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杜甫,何以稱“詩圣”——部編版 八年級下冊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一、學情分析這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杜甫的長詩,并且是“歌行體”的詩歌,學生對這一體裁較為陌生,要介入“文體知識”,輔助學生認識。這首詩特點明顯,句子以七言為主,間有二言和九言,句式靈活;用韻自由,隨著韻腳的變化,所寫內容或表達的意思就有所改變。通過學習,可以讓學生感受歌行體詩歌的節奏韻律,快速把握文章內容,感受到“歌行體”詩歌的魅力,為以后學習歌行體詩歌引路。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望岳》《春望》。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內容并不難,但學生無法體會詩歌最后一段中的吶喊,無法體會詩人憂國憂民之情懷,甚至會懷疑這是詩人虛情假意的做作之舉,學生對“詩圣”杜甫的認識,一直都是落在會背誦幾個概念化的詞語如“沉郁頓挫”“現實主義”等,而沒有真正去理解這一位用生命在書寫的作家。學習《茅》時調動學生以前學過的杜甫詩歌的知識,補充相關的名句,讓學生對杜甫其人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同時對《茅》的內容進行分析,結合時代背景及課外拓展資料,讓學生對“詩圣”這一稱號的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二、教學目標1.能夠字正腔圓、流暢地朗讀課文并背誦。2.了解“歌形體”詩詞的特點并結合詩歌內容進行理解和賞析。3.通過輔助材料、合作探究的方式,認識杜甫的形象,深入認識“詩圣”之擔當。三、教學過程預習要求:完成預習任務單導入:同學們,猜一猜這個是什么字:明確:聖—圣聖,甲骨文像長著大耳的人,表示耳聰大慧者。中國遠古祖先認識到,善聽是內心寧靜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環境中辨音識相者,是大覺悟的成道者。“何謂圣人?”材料1:《說文解字注》釋“聖”:“聖從耳者,謂其耳順”。《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以知情。”圣人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并且用自己的口與筆將這些聲音中包含的情感表現出來。材料2:《抱樸子·內篇》:“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圣。”(某些學問或者技巧方面的極大成者,如“書圣”“藥圣”“畫圣”“棋圣”“茶圣”等。)“杜甫何以謂’詩圣’”?僅僅因為他的詩歌成就嗎?帶著問題,我們一起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初讀辨體,讀出一點歌行體的味道要求:1.進行自由誦讀,思考一下,這首詩和我們學過的律詩和絕句有什么不同?ppt顯示: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明確:我們以前學詩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篇幅比較短,但是這一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比我們以往背的詩要長許多,24句。在句式上,以七字句為主,偶見二字句、九字句。在韻律上,不是一韻到底,由頭到尾押ao、i、ie、e、an、u韻,基本每段一韻,換韻即換段,換韻即換義。明確:這是一篇“歌”。材料3:“歌”,能唱的詩。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后成為古詩的一種體裁,稱為“歌行體”。這種古詩,講究押韻,但用韻自由,隨著韻腳的變化,所寫內容或表達的意思就有所改變。朗朗上口,體現“歌”的特點;用長短句,頓挫相諧,有“行”的動感。2.回顧我們所學過的古詩,思考一下這首詩該怎么劃分節奏讀起來比較有味道。二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分別怎么讀?(1)七言句斷句是“四三式”(2)九言句斷句是“四二三式”,但根據意思,“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二四三式”(3)“嗚呼!”相當于“唉”,表示強烈的嘆息。(4)連續用三個感嘆號,表示強烈的表達,迫切的呼喚。自有誦讀,讀出歌行體的參差錯落的味道。(二)再讀明意,讀出風雨飄搖的波折感1.默讀每一段詩歌,用每一段詩歌中的字組成四字短語概括詩詞內容。明確:秋風卷茅、群童抱茅、屋漏無眠、得廈庇士2.試著給詩歌分層,理出詩歌的脈絡。明確:引導第一組學生讀“秋風卷茅”,第一二組讀“群童抱茅”,第一二三組讀“屋漏無眠”,全班一起讀“得廈庇士”,隨著人數的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大。讀敘事的一二三段,引導學生讀出一波三折,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層層遞進的緊迫感,讀出風雨飄搖的無奈與沉重。讀抒情的第四段,引導學生讀出人生落魄處的杜甫的人生選擇,讀出這種士大夫之心的堅定和慷慨。(三)細讀悟情,讀出憂國憂民的“詩圣”心1.讀“詩題”獲信息(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你從眼睛看到了什么信息?)一個事件定緣由:茅屋為秋風所破一種環境定基調:秋風一個句式表情感:“為……所……”被動一個動詞定狀況:破因為一個茅屋被風吹破而寫一首“歌行體”詩歌,足見這個茅屋為作者所珍惜。閱讀課前預習單,我們會知道,這個茅屋對杜甫來說,真的來之不易。出示:材料4: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杜甫年輕時“自比稷與契”。杜甫以參加科舉考試和交游名人作為獲得官職、實現理想的主要途徑,但屢屢失敗,直到44歲時才被任命為“胄曹參軍”。公元755年,杜甫45歲,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轉衰,國家陷入動蕩之中。杜甫48歲時辭官。棄官后的杜甫帶著全家四處投親靠友。一年之內,三次遷徒,最終到達四川成都。遷徙途中,杜甫貧病交加,全家饑寒交迫。公元761年的春天,在親友的幫助下,50歲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草堂。長期飽經饑餓、貧病、顛沛流離之苦的杜甫迎來了后半生中一段難得的安定寧靜的生活,此時的他已白發蒼蒼,須拄杖而行。不料,蒼天并不善待詩人。公元761年8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千古絕唱。材料5:草堂已不僅僅是一座茅屋,它是詩人生命的象征。所以,如王富仁先生所說,這個“人生之窩”具有自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的性質。詩人捍衛它,如同捍衛自己搖搖欲墜的生命。2.讀“詩景”定基調(詩景是背景,亦暗推故事的發展,飽含作者的情感)問題:那幾段寫景?明確:1和3問題:在1和3段的______(用原文的字詞)中,我聽到了(看到了、感到了)風(雨/環境)的______,我猜想杜甫的心情是______。明確:1段作者心情:急。3段:苦。朗讀時注意重讀第一段“怒號”“卷”等動詞。第三段句子最多,全部都是七言句,讀起來容易快。在一鼓作氣中層層遞進作者的窘迫,為下文的“何由徹”三個字做鋪墊。請學生依次朗讀,一一確定:“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話語氣平靜,語速正常。從“布衾多年冷似鐵”到“雨腳如麻未斷絕”越讀越快,越讀越重,讀出一種欲哭的痛苦,特別是每一句的最后三個字要重讀,分別是“冷似鐵”“踏里裂”“無干處”“未斷絕”。接著讀“何由徹”兩句可以慢下來,最后三個字,一字一頓,讀出漫漫長夜的孤獨彷徨。3.讀“人物”曉情懷(人物是故事發展的主導力量,而人物在故事中的表現直接影響情感的表達)問題1:寫了哪些人?(我、群童、嬌兒、寒士)問題2:這些人之間什么關系?(填寫下列表格)人物 關系 共同點 “我”的反應 (用原文) “我”的情感“我” 群童 ? 同是戰亂受害者,平民百姓 ? ?嬌兒 父子 陪我挨餓受凍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寒士 ? 同是天涯淪落人,有抱負卻貧寒 ? ?注意:學生在填表過程中可能會誤解杜甫很討厭這些南村群童,那么就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我”對“寒士”的態度,與我沒有關系的人,我尚且想庇護,更何況與我同受戰亂之苦的孩童,所以此處用詞有“夸大”之意。問題3:請同學們揣測,“我”在嘆息什么?慢慢長夜“我”在想什么?你能讀出一個怎么樣的詩人形象?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明確:“自嘆息”一嘆:蒼老無力潦倒凄涼的自己;二嘆:“不為困窮寧有此”的群童;三嘆:“存者無消息,死者如塵泥”,倍受戰亂之苦的百姓。正如屈原在《離騷》中所寫到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啊!“自嘆息”這三個字下得很重,無限內涵,此處可以通過拖音和停頓表達,要讀得慢一點,低一點。“難眠徹曉”:自從戰亂以來,他經常失眠,不僅僅是顛沛流離,他還覺得愧對家人、擔心百姓和國家。從“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里讀到了詩人內心的焦慮不安和憂國憂民。明確:人物 關系 共同點 “我”的行為 (用原文) “我”的情感“我” 群童 群童“欺”我, 公然“盜”茅 同是戰亂受害者,平民百姓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心痛、憤懣、無奈、體諒……嬌兒 父子 陪我挨餓受凍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愧疚、焦慮、孤獨、擔憂……寒士 “無” 同是天涯淪落人,有抱負卻貧寒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同情,發愿,執著追求,感情激昂……注意:最后一段“千萬間”“大庇”“俱歡顏”“安如山”這些詞語均要重讀,讀出作者堅定和慷慨。最后一句話師生一起討論,確定朗讀的重讀和語氣。注意“死亦足”,應該讀出自我犧牲和慷慨就義的大無畏精神。(四)廣讀思辨,杜甫何以謂“詩圣”?凄風冷雨,屋漏難眠,詩人都無處棲身,他卻發出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吶喊。他喊道:學生齊讀第四段。材料6:詩人白居易也曾這樣寫過:《新制布裘》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溫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白居易的妻子給他做了一件新的布裘,他穿上倍感舒適溫暖才寫下此詩,愿天下無寒人。這期間表達的情意,與杜甫有相似之處。材料7:或謂子美詩意寧苦身以利人,樂天詩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較之,少陵為難。然老杜饑寒而憫人饑寒者也,白氏飽暖而憫人饑寒者也;憂勞者易生于善慮,安樂者易(多)失于不思,樂天疑(宜)優。或人又謂白氏之官稍達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語在前,而《長慶》在后。達者宜急,卑者可緩也。前者唱導,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論,則老杜之心蓋(差)賢矣。——黃徹 《杜甫之仁心》“溫暖皆如我”就已經很難得了!可是杜甫卻是“己未立而欲立人,己未達而欲達人”,他沒有抱怨個人命運的悲苦。他心中牽掛憂慮的是天下蒼生啊!只要能庇佑天下寒士,即使自己凍死也心甘情愿!這是何等壯烈何等博大的胸襟啊!課前我們說過什么樣的人能成為“圣人”。現在我們再看杜甫,才知道,世間對他有時極為殘酷,但他卻仍以火熱的仁者情懷關愛世間,這就是杜甫之為“詩圣”之處,非常人所能及。 不管是他的寫作,還是他的情懷,他都擔得起“詩圣”這一美譽。板書:基礎作業: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錄制朗誦音頻。2.背誦并準確默寫詩歌。拓展作業:1.課后觀看《百家講壇之杜甫》或者看《康震講杜甫》一書,然后將自己對杜甫的認識整理成一篇文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