷水中的燒瓶里的混合氣體顏色變淺,這是因為溫度降低后原平衡狀態(tài)被破壞,在新的條件下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導致二氧化氮濃度減小,四氧化二氮濃度增大。2.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建立化學平衡,當條件改變時,原來的化學平衡被破壞,并在新的條件下建立新的化學平衡,即發(fā)生化學平衡的移動。舊知回顧一、化學平衡的移動1.化學平衡的移動(1)內(nèi)容:受溫度、壓強或濃度變化的影響,化學反應由一種__________變?yōu)榱硪环N__________的過程。(2)圖示表示必備知識 自主預衡狀態(tài)平衡狀態(tài)2.平衡移動方向的判斷(1)根據(jù)速率判斷①若v(正)____v(逆),則平衡正向移動。②若v(正)____v(逆),則平衡不移動。③若v(正)____v(逆),則平衡逆向移動。(2)根據(jù)結果判斷對于一個已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反應,如平衡移動的結果使反應產(chǎn)物濃度更大,則稱平衡正向移動或向右移動;反之,稱平衡逆向移動或向左移動。>=<逆反應正反應判一判 (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化學平衡發(fā)生移動時,化學反應速率一定改變;化學反應速率改變時,化學平衡也一定發(fā)生移動。 ( )(2)外界條件改變,化學平衡一定發(fā)生移動。 ( )××二、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溫度(1)實驗2NO2(g) N2O4(g) ΔH=-57.2 kJ·mol-1紅棕色 無色實驗內(nèi)容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將充有NO2的球形容器放入熱水中 紅棕色明顯______(填“加深”或“變淺”,下同) 升高溫度,平衡向__________移動將充有NO2的球形容器放入冷水中 紅棕色明顯______ 降低溫度,平衡向__________移動加深吸熱方向變淺放熱方向(2)結論:研究發(fā)現(xiàn),升高溫度,化學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化學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動。(3)原因:溫度改變使__________改變。微點撥:化學平衡移動,平衡常數(shù)不一定改變;平衡常數(shù)改變,平衡一定移動。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平衡常數(shù)2.濃度(1)(2)原因:濃度的改變導致_______的改變,但K____,使Q___K,從而導致平衡移動。微點撥:濃度的改變不一定會使化學平衡移動。正向逆向濃度商不變≠3.壓強(1)Δνg=(化學方程式中______________化學式前系數(shù)之和)-(化學方程式中____________化學式前系數(shù)之和)。(2)結論:Δνg=0 改變壓強,__________________;Δνg≠0 增大壓強,化學平衡向化學方程式中氣態(tài)物質(zhì)化學式前系數(shù)減小的方向移動。(3)原因:壓強改變導致______改變,______的改變導致濃度商(Q)的改變,使Q____K,從而導致平衡移動。氣態(tài)反應產(chǎn)物氣態(tài)反應物化學平衡狀態(tài)不變濃度濃度≠微點撥:壓強的改變只影響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可逆反應,增大壓強時各氣體組分的濃度變大,減小壓強時各氣體組分的濃度減小。4.勒·夏特列原理在均相、封閉體系中,只改變平衡體系中的一個條件(如濃度、溫度或壓強)時,平衡將向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動。減弱這個改變判一判 (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一定條件下,使用催化劑加快反應速率并提高反應物的平衡轉化率。 ( )(2)濃度的改變一定會使化學平衡移動。 ( )(3)對于2NO2(g) N2O4(g)的平衡體系,壓縮體積,增大壓強,平衡正向移動,混合氣體的顏色變淺。 ( )(4)C(s)+CO2(g) 2CO(g) ΔH>0,其他條件不變時,升高溫度,反應速率v(CO2)和CO2的平衡轉化率均增大。 ( )(5)化學平衡移動,平衡常數(shù)一定改變;平衡常數(shù)改變,平衡一定移動。 ( )×××√×關鍵能力 情境探究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實驗原理 2NO2(g) N2O4(g) ΔH< 0 紅棕色 無色 實驗裝置 實驗操作 在三個連通的燒瓶里盛有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然后用夾子夾住橡皮管。先將三個燒瓶分別放入盛有室溫水的燒杯里,觀察到混合氣體顏色無變化,接著向甲燒杯里加入致熱鹽無水CaCl2,向丙燒杯里加入致冷鹽KNO3,不斷攪拌直至溶液飽和,觀察到甲中混合氣體的顏色變深,丙中混合氣體的顏色變淺,乙中混合氣體的顏色不變。1.根據(jù)上述實驗現(xiàn)象,請你從K與Q之間的關系角度,分析產(chǎn)生上述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提示:甲中溫度升高,正反應K減小,Q>K,平衡逆向移動,NO2濃度增大,顏色加深;乙中溫度不變,K不變,Q=K,平衡不發(fā)生移動,NO2濃度不變,顏色不變;丙中溫度降低,正反應K增大,Q2.①若在乙中再充入適量的NO2氣體,容器內(nèi)的顏色將如何變化?②若向乙中再充入適量的N2,裝置內(nèi)氣體的顏色是否發(fā)生變化?上述兩種情況,裝置乙中的壓強有什么變化?通過該實驗你能得到什么啟示?提示:①充入NO2時,NO2濃度增大,燒瓶內(nèi)顏色加深,然后氣體顏色變淺,最終氣體顏色比未充入NO2時顏色深。②充入N2時,燒瓶中氣體顏色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不管充入NO2還是充入N2,燒瓶內(nèi)壓強都增大。增大壓強化學平衡不一定發(fā)生移動,壓強的改變必須引起反應物、反應產(chǎn)物濃度發(fā)生變化,致使Q≠K,化學平衡才會發(fā)生移動。1.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反應類型 溫度變化 K變化 Q與K關系 平衡移動方向放熱反應 升溫 減小 Q>K 逆向移動降溫 增大 Q<K 正向移動吸熱反應 升溫 增大 Q<K 正向移動降溫 減小 Q>K 逆向移動2.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濃度變化 Q變化 Q與K關系 平衡移動方向反應物濃度增大 減小 Q<K 正向移動反應產(chǎn)物濃度減小反應物濃度減小 增大 Q>K 逆向移動反應產(chǎn)物濃度增大3.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對于反應體系中有氣體參與的反應方程式中氣態(tài)物質(zhì)系數(shù)變化 壓強變化 Q變化 Q與K關系 平衡移動方向增大 增大 增大 Q>K 逆向移動減小 減小 Q<K 正向移動減小 增大 減小 Q<K 正向移動減小 增大 Q>K 逆向移動不變 增大 不變 Q=K 不移動減小【例1】 對于密閉容器中的可逆反應:mX(g)+nY(s) pZ(g) ΔH<0,達化學平衡后,改變條件,下列表達不正確的是( )A.增大壓強,化學平衡不一定發(fā)生移動B.通入氦氣,化學平衡不一定發(fā)生移動C.增加X或Y的物質(zhì)的量,化學平衡一定發(fā)生移動D.其他條件不變,升高溫度,化學平衡一定發(fā)生移動√C [由于該反應前后氣體體積變化不明確,故改變壓強不能確定化學平衡是否移動,A項正確;恒容條件下充入氦氣,沒有改變平衡體系中各物質(zhì)的濃度,平衡不移動,恒壓條件下充入氦氣,相當于減小壓強,平衡向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移動,B項正確;由于Y為固體,改變其用量不影響化學平衡,C項不正確;該反應的正反應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D項正確。]題后反思改變反應體系的壓強、反應物的濃度、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不一定能引起平衡移動;改變反應體系的溫度,一定引起平衡移動。1.(雙選)接觸法制硫酸工藝中,其主反應在450 ℃并有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進行:2SO2(g)+O2(g) 2SO3(g) ΔH=-197 kJ·mol-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使用催化劑可以提高SO2的平衡轉化率B.增大O2的濃度可以提高反應速率和SO2的轉化率C.反應在450 ℃時的平衡常數(shù)大于500 ℃時的平衡常數(shù)D.增大平衡后的體系壓強,v(正)增大,v(逆)減小,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D [催化劑不影響平衡的移動,因此不改變SO2的平衡轉化率,A錯誤;增大O2的濃度,反應速率加快,SO2的轉化率增大,B正確;反應放熱,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平衡常數(shù)減小,C正確;增大壓強,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D錯誤。]2.已知反應CO(g)+2H2(g) CH3OH(g) ΔH< 0,實驗測得該反應在不同條件下進行時,CO的平衡轉化率如圖所示,則橫坐標可能是( )A.溫度 B.催化劑 C.壓強 D.CO的濃度√C [該反應的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導致CO的轉化率減小,A不符合題意;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速率,但由于對正、逆反應速率影響相同,因此改變反應速率后的正、逆化學反應速率仍然相等,因此化學平衡不移動,故CO的轉化率不改變,B不符合題意;該反應是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反應,增大壓強,化學平衡正向移動,CO轉化率增大,C符合題意;增大CO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但移動消耗量遠小于投入量,故達到平衡后CO的轉化率反而減小,D不符合題意。][教材 活動·探究]在容積為1.00 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發(fā)生反應N2O4(g) 2NO2(g),隨溫度升高,混合氣體的顏色變深。(1)反應的ΔH______(填“大于”或“小于”)0;100 ℃時,體系中各物質(zhì)濃度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在0~60 s時段,反應速率v(N2O4)為________mol·L-1·s-1;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為______________。大于0.0010.36 mol·L-1(2)100 ℃時達到平衡后,改變反應溫度為T,c(N2O4)以0.002 mol·L-1·s-1的平均反應速率降低,經(jīng)10 s又達到平衡。T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100 ℃,判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溫度為T時反應達平衡后,將反應容器的容積縮小一半,平衡向____________(填“正反應”或“逆反應”)方向移動,判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于溫度升高,反應向吸熱方向進行,故T大于100 ℃正反應為吸熱反應,逆反應對氣體分子數(shù)增大的反應,增大壓強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可逆反應mA(g)+nB(g) xC(g) ΔH=Q kJ·mol-1在不同溫度、壓強下反應物A的轉化率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解答化學平衡圖像題的步驟與原則1.分析圖甲A的轉化率與壓強隨時間變化的圖像,p1與p2之間的大小關系如何?m、n、x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提示:p1>p2;m+n>x。2.分析圖乙A的轉化率與溫度之間變化關系,判斷Q的正、負?若縱坐標改為A的百分含量,曲線不變,則該反應正反應屬于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提示:Q為負的;吸熱反應。1.解題“三步驟”2.解題“兩原則”(1)“定一議二”原則在化學平衡圖像中,了解縱坐標、橫坐標和曲線所表示的三個量的意義。在確定橫坐標所表示的量后,討論縱坐標與曲線的關系,或在確定縱坐標所表示的量后,討論橫坐標與曲線的關系。例如,反應2A(g)+B(g) 2C(g)達到平衡,A的平衡轉化率與壓強和溫度的關系如圖。定壓看溫度變化,升溫,曲線走勢降低,說明A的轉化率降低,平衡向左移動,正反應是放熱反應。定溫看壓強變化,因為此反應是反應前后氣體體積減小的反應,壓強增大,平衡向右移動,A的轉化率增大,故p2>p1。(2)“先拐先平,數(shù)值大”原則對于同一化學反應在化學平衡圖像中,先出現(xiàn)拐點的反應先達到平衡,先出現(xiàn)拐點的曲線表示的溫度較高(如下圖甲所示,α表示反應物的轉化率)或表示的壓強較大[如下圖乙所示,φ(A)表示反應物的體積分數(shù)]。甲圖:T2>T1;正反應放熱。乙圖:p1<p2;正反應為氣體總體積減小的反應。【例2】 在某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A(g)+B(g) xC(g)符合圖像(Ⅰ)所示關系,φ(C)表示C氣體在混合氣體中的體積分數(shù)。由此判斷,對圖像(Ⅱ)說法不正確的是( )A.p3>p4,Y表示A的轉化率B.p3>p4,Y表示B的質(zhì)量分數(shù)C.p3>p4,Y表示B的轉化率D.p3>p4,Y表示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B [據(jù)圖像(Ⅰ)知,在壓強不變時,曲線b的斜率比c的大,故T1>T2。降溫(T1→T2)時,φ(C)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動,說明正反應為放熱反應。當溫度不變時,曲線b的斜率比a的大,故壓強p2>p1,增大壓強(p1→p2)時,φ(C)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動,故x<2。由圖像(Ⅱ)知,保持體系壓強不變,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A、B的轉化率、φ(C)、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均減小,而A、B的質(zhì)量分數(shù)要增大。]題后反思平衡轉化率的分析與判斷方法反應aA(g)+bB(g) cC(g)+dD(g)的轉化率分析(1)若反應物起始物質(zhì)的量之比等于化學式前的系數(shù)之比,達到平衡后,它們的轉化率相等。(2)若只增加A的量,平衡正向移動,B的轉化率提高,A的轉化率降低。1.(雙選)有一反應:2A+B 2C,其中A、B、C均為氣體,如圖所示的曲線是該反應在不同溫度下的平衡曲線,x軸表示溫度,y軸表示B的轉化率,圖中有a、b、c三點,則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 )A.該反應是吸熱反應B.b點時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zhì)量不再變化C.T1溫度下若由a點達到平衡,可以采取增大壓強的方法D.c點:v正<v逆√√CD [在T1溫度下,由a點達到平衡時,B的轉化率不斷減小,若采取加壓措施,結合化學方程式可知B的轉化率會不斷增大,C錯誤;在T2溫度下,c點未達到平衡狀態(tài),B的轉化率小于平衡轉化率,說明反應正向進行,v正>v逆,D錯誤。]2.在體積為V 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盛有一定量H2,通入Br2(g)發(fā)生反應:H2(g)+Br2(g) 2HBr(g) ΔH。已知溫度T1>T2,平衡時,H2的體積分數(shù)與Br2(g)的物質(zhì)的量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由圖分析可知:ΔH>0B.a(chǎn)、b兩點Br2的轉化率:b>aC.T1時,隨著Br2(g)加入,平衡時HBr的體積分數(shù)不斷增加D.為了提高Br2(g)的轉化率,可采取將HBr液化并及時移走的方法√D [溫度T1>T2,結合圖可知,溫度高對應氫氣的體積分數(shù)大,則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則正反應為放熱反應,ΔH<0,A錯誤;增大Br(g)的量,促進氫氣的轉化,則a、b兩點Br2的轉化率:b<a,B錯誤;T1時,隨著Br2(g)加入,生成HBr的量增大,但氣體總量也增大,則平衡時HBr的體積分數(shù)可能減小,C錯誤;將HBr液化并及時移走,可使平衡正向移動,可提高Br2(g)的轉化率,D正確。]1.化學平衡移動:由于外界條件的改變使可逆反應由一個平衡狀態(tài)變?yōu)榱硪粋€平衡狀態(tài)的過程。2.若v(正)>v(逆),則平衡正向移動;若v(正)=v(逆),則平衡不移動;若v(正)< v(逆),則平衡逆向移動。3.升溫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降溫平衡向放熱反應方向移動;增大反應物濃度或減小反應產(chǎn)物濃度,平衡正向移動,反之逆向移動;增大壓強,平衡向氣體系數(shù)減小的方向移動,減小壓強,平衡向氣體系數(shù)增大的方向移動。 知識必備51.(雙選)反應NH4HS(s) NH3(g)+H2S(g)在某溫度下達到平衡,下列各種情況會使平衡發(fā)生移動的是( )A.溫度、容積不變時,通入SO2氣體B.移走一部分NH4HS固體C.容器體積不變,充入HCl氣體D.容器體積不變,充入氮氣學習效果 隨堂評估√243題號1√5243題號1AC [A項,2H2S+SO2===3S+2H2O,通入SO2氣體使平衡正向移動;B項,增減固體的量,平衡不移動;C項,NH3(g)+HCl(g)=== NH4Cl(s),充入HCl氣體使平衡正向移動;D項,保持體積不變,充入氮氣后各組分濃度不變,平衡不移動。]52.下列生產(chǎn)、生活等實際應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A.實驗室中配制FeCl3溶液時,向其中加入少量濃鹽酸B.工業(yè)合成氨選擇高溫和催化劑鐵觸媒C.Mg(OH)2沉淀可溶解于NH4Cl溶液中D.熱的純堿溶液去油污效果好23題號14√B [工業(yè)合成氨為放熱反應,高溫是為了增大化學反應速率,但使合成氨的反應逆向移動,催化劑不會影響產(chǎn)物的產(chǎn)率,B符合題意。]53.反應2NO2(g) N2O4(g) ΔH=-57 kJ·mol-1,在溫度為T1、T2時,平衡體系中NO2的體積分數(shù)隨壓強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T1>T2B.X、Y兩點的反應速率:X>YC.X、Z兩點氣體的顏色:X深,Z淺D.X、Z兩點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X>Z23題號41√523題號41B [升高溫度,化學平衡逆向移動,NO2的體積分數(shù)增大,Y點NO2的體積分數(shù)小,則T1Y,B正確;X、Z兩點溫度相同,但壓強不同,NO2為紅棕色氣體,增大壓強,平衡右移,但是氣體的體積變小,濃度增大的影響較大,氣體的顏色加深,則X、Z兩點氣體的顏色:X淺,Z深,C錯誤;X、Z兩點都在等溫線上,X的壓強小,增大壓強,化學平衡正向移動,Z點時氣體的物質(zhì)的量小,則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變大,即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X5243題號14.(雙選)0.1 mol·L-1 FeCl3溶液與0.01 mol·L-1 KSCN溶液等體積混合,發(fā)生如下反應:FeCl3+3KSCN Fe(SCN)3+3KCl,所得溶液顯紅色,改變下列條件,能使溶液顏色變淺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體B.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KCl溶液C.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AgNO3溶液D.向溶液中滴加幾滴1 mol·L-1 FeCl3溶液√√5243題號1BC [FeCl3+3KSCN Fe(SCN)3+3KCl反應的實質(zhì)為Fe3++3SCN- Fe(SCN)3,因此K+、Cl-的濃度對題述化學平衡無影響,A項錯誤;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KCl溶液或一定量AgNO3溶液,相當于溶液的稀釋,F(xiàn)e3+、SCN-、Fe(SCN)3的濃度均降低,故溶液的顏色變淺,B、C項正確;滴加幾滴1 mol·L-1 FeCl3溶液,則c(Fe3+)增大,題述平衡向右移動,溶液顏色變深,D項錯誤。]243題號15.現(xiàn)有反應:mA(g)+nB(g) pC(g),達到平衡后,當升高溫度時,B的轉化率變大;當減小壓強時,混合體系中C的質(zhì)量分數(shù)減小,則:(1)該反應的逆反應為________(填“吸熱” 或“放熱” )反應,且m+n_____(填“>”“=” 或“<”)p。(2)減壓使容器體積增大時,A的質(zhì)量分數(shù)______(填“增大”“減小” 或“不變”,下同)。5放熱>增大243題號15增大減小減小不變243題號15課時分層作業(yè)(十三) 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題號135246879101112(選擇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一定條件下:2NO2(g) N2O4(g) ΔH<0。在測定NO2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時,下列條件中,測定結果誤差最小的是( )A.溫度0 ℃ 、壓強50 kPaB.溫度130 ℃ 、壓強300 kPaC.溫度25 ℃ 、壓強100 kPaD.溫度130 ℃ 、壓強50 kPa√13題號135246879101112D [測定二氧化氮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要使測定結果誤差最小,應該使混合氣體中 NO2的含量越多越好,為了實現(xiàn)該目的,應該改變條件使平衡盡可能地逆向移動。該反應是一個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放熱反應,可以通過減小壓強、升高溫度使平衡逆向移動,則選項中,溫度高的為 130 ℃,壓強低的為 50 kPa,結合二者選 D。]13題號1352468791011122.對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反應2A(g)+B(g) 2C(g) ΔH=-Q kJ·mol-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增大壓強,v(正)增大,v(逆)減小B.升高溫度,v(正)減小,v(逆)增大C.增大A濃度的瞬間,v(正)增大,v(逆)不變D.增大A濃度的瞬間,v(正)增大,v(逆)減小√13題號135246879101112C [該反應正反應是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反應,增大壓強,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正反應速率增大的多,反應正向進行,選項 A錯誤;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逆反應速率增大的多,反應逆向進行,選項 B錯誤;增大 A濃度的瞬間,正反應速率增大,此時逆反應速率不變,隨反應進行正反應速率減小,逆反應速率增大,最后達到平衡狀態(tài),正、逆反應速率相同,選項 C正確,選項 D錯誤。]13題號1352468791011123.對于反應:2A(g)+B(g) 2C(g) ΔH< 0,下列圖像正確的是( )13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題號135246879101112D [該反應正反應是氣體物質(zhì)分子數(shù)目減小的放熱反應,增大壓強,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增大,B的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減小,C的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增大;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減小,B的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增大,C的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減小,達到平衡的時間短,故①④正確。]13題號1352468791011124.將5 mL 0.005 mol·L-1 FeCl3溶液和 5 mL 0.015 mol·L-1 KSCN溶液混合,達到平衡后溶液呈紅色。再將混合液等分為5份,分別進行如下實驗:13 實驗①:滴加4滴水,振蕩實驗②:滴加4滴飽和FeCl3溶液,振蕩實驗③:滴加4滴1 mol·L-1KCl溶液,振蕩實驗④:滴加4滴1 mol·L-1KSCN溶液,振蕩實驗⑤:滴加4滴6 mol·L-1NaOH溶液,振蕩題號13524687910111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對比實驗①和②,為了證明增加反應物濃度,平衡發(fā)生正向移動B.對比實驗①和③,為了證明增加反應產(chǎn)物濃度,平衡發(fā)生逆向移動C.對比實驗①和④,為了證明增加反應物濃度,平衡發(fā)生正向移動D.對比實驗①和⑤,為了證明減少反應物濃度,平衡發(fā)生逆向移動13√題號135246879101112B [該可逆反應為Fe3++3SCN- Fe(SCN)3,F(xiàn)e3+、SCN-的濃度對平衡有影響,而Cl-、K+ 的濃度對平衡無影響。實驗①為對照實驗,對比實驗①和②,②增大Fe3+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A項正確;對比實驗①和③,滴加水和滴加KCl溶液效果等同,平衡不發(fā)生移動,B項錯誤;對比實驗①和④,④增大SCN-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C項正確;對比實驗①和⑤,⑤減小Fe3+的濃度,平衡逆向移動,D項正確。]13題號1352468791011125.在容積一定的密閉容器中,反應2X(?) Y(g)+Z(g)達到平衡后,升高溫度容器內(nèi)氣體的密度增大,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正反應吸熱 B.平衡常數(shù)增大C.反應速率增大 D.X是氣態(tài)√13題號1352468791011126.一定條件下,下列反應中水蒸氣含量隨反應時間的變化趨勢符合下圖的是( )13題號135246879101112A.CO2(g)+2NH3(g) CO(NH2)2(s)+H2O(g) ΔH<0B.CO2(g)+H2(g) CO(g)+H2O(g) ΔH>0C.CH3CH2OH(g) CH2==CH2(g)+H2O(g) ΔH>0D.2C6H5CH2CH3(g)+O2(g) 2C6H5CH==CH2(g)+2H2O(g) ΔH<013A [四個選項中水蒸氣均為反應產(chǎn)物。依左圖可知T2>T1,升溫,水蒸氣含量減少,平衡逆向移動,所以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即ΔH<0,B、C項錯誤;依題中右圖可知p1>p2,增大壓強,水蒸氣含量增加,即正反應為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反應,D項錯誤。]√題號1352468791011127.向2 L密閉容器中充入NO2,在三種不同條件下發(fā)生反應:2NO2(g) 2NO(g)+O2(g),實驗測得NO2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如下表(不考慮生成N2O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13題號135246879101112A.實驗2比實驗1的反應容器內(nèi)壓強小B.實驗2比實驗1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催化劑C.實驗1比實驗3的平衡常數(shù)大D.由實驗2和實驗3可判斷該反應是放熱反應13B [縮小體積,壓強增大,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實驗2不可能與實驗1達到相同的平衡狀態(tài),A項錯誤;因實驗1和實驗2平衡時NO2的濃度相同,但實驗2反應速率大,則實驗2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催化劑,B項正確;實驗3在850 ℃反應,達到平衡時NO2的濃度較800 ℃時小,說明溫度升高,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則正反應為吸熱反應,溫度越高平衡常數(shù)越大,C、D項錯誤。]√題號1352468791011128.對于以下兩個反應,從反應開始進行到達到平衡后,保持溫度、體積不變,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PCl5(g) PCl3(g)+Cl2(g)再充入PCl5(g),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動,達到平衡后,PCl5(g)的轉化率______,PCl5(g)的百分含量________。(2)2HI(g) I2(g)+H2(g)再充入HI(g),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動,達到平衡后,HI(g)的轉化率________,HI(g)的百分含量________。13正反應減小增大正反應不變不變題號135246879101112(選擇題有一個或兩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9.下列敘述與圖對應的是( )13題號135246879101112A.對于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反應:N2(g)+3H2(g) 2NH3(g),圖①表示在t0時刻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B.由圖②可知,p2>p1、T1>T2滿足反應:2A(g)+B(g) 2C(g) ΔH<0C.圖③為只改變某一條件,化學反應aA(g)+B(g) cC(g)的平衡變化圖像,則圖像中b、c、d三點對應的正反應速率最大的是b點D.對于反應2X(g)+3Y(g) 2Z(g) ΔH<0,圖④y軸可以表示Y的百分含量13√√題號135246879101112AB [對于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反應:N2(g)+3H2(g) 2NH3(g),圖①表示在t0時刻v逆、v正都增大,由于v′逆>v′正,所以平衡逆向移動,因此改變的條件可能是升高溫度,A正確;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達到平衡所需時間越短。由圖像可知:在壓強相同都為p2時,溫度為T1先達到平衡,說明溫度:T1>T2;在溫度不變時,增大壓強,化學平衡速率加快,達到平衡所需時間縮短;根據(jù)圖像可知:在溫度都是T1,壓強為p2時先達到平衡,說明壓強:p2>p1;增大壓強,化學平衡向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正反應方向移動,使C的平衡13題號135246879101112含量增大;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的逆反應方向移動,導致C的平衡含量降低,因此滿足2A(g)+B(g) 2C(g) ΔH<0,B正確;在圖③中,在t0時刻之后,v′逆瞬間增大然后逐漸減小,v′正逐漸增大,直至v′逆=v′正,達到平衡狀態(tài),因此對應各點的正反應速率最大的是d點,C錯誤;對于反應2X(g)+3Y(g) 2Z(g) △H<0,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升高溫度,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導致Y的平衡含量增大,因此圖④y軸不可以表示Y的百分含量,D錯誤。]13題號13524687910111210.利用I2O5可消除CO污染,反應為I2O5(s)+5CO(g) 5CO2(g)+I2(s)。不同溫度下,向裝有足量的I2O5固體的2 L恒容密閉容器中通入2 mol CO,測得CO2的體積分數(shù)φ(CO2)隨時間t變化曲線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13A.b點時,CO的轉化率為80%B.容器內(nèi)的壓強保持恒定,表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C.b點和d點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Kb>KdD.反應到達a點時,0~0.5 min反應速率v(CO)=0.3 mol·L-1·min-1√題號13524687910111213題號13524687910111213題號13524687910111211.碳以及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利用CO2合成甲醇不僅能夠使二氧化碳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也能解決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由CO2合成甲醇的過程可能涉及如下反應:反應Ⅰ:CO2(g)+3H2(g) CH3OH(g)+H2O(g) ΔH1=-49.58 kJ·mol-1反應Ⅱ:CO2(g)+H2(g) CO(g)+H2O(g) ΔH2=+41.19 kJ·mol-1反應Ⅲ:CO(g)+2H2(g) CH3OH(g) ΔH313題號135246879101112回答下列問題:(1)將一定量的H2和CO2充入恒容密閉容器中并加入合適的催化劑,發(fā)生反應Ⅰ、Ⅱ、Ⅲ。測得不同溫度下體系達到平衡時CO2的轉化率(a)及甲醇的產(chǎn)率(b)如圖甲所示。13甲題號135246879101112①該反應達到平衡后,為同時提高反應速率和甲醇的生成量,以下措施一定可行的是______(填字母)。A.改用高效催化劑 B.升高溫度C.分離出甲醇 D.增加CO2濃度②據(jù)圖判斷,當溫度高于260 ℃后,CO的濃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_______(填“增大”“減小”“不變”或“無法判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D增大反應Ⅰ和Ⅲ為放熱反應,反應Ⅱ為吸熱反應,溫度升高不利于CO2、CO轉化為甲醇,有利于CO2轉化為CO,所以CO濃度一定增大題號135246879101112(2)一定條件下,在2 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和CO2 (假設僅發(fā)生反應Ⅰ)。測得在反應物起始投入量不同時,CO2的平衡轉化率與溫度的關系如圖乙所示。13乙題號135246879101112反應物起始投入量:曲線Ⅰ:n(H2)=3 mol,n(CO2)=1.5 mol曲線Ⅱ:n(H2)=3 mol,n(CO2)=2 mol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判斷,要使CO2平衡轉化率大于40%,以下條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A.n(H2)=3 mol,n(CO2)=2.5 mol;550 KB.n(H2)=3 mol,n(CO2)=1.6 mol;550 KC.n(H2)=3 mol,n(CO2)=1.9 mol;600 KD.n(H2)=3 mol,n(CO2)=1.5 mol;650 K13B題號135246879101112[解析] (1)由蓋斯定律可得ΔH3<0。①催化劑只能提高反應速率,不能提高平衡時甲醇的生成量,A錯誤;升高溫度,反應Ⅰ和反應Ⅲ化學平衡均逆向移動,甲醇的生成量減少,B錯誤;分離出甲醇平衡正向移動,CO2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會減慢,C錯誤;增加CO2濃度,反應速率增大,同時平衡正向移動,甲醇的產(chǎn)率提高,D正確。②反應Ⅰ、反應Ⅲ均為放熱反應,溫度升高不利于CO2、CO轉化為甲醇,反應Ⅱ為吸熱反應,溫度升高使更多的CO2轉化為CO,所以當溫度高于260 ℃后,CO的濃度增大。13題號135246879101112(2)①由圖乙可知當溫度為550 K、n(H2)=3 mol、n(CO2)=2 mol時,CO2的平衡轉化率低于40%,若要使CO2的平衡轉化率增大,則應減少CO2的量,而該反應的焓變小于零,為放熱反應,溫度越低,CO2的平衡轉化率越大,所以四組數(shù)據(jù)中最合理的是n(H2)=3 mol,n(CO2)=1.6 mol;550 K。13題號13524687910111212.請回答下列問題。已知反應mA(g)+nB(g) pC(g)+qD(g),當反應達到平衡后,改變某一反應條件,其反應速率的變化曲線分別如圖所示。13題號135246879101112(1)①表示改變壓強的方式是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下同),化學平衡________(填“正向”“逆向”“不”,下同)移動,m+n________(填“>”“<”或“=”,下同)p+q。(2)②表示改變溫度的方式是________(填“升溫”“降溫”或“不變”),化學平衡________移動,該反應逆反應為________(填“吸熱”或“放熱”)反應。(3)③表示改變壓強的方式是________,化學平衡______移動,m+n______p+q。13增大逆向<降溫正向吸熱減小不=題號135246879101112[解析] (1)根據(jù)①圖示可知在t1時刻改變條件后,v′正、v′逆都增大,表示改變壓強的方式是增大壓強;增大壓強后,v′正、v′逆都增大,且v′逆>v′正,說明增大壓強,化學平衡逆向移動;根據(jù)平衡移動原理:增大壓強,化學平衡向氣體體積減小的方向移動,則逆反應方向是氣體體積減小的方向,故m+n<p+q;(2)根據(jù)②圖示可知:在t1時刻改變溫度后,v′正、v′逆都減小,表示改變溫度的方式是降低溫度;降低溫度后,v′正、v′逆都減小,由于v′正>v′逆,所以化學平衡正向移動;根據(jù)平衡移動原理:降低溫度,平衡向放熱反應方向移動,則該反應的逆反應為吸熱反應;13題號135246879101112(3)根據(jù)③圖示可知在t1時刻改變條件后,v′正、v′逆都減小,表示改變壓強的方式是減小壓強;由于減小壓強后,v′正、v′逆都減小,但v′正=v′逆,說明減小壓強后化學平衡不發(fā)生移動,因此該反應是反應前后氣體體積不變的反應,所以m+n=p+q。13題號13524687910111213.反應Fe(s)+CO2(g) FeO(s)+CO(g),ΔH1=-a kJ·mol-1,平衡常數(shù)為K;測得在不同溫度下,K如表:13溫度/℃ 500 700 900K 1.00 1.47 2.40(1)若500 ℃時進行反應,CO2起始濃度為2 mol·L-1,則CO的平衡濃度為____________。(2)反應中的a______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mol·L-1小于題號135246879101112(3)700 ℃反應達到平衡,要使得該平衡向右移動,其他條件不變時,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A.縮小反應器體積 B.通入CO2C.升高溫度到900 ℃ D.使用合適的催化劑13BC題號135246879101112(4)下列圖像符合反應的是______(填序號)(圖中φ是混合物中CO的含量,T為溫度)。13A. B. C.A題號13524687910111213題號135246879101112(4)A.根據(jù)“先拐先平衡數(shù)字大”,則T2>T1,從T1到T2,溫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動,混合物中CO的含量增大,故A符合題意;B.溫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動,混合物中CO的含量增大,故B不符合題意;C.根據(jù)“先拐先平衡數(shù)字大”,則T1>T2,從T1到T2,溫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動,混合物中CO的含量降低,故C不符合題意。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魯科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時分層作業(yè)13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docx 魯科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時分層作業(yè)13答案.docx 魯科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第2章第2節(jié)第2課時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基礎課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