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寫作者“游覽 ”冰塔林的經歷,生動地表現出作者置身于這些 難得一見的景物之中的身體感覺和心理感受,語言并不華麗,卻很能打動讀者。本課要求教 師引導學生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游記的基本要素,共悉游記的寫法與多樣的風格。在感知 文章所寫景物特點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對景、人、事的感悟 與思考。【學情分析】在第三單元已經學習了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記》游記散文,學生對于游記的特點以及學 習重點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作為一篇現代游記散文,它具備游記類文章的基本特征,學生 們學習起來不會太困難。這篇課文學習時,需要把握作者的游蹤,體會寫景的妙處和作者的 情感。西藏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 ”,作者所寫的又是在極其特殊情況下的所見所感。距離一 般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當遙遠。教師要幫助學生盡可能貼近作者的經驗,讓學生對長江源頭各 拉丹冬形成一個直觀的感受。【學習目標】1、了解背景、學習并掌握生字詞。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3、感受冰塔林的壯美,學習本文的寫景手法。4、探究作者體驗感受,領悟作者思想感情。【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長江發源于什么地方呢?對的,同學們很聰明,看今天的課題目啊,就猜到了,長江發源地就在各拉丹冬。 那這個源頭是什么樣的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先來看一段短片,請欣賞:《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播放視頻(1 分鐘)同學們,看完這段視頻,你腦海里冒出哪些詞語?或許是:川流不息、寒風刺骨、冰天雪地、雄偉壯觀……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馬麗華 一起學習《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解開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紗,領略各拉丹冬奇異的風光吧。二、作者簡介馬麗華,山東濟南人,畢業于北京大學,當代女作家,現任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輯。 著有長篇散文《藏北游歷》《青藏蒼?!罚督K極風景》《追你到高原》等。被譽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三、題目解說各拉丹冬,為長江上源沱沱河發源地,藏語意為“高高尖尖的山峰 ”,主峰海拔 6621 米。 各拉丹冬終年積雪,冰川覆蓋面積近 800 平方千米,大小現代冰川 100 余條。冬季,山上山下,銀裝素裹 ;夏秋季節,冰消雪融,山下野花爛漫,草原上牛羊成群。 各拉丹冬是探險、旅游、登山、科學考察的理想之地。2以此為題,引人遐想,吸引讀者。四、夯實基礎補充解釋:【黧黑】:黑【虔誠】:恭敬而有誠意。【腈綸】:合成纖維的一種,用來紡織成毛線,布料等。 【熠熠爍爍】:形容光彩閃耀的樣子。【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個又一個接連不斷地到來。五、整體感知,把握內容1、整體感知:一句話概括全文大意:本文記述了作者跟隨攝制組在各拉丹冬游覽的見聞和感受。是的,這是一篇游記,全文以時空為順序, 以作者跟隨攝制組探險的兩天的行蹤為線索。 那我們第一課時就來探討作者的見聞吧。2、梳理脈絡提示:瀏覽課文圈畫出表示時間或地點變化的詞語,根據它們來概括行程。草壩子的營地礫石堆上靠近冰山置身冰窟(冰塔林) 重返冰塔林隨著立足點和觀察視角的變化,作者筆下的最物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營地遠 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壯、變幻莫測;在礫石堆上四顧,突出冰峰 的晶瑩、冰河的遼闊和整個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發現其圖案的難以名狀: 進入冰塔林,特別是身處冰窩,細看千資百態的冰體和冰山的裂紋、皺褶,發現 其晶堂純美,閃閃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聽到陽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聲。隨著行蹤和景物的變化,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面。 這種是常用的寫景手法:移步換景。3第一部分(第 1-2 段),寫初見各拉丹冬的景象。作者通過向導之口概括介紹了各拉丹冬的地 貌,作者整體勾勒出各拉丹冬雪山的變化多端、神秘高峻的形象,描寫了隆冬將盡時節各拉 丹冬地區風云變幻、嚴寒依舊的環境特點。第二部分(第 3-11 段),詳細描繪了奇異壯美的冰塔林。作者近望冰山,大筆勾勒出冰山的 千姿百態,也敘述了在探險中遇到的危險和困難。作者重點描寫了置身于冰窟的所見所聞 :紛紛揚揚的雪粒,漂亮的冰體,冰山上縱橫的裂紋,太陽下的冰世界,呼嘯的風。 第三部分(第 12-15 段),略寫第二天再次進入冰塔林的經過。六、品讀美文、欣賞美景在前面的游蹤梳理中,我們知道作者重點寫了冰塔林,可見冰塔林給作者馬麗華留下了深刻 印象,那接下來我們就隨著作者的腳步繼續探尋這美麗的冰塔林。1、從遠到近的觀察寫景順序結合文中有關描寫冰塔林的語段,我們知道作者一行人兩天都去了冰塔林,特別第一天對冰 塔林的描寫很詳細有兩次,思考第一天這兩次描寫冰塔林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描寫 【遠望】 第 5、6 自然段四面張望,晶瑩連綿的冰峰、平坦遼闊的冰河歷歷在目;冰山像屏風,雕刻著各種圖案; 整座冰塔林就由許多冰的莊園冰的院落組成, 自成一天地。 第二次描寫 【近觀】第 11 自然段風聲呼嘯,冰河光滑難行、陽光和風如刻刀,冰體奇形怪狀,冰塔、冰柱,像長發披肩…… 陽光下,冰世界熠熠爍爍;冰紋如歲月的年輪。從作者描寫冰塔林的語句中,我們可欣賞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異壯美景色,感受到作者由 心底涌出的驚嘆和自豪之情。現在來看看圖片,同學們,圖 2 那徐徐垂掛冰的流蘇,是否很像少女長發披肩? 通過圖片的還原,大家都覺得作者描繪得很生動形象。作者運用比喻,將“徐徐垂掛冰的流蘇 ”比作“長發披肩 ”的少女,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冰流 蘇的美麗,用語精簡而準確,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2、修辭手法的運用同學們,你還喜歡游記中哪部分的描寫呢 可劃出來,并在旁邊批注理由。提示:可以談談作者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感官描寫、表現手法等。【例】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 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比喻、擬人,賦予白雪覆蓋下的各拉丹冬以生命,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各拉丹冬山峰的壯美。 “變化多端 ”一詞,又寫出了這里自然環境嚴酷,天氣惡劣。【例】冰體一點一點地改變了形態,變成自然力所能刻畫成的最漂亮的這番模樣:挺拔的, 敦實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運用短句,富有節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讀起來朗朗上 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改變冰體形 態的驚訝、贊美之情。4【例】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 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作者是怎樣描寫冰山的裂紋和皺褶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作者并不去詳細描寫冰山裂紋和皺褶的形狀,而是由此寫到關于冰川、冰山形成變化的想象, 冰川上的裂紋和褶皺,記載著時間、空間的變換,仿佛是時空的年輪。把冰山的皺褶想象成 樹的年輪。這樣的寫法能讓讀者聯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 ”一一一大自然漫長、反復的 變化,并由此認識到:這冰山、冰川其實是大自然歷史的一部分,讓人對生命的存在和意義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學們,文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發現的美文、美景,課后我們可以繼續探索、思考。(1)小結內容作者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描繪了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麗, 并賦予雪山以生命,在寫景中蘊含著作者對雪山的崇敬和贊美之情。(2)小結特點1、由遠及近,移步換景,展現冰塔林的壯美2、綜合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聯想、想象等表現手法生動展現冰塔林的雄奇3、語言精簡準確又自由七、探究體驗,感悟情感1.作者多次寫到自己在高原上的身體感受,請同學們找一找,并說說這些句子有何作用。 2.作者身體情況漸趨惡化,為什么還要接近探索瞻仰各拉丹冬?【解讀】:越是接近各拉丹冬,作者的身體感受是越難受。然而,即便身體狀況漸趨惡 化,作者依舊忍受著這樣的不適與痛苦,也要去接近、探索、瞻仰它。這,恰恰展現出了這 片景色的獨特與絕美;也展現出人類在追尋、探索這樣的絕美景色時,那份勇氣與意志;這,更是一份人類對自然的亙古不變的敬畏。(關鍵詞:苦難美、悲壯美)3.堅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潔的,是長江的生命源頭,從這里開啟了長江的生命之旅,長 江從此開啟了孕育生命,造福人類之旅,這流水,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中華民族的歷 史也同長江一樣源遠流長。這段話一方面表明了各拉丹冬作為長江之源的重要,另一方面表 達了對滴水匯成浩蕩長江這種自然偉力的贊美和敬畏。【課堂小結】本文作者采用時間順序和旅行的進程記敘了在長江源頭的見聞和感受,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寫 景,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通過想象和聯想,描繪了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雪山的神奇美麗,并賦予雪山以生命,寫景中蘊含著作者對雪山的崇敬和贊美之情。5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其實也是一種“ 閱讀 ”,是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式。通 過對本單元的游記的學習,我們跟隨著作者的步伐與文字,欣賞山水風光,詠嘆人文勝跡, 豐富了見聞,開拓了眼界,獲得了不一樣的心靈成長。【作業布置】1. 閱讀《藏北游歷》,進一步了解作者與雪域高原。2. 觀看紀錄片《話說長江》《再說長江》,多角度了解長江壯麗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 景觀。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