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課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課型 新授課課前 研究 1. 結合安史之亂背景,分析杜甫創作時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境界的關聯。 2. 梳理詩歌敘事結構(秋風破屋-群童戲謔-長夜難眠-理想升華),關注現實苦難到崇高理想的跨越式表達。 3. 對比“吾廬獨破”與“廣廈千萬”的意象反差,解讀儒家仁者情懷的現代價值。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理解詩的內容。 2.揣摩詩歌語言,聯系時代背景,理解詩人的情感。 3.學習詩人杜甫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教學重、難點 學習詩人杜甫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教具、課件 多媒體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教學過程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 最近,一條“大詩人杜甫竟然怒斥小孩”的微博占領了熱搜榜榜首。一時間,關于杜甫的種種負面報道層出不窮。作為一名記者,你不辭勞苦、跋山涉水,終于見到了杜甫,向他了解事情的真相。 初步感知 1、采訪詩人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為“李杜”,后世稱之為“杜工部”。其詩風沉郁頓挫,他的很多詩篇都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及衰的歷史面貌,其詩歷來享有“詩史”之稱,其人被稱為“詩圣”。 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二年(759),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又輾轉經同谷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 公元761年八月,一場暴風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導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 初讀解題 歌行,古代詩歌的一種。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或“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富于變化。 題意:茅屋被秋風吹破 聽朗讀 學生齊讀 疏通文意 深入研讀 1、詩歌為我們呈現了幾幅畫面?選取畫面,四字短語概括。 答:狂風破屋 群童抱茅 長夜難眠 祈求廣廈 找出直接描寫秋風的語句,思考作者從哪些角度描繪狂風肆虐的情景? 答: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風怒號”從聽覺上突出了秋風之狂。 “卷”從視覺上形象地寫出了秋風之肆虐。 找出間接描寫秋風的語句,思考作者抓住哪些動詞來描繪茅草紛飛的場面,這場面突出作者內心怎樣的情感? 答:飛、渡、灑、掛、罥、飄轉。 這幾個動詞寫出風之猛烈,刻畫了茅草隨風飄飛的動態場面,突出了秋風破屋的慘狀,也從側面寫出詩人艱難窘迫的處境,為后文寫詩人屋破遇雨的境遇之慘作鋪墊。 目睹茅草被風吹走的痛惜、焦急。 一群天真爛漫的孩童為何“公然抱茅入竹去”? 答: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蓋屋或拿回家當柴燒。也許還有更深層的原因——譬如:社會現實。 “歸來倚仗自嘆息”,杜甫在嘆息什么? 答:嘆茅屋、嘆自己、嘆群童、嘆命運、嘆人民、嘆國家。 找出描寫杜甫生活狀況的句子。 答: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說說哪些詞用得傳神?反映了詩人怎樣的生活狀況? 答:鐵:寫出被子的冷、硬、臟。說明長期顛沛流離,詩人生活困窘。 裂:寫出被子的破舊,因為破舊才容易蹬裂。 無干處:極言屋子的簡陋和破舊。 麻:雨點密集,密密麻麻。更能突出屋漏給詩人一家帶來的困苦。 何由徹:詰問式的感嘆,表明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明的急切心情。 悲凄愁苦。 身處困境,杜甫想的是什么?從中可以感受到他怎樣的胸懷? 答:“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詩人由眼前個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們能擁有千萬間避風雨的“廣廈”。這是一種飽嘗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這種忘我的精神,這種寬廣的胸襟,是非常可貴的。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詩人發出了怎樣的心聲? 答:“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表現了詩人舍己為人、憂國憂民的思想,反映了詩人人格的偉大與高尚。 小結 這首詩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濕的情景,反映了戰亂中詩人的痛苦生活,表現了他對人民大眾的同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和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 學生做筆記 標拼音 學生齊讀 學生回答詩文意思 學生回答 學生讀一讀資料助讀 學生齊答 學生舉手回答 學生回答 提問學生 學生回答 創設情境導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鞏固文學常識 解決生僻字 鍛煉朗讀能力 檢查預習成果 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與遷移能力 鍛煉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鍛煉學生思維 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備作業: 假如能夠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你想對杜甫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些什么?請寫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話。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狂風破屋 群童抱茅 長夜難眠 祈求廣廈成功之處: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氣氛活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調親切,教態自然。不足之處:對詩文的朗讀較少;課堂未充分延伸至當代價值,學生未能自主建構"仁者情懷"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存在古今割裂感。努力方向:在講課過程中構建歷史語境網絡,開發“安史之亂”主題微課,整合《石壕吏》《春望》等作品制作歷史脈絡圖,通過戰前-戰中-戰后的對比閱讀,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化的時代認知框架;創設古今對話平臺,開展“杜甫精神當代行”項目式學習:組織學生調研保障性住房、希望小學等民生工程,制作《從茅屋到廣廈》主題手抄報,在班級公眾號開設"新茅屋故事"專欄,鼓勵用短視頻記錄身邊的溫暖事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