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年級語文下冊短詩三首教學設計天地孕育生命,每個生命都是自然之子。敬畏生命,熱愛自然萬物,詩人發現了夜空的星星、大自然的綠、窗前的白樺都是那么的美好;天晴后走在小路上,頓時感覺無比的美妙和愜意。讀讀這些詩歌,收集、摘抄喜歡的詩歌,像作家一樣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從每天陪伴著我們的日月星辰、花鳥蟲魚中發現生活的情趣,創作一首首小詩,輕叩詩歌大門。單元說明:本單元選編了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四篇中外現代詩歌作品,有冰心的三首短詩、艾青的《綠》、蘇聯詩人葉賽寧的《白樺》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雖然現代詩在教材中并非第一次出現,但以往都是單篇課文的形式,此次以單元整組編排的形式呈現,旨在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本單元教材從整體上進行了設計:四篇課文以學生熟悉的“自然”為中心意象,展現了現代詩飽含情感、想象豐富、語言表達獨特等特點;“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對現代詩的這些基本特點進行了回顧和梳理,幫助學生將零散模糊的認知清晰化,使其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朗讀是感受詩歌特點、體會詩歌情感的主要方式。本單元精讀課文的課后練習和略讀課文的“閱讀提示”均設置了朗讀詩歌的要求,“綜合性學習”中還以小貼士的方式提示了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以幫助學生通過朗讀更好地體會詩歌情感。本單元安排了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是“輕叩詩歌大門”,要求“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這是對三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單元語文要素“收集傳統節日的資料”的鞏固和提升。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依托課文學習展開,與閱讀教學相輔相成,分步推進:《短詩三首》課后的“活動提升”是本次綜合性學習的啟動階段,要求學生從多種途徑收集喜歡的詩歌,做一個摘抄本;《白樺》課后的“活動提示”是本次綜合性學習的推進階段,要求學生試著寫詩,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綜合性學習”是本次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展示階段,要求學生進一步根據需要整理資料,并通過合作編詩集、辦詩歌朗誦會等方式展示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成果。文本解讀:本文的三首短詩均出自冰心的第一部詩集《繁星》,對母愛、童心和自然的贊美是其永恒的主題。《繁星(七一)》緊扣“回憶”一詞展開。第1~2行點明了“這些事”是“永不漫滅的回憶”。第3、第4、第5行運用三組結構相同的短語,營造出具體的情境,一方面將回憶的場景具象化,另一方面為回憶的內容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體現了詩人對母親的依戀和母愛的溫馨。《繁星(一三一)》中,詩人由大海聯想到星光和花香,并通過比較,說明了大海對于在海邊長大的詩人而言,影響深遠。首行直抒胸臆,接著用三個反問句體現詩人對于大海的情感,就如同星星有光輝,花兒有香氣一樣,是自然而然、始終如一的。這首詩的第2、第3、第5行最后一個字分別為“光、香、響”,形成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繁星(一五九)》和第一首詩相似,也表達了詩人對母親的依戀。首行將情感化為一句感嘆,接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小鳥,把母親的懷抱比作鳥巢,并由自然界的“風雨”過渡到“心中的風雨”,當“風雨”來臨,心底最無助的時候,母親的懷抱便是自己的倚靠,說明母親永遠是自己心靈的溫暖港灣。詩中兩處“風雨”的內涵有別,“天上的風雨”指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心中的風雨”則是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苦難。教學目標:1.認識“漫、濤”2個生字,會寫“繁、漫”等8個字。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背誦課文。3.能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教學重點:通過反復朗讀課文,讀出節奏,體會詩韻;結合所看,所聞,所想,體會詩歌味道,熟讀成誦,品讀韻味。教學難點: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教學過程:一、單元導入,揭示課題。(一)揭示單元主題。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張美圖,瞧,你會給他們配上什么詩呢?2.(PPT出示與圖片相關的古今詩句)通過詩歌、詩人,世界變得更美了!(引讀單元導語——)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二)揭示課題。1.今天,我們學習《短詩三首》。(師板書課題,生齊讀)2.詩歌有長有短,今天要學的是三首——短詩,看看這三首短詩都叫什么名字?(繁星)3.指導書寫“繁”字。4.齊讀課題,帶著想象讀出畫面。5.介紹作者、出處二、初讀詩歌,讀好節奏。1.自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每首讀兩遍。2.指導正音。重點指導“啊”字變音。3.讀好節奏。(1)觀察發現:三首短詩的節奏藏在哪里?(2)指名交流:①三首詩歌句式結構相同。②字音押韻:《繁星(一三一)》:“光”“香”“響”押“ang”韻。(3)朱光潛先生說:“詩和音樂一樣,生命全在節奏。”我們再一起來試一試讀出詩歌的節奏,全班一起讀。三、品讀《繁星(七一)》。1.自學要求:(1)自讀詩歌,邊讀邊想象:你仿佛看到、聞到、聽到了什么?(2)讀著詩歌,你想起了自己童年的哪些回憶?2.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依次分享,認真傾聽。3.全班交流想象,并指導學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通過朗讀展示出來。4.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童年美好回憶,帶著這些美好回憶再次一起讀。5.創設情景(抒情配樂),讓我們再次回到這個小園子里,望著這輪明亮的圓月,聞著紫藤蘿散發的淡淡的香味,一起走進冰心奶奶的回憶 (嘗試背誦)四、品讀《繁星(一五九)》。1.請大家抓關鍵詞把變紅的詞重讀,你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誰來試試?(指名讀)2.教師范讀,理解“天上的風雨”。(1)聽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那是怎樣的風雨?請你讀出來(雷電交加,暴風驟雨)。(2)像這樣抓住關鍵詞,有輕有重有起伏變化的讀,這個畫面感就更強了。讓我們再來這樣有畫面感地讀一讀吧。3.理解“心中的風雨”。(1)你覺得詩中的第二個“風雨”怎么理解?(作者經歷挫折、悲傷、委屈)(2)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人生經歷,感受她內心的風雨。(配樂出示背景資料)◎1900年出生的冰心,從小便體弱多病,每次生病就會想起,母親啊……(學生讀詩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對于11歲的冰心來講是可怕的,是槍林彈雨,是無家可歸……想到這些冰心有些害怕,她會說,母親啊……(學生讀詩歌)◎1921年,經歷人生風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詩集《繁星》,她把對母親的愛寫在這首詩中,母親啊……(學生試著背詩歌)(3)總結:在作者經歷這些困難、挫折時為什么如此依賴母親的懷抱?因為,在母親的懷里,那是濃濃的愛。(板書:母愛)教師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一遍一遍的讀中,不僅體會了詩歌的節奏,看到了詩歌中描繪的畫面,更體會到了詩中蘊含的濃濃的情感;讀詩,讀得不僅是詩人,更能從詩中讀到自己,這樣詩就越來越有味道了,這就是詩的味道。冰心奶奶的詩里除了有對母愛的贊美,還蘊含著其他豐富的情感,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點評】詩歌是生活的藝術,是情感的表達。在語文教學里,對于詩歌課堂有著特殊的偏愛,或許是喜好朗讀和思索的緣由吧。確切來講,是第二次深度地親歷徐浩老師的課堂,依然是溫婉有度,依然是從容雅致,但不一樣的,這次的課堂更有親昵感和松弛感。她巧妙地將童年、母愛、自然等元素融入冰心的詩歌里,融入孩子的朗讀中,融入孩子的沉浸中,一步步推波助瀾,一層層細致入微,直到詩歌微蕩漣漪,內心漾起波瀾。那一刻,我置身在并不寬敞的教室里,望著有絲斑駁的桌椅和稚嫩躍動的孩子們,恍然感到:原來,無論在怎樣的課堂空間里,只要心至,情至,智慧至,處處都是精神的遼闊星空,恰恰映襯著冰心筆下的繁星點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