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8.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教學目標1.結合寫作背景,理解重點句子的深層含意。2.了解駁論文的有關知識,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3.體會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諷刺味極強的語言。4.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學重點:理解重點句子的深層含意。教學難點:了解駁論文的有關知識,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第一課時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能思維的葦草”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價值就在于有思想。魯迅是思想者的代表。他寫了很多文章,小說,散文等,深入揭示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面的情況。他的雜文,像匕首,投槍,論時事不留面子,常常對社會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給予一針見血的剖析。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駁論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1.文體鏈接(1)雜文的性質:從廣義上來說,雜文就是以議論為主的說理性散文,它的種類很多,例如隨感、雜談、筆記、小品、游記、演說等等,不一而足。狹義上來說,是指在“雜文”這個大家庭中那種以“激烈的戰斗態度批判社會現實的雜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諷刺的手法,主張直接為現實的政治斗爭服務,正如魯迅自己所說,是“感應的神經,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寫得“生動、潑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2)雜文的特點:知識性、文學性、思想性、戰斗性。2.背景鏈接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騎踐踏了東三省之后,又向關內步步緊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悲觀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然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在他53歲壽辰時,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雜文。3.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慨嘆:kǎi,有所感觸而嘆息。玄虛:xuán,空而不切實,不可信。誆騙:kuāng,說謊話騙人。渺茫:本課是指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為民請命: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懷古傷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現在的事而悲傷。地大物博:土地廣大,物產豐富。摧殘:使身體、精神等蒙受嚴重損失。抹殺:一概不計,完全勾銷。誣蔑:捏造事實敗壞別人的名譽。自欺欺人:既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一)整體感知1.泛讀,初步把握文章思路、情懷。說說與立論不同,駁論寫法的特點是什么。【交流點撥】駁論的寫法是先樹靶,后射靶,最后得結論。2.再讀課文,小組討論探究下面問題,理清文章思路。(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對方的錯誤觀點是根據什么得出的?【交流點撥】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謬論論據:兩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國聯;現在,求神拜佛。(2)作者為什么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交流點撥】直接反駁(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間接反駁(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梁”。(3)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交流點撥】正面論點: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作者論據:古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后繼的斗士。(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結論?【交流點撥】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要看地底下。(二)深層探究速讀第1—5段,討論探究: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交流點撥】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2.第4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著自己”,這說明什么?【交流點撥】“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板書設計五、拓展延伸請你談談近幾年來中國之盛事,感受今日中國之自信。【交流】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實現太空漫步;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廣州亞運會;2011年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完成無人交會對接等。第二課時一、新課導入駁論文不僅要反駁敵論,還應該樹立自己的論點。作者的論點是什么?又是如何提出,如何證明的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一)深層探究1.學生齊讀第1—5段,回顧上節課內容。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交流點撥】“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交流點撥】“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3)“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樣的人?你能說出幾個嗎?【交流點撥】①“埋頭苦干的人”:主要指廣大勞動人民,也指歷史上那些科學家、文學家等。如:李時珍、畢昇、蔡倫、祖沖之、徐霞客、司馬遷、曹雪芹、蒲松齡、華羅庚、袁隆平……②“拼命硬干的人”:指歷史上起義反對封建統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陳勝、吳廣、岳飛、文天祥、辛棄疾、李自成、洪秀全、關天培、鄧世昌、戚繼光……③“為民請命的人”:指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為、梁啟超、李大釗、魯迅……④“舍身求法的人”:指歷盡艱險,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玄奘、鑒真……(4)“中國的脊梁”在當時有什么意義?【交流點撥】當時國民黨到處散布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梁”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二)語言品析1.揣摩第1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交流點撥】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希望著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2.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是誣蔑。【交流點撥】“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3.這篇文章的論述性語言好在哪里?【交流點撥】本文語言尖銳犀利,富于戰斗性,帶有嘲諷意味。在文章開頭,“總自夸著‘地大物博’”“只希望著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著嘲諷意味。“總”,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這些尖銳潑辣的語言,栩栩如生地漫畫式地畫出了悲觀論者的臉譜,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仿擬等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擬,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顯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將反動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難忘。(三)寫作特色1.總體思路:本文批駁的是一種悲觀論調,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批駁:(1)揭露“一部分人”,他們對民族悲觀失望,“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現在是發展著‘自欺力’”。(2)用歷史和當今的事實證明“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2.又“駁”又“立”,緊密結合:對方的論據也是事實,錯誤在于以偏概全。魯迅從駁斥對方的論證入手,又“駁”又“立”,二者緊密結合。3.尖銳潑辣、富有戰斗性的語言風格:(1)開頭揭示敵論,就有諷刺意味。極其簡練地勾畫出三種形象、三種臉譜:始而妄自尊大,繼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靈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互相映襯,又從變化中顯現出悲觀論者精神節節敗退,每況愈下。(2)仿照“自信力”,提出“他信力”“自欺力”,進行嘲諷,可謂入木三分。三、板書設計四、拓展延伸請運用駁論就以下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1.勤能補拙2.失敗是成功之母(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