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核心素養目標文化自信:了解傳統文化,熱愛傳統節日。語言運用:積累疊詞的用法及“的”字短語。思維能力:能夠有條理地介紹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審美創造:了解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感受傳統食物帶來的幸福。課前解析關注課文:《端午粽》選自作家屠再華寫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課文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向我們生動地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課文共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先介紹端午節,外婆會煮好粽子等我們回去;第2自然段具體介紹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點寫了粽子的花樣多;第4自然段寫了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的由來。關注生字:本課需要書寫的生字有6個。其中有2個是獨體字,2個是上下結構,1個是左右結構,1個是半包圍結構,可以根據字的結構進行歸類學習,從整體上把握書寫規律。會認12個生字和米字旁1個偏旁,以及1個多音字。另外,本課要引導學生學會歸類積累疊詞的用法,如“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積累“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關注朗讀:本課的朗讀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初讀時注意短語“( )的( )”的朗讀,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現,幫助學生讀好短語,為后面讀好長句子作鋪墊;二是學習讀好長句子,教學時可以采用“內容分解法”,引導學生對長句子的內容進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達的內容,再運用各種方式練讀、鞏固。教學目標1.認識“端、粽”等12個生字和米字旁1個偏旁,讀準多音字“了”,會寫“節、米”等6個字。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人物的心情。(重點)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習俗的由來。(難點)課前準備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1.認識“端、粽”等12個生字和米字旁1個偏旁,讀準多音字“了”,會寫“節、米、間”3個字。2.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等詞語。3.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一、看圖識字,導入新課1.教師出示插圖,指導學生認讀詞語“粽子”,讀準“粽”。2.教師引導:你們知道哪個節日要吃粽子嗎 預設:端午節。教師出示圖片,讓學生找一找端午節的日期。教師講解:“端午”也叫“端陽”,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五月的開頭。3.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生字“粽”,指導學生認識米字旁,發現“米”做偏旁時筆畫的變化。4.教師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端午節有關的一篇課文。(板書:端午粽)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導入端午節的習俗,并利用圖片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而產生新的閱讀期待,促使學生感悟文中的情感。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1.教師出示本課會認字,引導學生初步認識。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1)指導學生朗讀第1自然段。①指名讓學生讀,隨機指導學生認讀“總會”“盼著”,讀好帶“一”字的短語:一到端午節、一鍋粽子。②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提醒學生詞語要連讀。(2)指導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①教師指導學生讀詞語,提醒學生注意音變和詞語連讀:一顆紅紅的棗、一掀開鍋蓋、一股清香、一口粽子。②指導學生朗讀“的”字短語: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3)指導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①指名讓學生讀,認讀詞語“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②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甲骨文圖片,體會“肉”的意思。看圖,聯系生活識字。教師出示圖片,學生認讀詞語:羊肉、牛肉。③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第三句話,注意停頓和詞語連讀。④同桌合作朗讀第3自然段,注意讀好句子的停頓。(4)學生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讀準多音字“了”。三、重點學習第2自然段讀好長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1.教師引導學生讀第2自然段,想一想外婆包的粽子的樣子、味道、香氣分別是怎樣的。學生交流匯報。教師總結:第2自然段寫了粽子的樣子、香味及味道。我們來具體看看粽子有什么特點吧!2.學習第一句話。(1)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再次朗讀第2自然段第一句話,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找出相關的事物。(2)指名讓學生回答,隨機圈出關鍵詞“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板書:樣子——青青的箬竹葉 白白的糯米 紅紅的棗)(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在介紹食物時,可以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類詞,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4)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條理性,從而發現第一句話由外及里描寫了粽子的樣子。(5)教師引導學生比較朗讀,感受疊詞的作用。①請學生朗讀修改后的句子,說一說:你喜歡修改后的句子嗎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②教師引導學生將它和原句比較著讀一讀,談談體會。3.引導學生遷移學習第二、三句話。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圈出描寫粽子香氣、味道的詞語。教師引導:現在,我們知道了粽子的做法、樣子,那外婆包的粽子聞起來是什么樣的 從課文中的哪句話可以體現出來 學生帶著問題讀第二、三句話。預設:粽子聞起來有一股清香。教師繼續引導:那粽子吃起來又是什么樣的呢 預設:又黏又甜。4.師生合作讀第2自然段。教師指導朗讀:外婆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吧!注意用喜愛的語氣讀,讀好長句子中間的停頓喲!5.結合板書,引導學生介紹外婆包的粽子。6.學習生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節、米、間”3個字的書寫。書寫“節、米、間”,教師范寫,學生練寫。1.會寫“分、吃、肉”3個字。積累“美滋滋”等詞語。2.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人物心情朗讀好課文。3.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習俗的由來。一、復習回顧1.教師導入:上節課,我們朗讀學習了《端午粽》,認讀了生字、詞語,你還認識這些詞語嗎 一起來做一個詞語游戲吧!學生認讀,教師指正點評。2.學生自由朗讀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二、學習第3自然段,讀好長句子,體會心情1.教師引導: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外婆包了哪些粽子。預設: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教師引導:這么多種粽子,花樣可真多。(板書:花樣——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2.學習第三句話,了解“美滋滋”的意思,讀好長句子。(1)教師引導:在文中找一找,“我”在外婆家吃了這么多粽子,感覺怎么樣。教師隨機出示“美滋滋”。(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表達加深理解:你能用“美滋滋”說話嗎 預設:我考試得了100分,老師表揚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3)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把粽子分給鄰居時的心情,讀好長句子。(4)教師引導學生想象情境,朗讀第3自然段:想象“我”的心情,大聲地讀一讀第3自然段,注意讀出“我”對粽子的喜愛,讀好長句子的停頓。三、學習第4自然段,了解習俗的由來1.教師過渡:大家讀得真好!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粽子。那你們知道端午節人們為什么吃粽子嗎 預設:紀念屈原。(板書:由來——紀念屈原)教師介紹屈原。2.教師引導學生交流:你知道關于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嗎 和同學交流。學生交流討論。四、復習鞏固,書寫練習教師指導學生書寫“分、吃、肉”。(1)教師范寫,隨機提醒:“分”中的“八”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超過橫中線;“刀”先寫橫折鉤,再寫撇。學生練寫,描紅,展示評價。(2)學生自主練寫“吃、肉”,同桌互評。由于本課的長句子比較多,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讀長句子的訓練。先對長句子的內容進行分解,明白表達的意思,再進行反復練習。在指導學生讀長句子時,首先引導學生想想這句話描述了包粽子用到哪些材料,找出關鍵的事物(箬竹葉、糯米、棗),然后引導學生發現這些事物的具體特征(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并讀好這些“的”字短語,最后通過找關鍵詞,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時的順序(用……包的、里面、中間),從而發現這句話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地描寫了粽子。通過這三個步驟,學生對這個長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反復閱讀,達到了不錯的效果。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