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第9課《桃花源記》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文化自信:理解評價作者的隱逸之風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感受桃花源的美。語言運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疏通文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品味語言的生動性和濃濃的抒彩。思維能力: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理清故事的層次。體會本文語言簡潔凝練,意蘊豐富的特點。審美創造:結合時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思想。教學重難點:積累文中的文言常用詞語,疏通文意并熟讀成誦,品析本文語言,幫助學生欣賞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以及寄托其中的思想情懷。教學過程:導入同學們,在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一句話:“且喜已到松風閣,這是俺的世外桃源。”那么你們知道什么是世外桃源嗎?你心中的世外桃源又是什么樣子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去那里看看他心中的桃花源的樣子吧!一、熟讀文章,疏通文意。1.認識“記”這種文體。2.教師先示范朗讀,解決文中字音字形存在的問題。3.疏通文意,解決重點字詞句。4.觀看獲國際金獎的《桃花源記》動畫片(b站有資源),再次感受這個故事。二、析讀課文,整體感知。情境:讓我們夢回桃花源,沿著路人的路線重走桃源路。1.請自由朗讀課文,勾畫出表明漁人行蹤的詞句,幫忙繪制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路線圖。緣溪行——復前行——從口入——復行數十步——便要還家——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辭去——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2.請在老師預設的括號處填寫一個動詞,梳理本文的完整情節。(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三、品讀文段,走進桃源。1.說桃源世界之“美”,美在哪里?請以漁人的視角,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桃源之美。例:桃花源美在______,我從_______看出 。桃花源美在環境優美,我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等語句,可以看出作者筆下桃花盛開、花繁葉茂、一派生機的景象。還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子一類。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樹高大、竹子青翠,環境十分優美。小結:這里的景色美不勝收:桃花盛開,漫天飄飛,生機盎然。這里的資源豐富充足:土地、良田、水池、桑樹、竹林、雞犬,應有盡有。這里的生活安詳和樂:沒有戰爭、沒有剝削壓迫,男耕女織、老少皆樂。這里的民風淳樸美好:人們熱情好客、真誠慷慨。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桃花源都是每一個人的心之所向!四、了解背景,回歸現實桃花是美好的象征,桃花源也是美好的存在,因此漁人世界對桃源世界開始了一遍遍地尋覓,其結果卻是遂迷,不復得路。那桃花源外又是怎樣一個世界呢?請從文中尋找蛛絲馬跡進行猜測。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1.請發揮聯想和想象,補充漁人可能說了些什么讓桃源中人嘆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2.漁人報官的出發點是什么?漁人的這個行為你從人性的角度讀到了什么?呈現時代背景東晉太元年間(公元376-396年),政治極度腐敗,賦稅徭役繁重,戰爭頻發,短短21年就爆發大小戰爭60場。其結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3.生活在這個時代的陶淵明,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他生活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官場黑暗,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與官場決裂,隱居田園,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像陶淵明這樣一個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五、品析寫法,體悟匠心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中寫道“《桃花源記》不僅是一篇寓意之文,還是一篇紀實之文。”韓愈卻說“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1.讀完這個故事,你感覺桃花源是真實存在的還是作者虛構的?紀實派:①朝代、地點真實。②桃源人的衣著、生活真實。③劉子驥,人名真實虛構派:①漁人處處志之,卻不復得路,暗示根本不存在。②劉子驥欣然規往,卻離奇死亡,暗示桃源神秘玄幻。小結:虛實結合,富有真實性,同時增添神秘色彩。正如蔣勛認為的那樣,《桃花源記》是最早最好的短篇小說。2.你知道陶淵明為什么要虛構桃花源嗎?桃源內外,兩重天地。桃花源被描繪的有多美好,就說明現實世界有多么黑暗。作者虛構這樣一個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桃源之內的理想世界中,環境優美、社會安定、生活富足、民風淳樸;桃源之外的現實世界里,戰亂頻發、生活困苦、人心險惡。虛構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滿社會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寄托了作者反對戰亂,追求幸福生活的社會理想。六、靜心思考,追尋桃源其實陶淵明之后,世人并未停下追逐桃花源的腳步。李白詩中云“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王維寫道“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劉禹錫感慨“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水流山重重”。3.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桃花源,我們如何才能找到?我們先看看陶公筆下的人物是如何尋找的:太守和劉子驥——尋向所志,聞之歸往,漁人——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或可諧音愚人,一開始與桃源的相遇是他的無心之誤入。當時他還尚未生出功利之心,一旦從桃源出來以后,他的想法就多了起來,開始了毀約告密,所以桃源對他來說就越來越遠,就像一場夢境了。所以,人心的好壞決定了是否能找到桃源。結束語:也許桃源并不是不存在,只是功利心越重,就會與桃源越遠,若你能忘卻功利,平和內心,也許生活中處處是桃源!作業:同學們,學完了本課,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的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請以《我心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一篇300字的小短文。板書設計桃花源記探問津之路 辨桃源之真 品桃源之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