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復習:七下第三單元課外詩詞四首鑒賞 考試重點 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復習:七下第三單元課外詩詞四首鑒賞 考試重點 素材

資源簡介

中考復習:七下第三單元課外詩詞四首鑒賞+考試重點
【原文】
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大意】
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沒人知道我在竹林深處,只有明月相伴靜靜照耀。
【注釋】
⑴竹里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⑹長嘯:撮口而呼,這里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賞析】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獨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筆。
這首詩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寫作背景
《竹里館》當作于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練習題:
1 、王維《竹里館》一詩中寫人物活動,體現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是 。
2、王維《竹里館》一詩中,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達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的心情的是 。
3、以下對詩歌《竹里館》的分析?錯誤的是(?)
A.全詩優美、高雅的意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
B.詩中既無描寫?又無抒情。
C.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D.獨坐、彈琴、長嘯等詞語表達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
4、對王維《竹里館》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中能體現詩人思想感情的詞語只有“獨坐” 、 “長嘯”這兩個詞。
B.詩歌在寫作上采用動靜結合?以靜襯動?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
C.詩歌營造了優美高雅的意境?表現了詩人的寧靜淡泊之情。
D.詩歌前兩句寫“聲” ?后兩句寫“靜” ?更生動描繪了美好景色。
5、賞析詩歌《竹里館》 ?下面運用擬人手法的詩句是(??)
A.獨坐幽篁里 B.彈琴復長嘯
C.深林人不知 D.明月來相照
6、詩歌后兩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7、全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8、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能體現詩人思想感情的詞語有哪些?
9、 “獨”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或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達對獨立人格的追求。說說“獨”字好在哪里?
10、賞析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11、"幽篁""深林""明月"這些景物,描繪出了一幅什么圖景?
12、詩人選擇"獨坐"人不知"的隱居生活,為什么卻不覺得孤獨?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大意】
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中,飄滿洛陽古城。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注釋】
(1)洛城:即洛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
(2)玉笛:華美的笛,玉制或鍛玉的笛子。暗飛聲:因笛聲在夜間傳來,故云。
(3)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
(4)聞:聽;聽見。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樂府雜錄》云:‘笛者,羌樂也。古曲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內容多寫離情別緒,一方面又暗含一種習俗: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柳,暗指“留”。
(5)故園情:懷念家鄉的情感。故園,指故鄉,家鄉。
【賞析】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聽到笛聲以后,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于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夸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于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韻裊裊,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陽)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里,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因作此詩。
練習題:
1、理解性默寫
(1)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表達詩人對家鄉的依戀和思鄉之情的兩句是: !
(2)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詩人聽到《折楊柳》曲調,不覺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的詩句: 。
(3)《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形容笛聲悠揚、深遠、飄忽不定情狀的兩句是:
(4)《春夜洛城聞笛》中與“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城”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
(5)在《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由聽到“折柳”去而引發濃濃思鄉之情的詩句語是: !
(6)寫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的是: 。
(7)表達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的是: 。
二、選擇題:
1、《春夜洛城聞笛》,詩句賞析,不正確的是 ( )
A. 詩中“折柳”是指一種代表風俗的行為,是作者借柳枝表達思鄉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斷續、隱約的含義,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眾,引起人們無限的隱憂。
C. “滿”字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反襯詩人內心聞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賞析詩歌《春夜洛城聞笛》,詩中關于“笛”一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詩人的故鄉是洛陽,“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
B. 詩歌起句即從笛聲落筆。詩人深夜難于成寐,忽而傳來的幾縷斷續的笛聲觸動離了詩人的羈旅情懷。
C. 詩中,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主體為客體。“暗”字為一句關鍵。
D. 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可能是真實存在的笛聲,可能是詩人睡夢中的情景。
三、問答
1、賞析“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和“飛”的表達效果。
2、折柳"二字在詩中即: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滿”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4、賞析:“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
——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大意】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注釋】
(1)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2)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3)龍鐘: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鐘。”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4)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賞析】
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欲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胸襟,柔情與豪情交織相融,感人至深。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742~756)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與高適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有《岑嘉州詩集》。
創作背景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練習題:
《逢入京使》默寫。
(1)寫詩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達懷親之情的兩句是: , 。
(2)《逢入京使》中運用夸張手法傳達惜別深情的詩句是: , 。
(3)岑參《逢入京使》一詩中,表達詩人對家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的兩句是: , 。
(4)《逢入京使》一詩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想懷親之情的句子是: , 。
晚春
——唐·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大意】
春天不久就將歸去,花草樹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一是爭奇斗艷,人間萬紫千紅。可憐楊花榆錢,沒有艷麗姿色,只知漫天飛舞,好似片片雪花。
【注釋】
(1)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時間。
(2)不久歸: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
(3)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斗芳菲:爭芳斗艷。
(4)楊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榆莢(jiá):榆樹的果實。初春時先于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漢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莢成者,收乾以為醬。”才思:才氣和思致。《后漢書·文苑傳》:“(劉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并極其才思。”
(5)惟解:只知道。漫天:滿天。宋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之九:“長恨漫天柳絮輕,只將飛舞占清明。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林黛玉《葬花吟》),這勇氣非常可愛。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此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于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如果說此詩真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里。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后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練習題
【理解默寫】
1.詩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的句子是: 。
2.通過擬人的修辭寫就連那本來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 。
3.寫暮春時節,花木仿佛知曉春將逝去,所以特別珍惜春光爭芳斗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 。
4.詩中表面揶揄“楊花榆莢”無才思,實則是對他們更深層次的贊許的句子是: 。
5.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
【理解賞析】
1、這首詩突出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結合詩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具體分析這一手法。

2、一、二句寫出了怎樣的晚春景致?請用兩個四字詞加以描繪出來。

3、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楊花”“漫天作雪飛”的情景。
4、詩的三、四句意蘊深刻,為歷代傳誦,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對這兩句詩作賞析。
參考答案
竹里館
1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2、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B
4、A
5、D
6、寫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7、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8、本詩描繪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靜,刻畫了一個孤高自許、高潔脫俗的隱者形象。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愉悅的心情。
9、“獨”是“獨自”的意思,詩人獨自坐在幽靜的竹林里,時而彈琴,時而長嘯。這一系列高雅的動作,表現詩人的孤高自許、高潔脫俗。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愉悅的心情。
10、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淡泊、超拔脫俗的氣質。
11、描繪出一幅清爽迷人的月夜幽林的靜、寂圖景 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別的美的藝術魅力。
12、由于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射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伴侶,有他陪伴,向他傾述,所以就不覺得孤獨。
春夜洛城聞笛
1、理解性默寫
(1)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4)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6)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7)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二、選擇題:
1、 A
2、B
三、問答
1、“暗”有斷續、隱約的含義,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經意間打動了許多聽眾,引起人們無限的隱憂;同時也照應了“誰家”,讓人產生無限遐想。“飛”字寫出出乎聽眾的意料,使無形的聲音形象化。
2、《折楊柳》曲調又含折柳送別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種文化習俗,一種美好的傷感情緒。
3、"散"是飄散、飛散的意思,一個"散"字讓笛聲有了可視可觸的形象,使笛聲隨著春風悄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飄蕩而無所不在。滿”字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反襯詩人內心聞笛后的孤寂心情。
4、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逢入京使
【答案】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晚春
1.草樹知春不久歸 , 百般紅紫斗芳菲 。
2. 楊花榆莢無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飛 。
3. 草樹知春不久歸 , 百般紅紫斗芳菲 。
4.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
5. 楊花榆莢無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飛 。
晚春
1、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一個“斗”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
2.草木留春,萬紫千紅。
3.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樣,又輕又白,漫天飛舞,隨風飄落。
4運用擬人、比喻手法,和形象地描繪了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隨風飄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達了要珍惜光陰、不失時機的人生態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囊县| 手机| 广汉市| 邯郸市| 嘉峪关市| 广州市| 昆明市| 涿州市| 璧山县| 扶风县| 嘉峪关市| 河曲县| 太原市| 遵化市| 谢通门县| 兴山县| 辽中县| 商南县| 安福县| 噶尔县| 宁德市| 崇州市| 航空| 睢宁县| 正阳县| 五指山市| 哈巴河县| 丹江口市| 台北县| 中宁县| 阿合奇县| 贺兰县| 剑河县| 柳江县| 民丰县| 新河县| 梁山县| 罗甸县| 岢岚县| 郯城县|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