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石壕吏》 授課教師課程 標準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 3.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意義和作用; 4. 能聯系文化背景評價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 5.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 趣。教學 分析 1.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杜甫詩歌的名篇,通過講述安史之亂中石壕村一戶人家的悲慘遭 遇,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杜甫對民生疾苦的同情,是對于人的生存狀態的關 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筆精神財富。與此前學過的多數詩歌側重描繪自然 景物不同,八下第 24 課三首詩歌均有較強的敘事性,《石壕吏》是三首詩的第一首, 所以需要適當介紹敘事詩的讀法。引導同學們結合注釋理解詩中所敘之事,感受詩 人從中傳達出的憂國愛民的情懷。 本詩的構思十分精巧,僅用 120 字就再現情節發展全過程。從詩題來看,主要 人物是差役,但是作者卻明寫老婦,暗寫差役,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 盾。本詩幾乎沒有觀點和情感的直接表達,但是又帶有較強的抒彩,這些地方 都需引導學生細細品味 2.學情分析: 本詩文本疏通、翻譯學習難度不大,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過杜甫的《望岳》和 《春望》,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風格已經有一定了解,在文意把握上應該不成問題。 但是學生對詩人現實主義文風認識尚淺,對詩人憂國愛民的感情理解只是停留在字 面含義,對作者的復雜情感需要在品讀詩歌中進一步的體悟。另外本詩的構思精巧, 與以往所學詩歌的表現手法不一樣,這些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教學 目標 1. 誦讀理解,學習敘事詩的閱讀方法 2. 品讀詩句,體會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 3. 知人論世,理解作者憂國愛民的情懷教學 重點 品味詩歌寫法的精妙之處,理解作者的復雜的情感教學 難點 結合詩人生平,理解作者憂國愛民的情懷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導入新課 相信同學們對杜甫都很熟悉,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杜甫的資料。 杜甫,字 ,唐代偉大的 主義詩人。 他歷盡世事滄桑 ,一生不得志卻能憂國所憂 ,哀民所哀 ,被稱為 “ ”; 他的詩歌內容廣泛,藝術價值極高,展示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 史畫卷,他的詩被稱為“ ”。 郭沫若盛贊杜甫:“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講授新課 一.走進課文,理解內容 1. 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2.讀準字音和節奏,老師范讀 3.介紹敘事詩的閱讀方法 4.一句話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5.梳理詩歌內容 二.品味詩句,體會情感 1.思考:詩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最能體現人物形象的詞語是哪個? 吏 、婦 怒 、 苦。 2.聆聽老婦之“苦 ” (1) 老師串譯此部分內容 (2) 思考:老婦之“苦 ”包含了哪些具體內容?明確:喪子之苦、困窘之苦、應役之苦 小結:戰爭使普通百姓家破人亡, 民不聊生。 3.感受差吏之“怒 ” (1) 老師串譯此部分內容 (2) 思考:從“夜捉人 ”里,你能讀出什么? (3) 從“一何 ”里感受差役之“怒 ” (4) “吏之怒 ”和“婦之苦 ”形成了對比,反映出二者之間的矛盾 (5) 小結:差吏的囂張氣焰讓百姓的苦難生活雪上加霜。 (6) 透過老婦人“致詞 ”的三次換韻,感受差吏的步步相逼。根據婦 人的回答,想象差吏和老婦對話的情景。 (7) 小結: “藏問于答,明暗結合 ”的藝術手法,對統治階級爪牙的 殘暴含蓄予以揭露。用語簡練,意蘊豐富。 4.體察作者之“情 ” 結合原文詩句,體察作者之情。 對百姓不幸遭遇的同情 對戰爭帶來苦難的控訴 對差吏作威作福的憤恨 對老婦自請應役的頌揚 5.思考:詩人為什么不站出來? 三.知人論世,理解情懷 1.“知人論世 ”資料展示 2.展示詩歌中杜甫的矛盾 3.杜甫的選擇 (1)面對情感的矛盾,作者選擇以“史筆 ”的寫法: 只敘述,不議 論;敢正視,不回避。巧妙地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述,將自己的主觀 感受和情感道德的評價隱藏在客觀的敘事之中。 (2)理解“詩史 ”的含義 (3)面對情感的矛盾,他選擇把憂國和憂民,愛國和愛民,統一起來。 他希望統治者能愛護百姓,懲戒虐民亂政的官吏; 同時,大敵當前,他也希望百姓能夠做出犧牲,英勇救國。他的詩歌表現出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 和強烈的憂患意識。 (4)理解“詩圣 ”的含義課堂小結 1.課文總結: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 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殘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 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總結杜甫的選擇:憂國憂民,廣濟蒼生 3.拓展延伸:我們的選擇,成就不同的人生作業布置 1.熟讀并背誦本詩。 2.發揮想象,重現差吏和婦人之間的對話,用現代文寫一個不少于 150 字 的片段,可以增加他們當時的動作、神態和心理等細節描寫。板書設計 老婦之苦 差役之怒 “詩史 ” “詩圣 ” 詩人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