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冊別及單元 統編教材九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課 題 課外古詩詞 課時 1課時一、課標要求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二、教材分析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學生在誦讀古詩文,理解作品精神內涵,了解古代詩文常見的藝術表現方式,積累文言詞匯的同時,更要讀懂選文所蘊含的文化理解和傳承之道。三、學情分析九年級的學生具備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詩詞的基本內容。通過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四、教學目標1.了解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理解詞意。 2.體會詞人作品中蘊含的真摯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學會選擇和堅守。五、教學重難點重點:體會詞人作品中蘊含的真摯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難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學會選擇和堅守。六、教學過程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新知: 1、走進作者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 【辛棄疾】 字幼安,號稼軒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 【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人。2、寫作背景 《定風波》: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偏居荒野,躬耕自樂。是年春,蘇軾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新購田地,歸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賦此詞。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靖康之難后,宋室南渡,詞人陳與義也因之開始了流亡生涯,飽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歷經顛沛流離。他在南宋都城臨安回想起青壯年時在洛陽與友人詩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此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采納。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愿。 《浣溪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納蘭受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使覘(chān)梭龍打虎山,十二月還京,此篇大約作于此行中,抒發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3、理解詞意 (1)《定風波》 上片:不要去聽雨打到林葉的聲音,不妨邊吟詩長嘯,邊慢慢前行。手拄著竹杖,腳穿著草鞋,走起來比騎馬還要輕快。怕什么風吹雨打?披著蓑衣,頂著風雨,漫步在崎嶇的人生路途上。 下片:寒冷的春風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頭夕陽西下,給自己送來一點暖意。回望剛才走過的蕭瑟處(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謂的風雨都已經無所謂了! (2)《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上片: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下片:二十多年的歲月仿佛一場春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百無聊賴中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都讓漁人在半夜里當歌來唱。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上片: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里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么辦呢?白發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 下片: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4)《浣溪沙》 上片:我向著那高聳入云的方向前進,北風呼嘯,淹沒了戰馬的嘶鳴聲。深秋遠遠的邊塞,使人不禁情傷。 下片:一抹晚煙裊裊升起,在這邊地的城堡上顯得尤其荒涼。夕陽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關城頭的旗桿上。古往今來胸中的怨恨何時能平? 4、當堂檢測:古詩直接性默寫 莫聽穿林打葉聲, 。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古今多少事, 。 ,吹笛到天明。 把酒問姮娥: 。 ,人道是,清光更多。 北風吹斷馬嘶聲, 。 一抹晚煙荒戍壘, 5、布置作業: 必做題+選做題 背誦四首詞(必做題) 文學常識填空 (選做題) 1.蘇軾,字 ,號 ,世稱蘇東坡。 2.陳與義 ,字 ,號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 3.辛棄疾,字 ,號 。南宋 派詞人。 4.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 , 初年詞人。七、教學反思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求識記的內容過多,檢測同學們背誦的時間少。教材冊別及單元 統編教材九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課 題 課外古詩詞 課時 1課時一、課標要求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二、教材分析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學生在誦讀古詩文,理解作品精神內涵,了解古代詩文常見的藝術表現方式,積累文言詞匯的同時,更要讀懂選文所蘊含的文化理解和傳承之道。三、學情分析九年級的學生具備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詩詞的基本內容。通過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四、教學目標1.了解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理解詞意。 2.體會詞人作品中蘊含的真摯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學會選擇和堅守。五、教學重難點重點:體會詞人作品中蘊含的真摯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難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學會選擇和堅守。六、教學過程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新知: 1、走進作者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 【辛棄疾】 字幼安,號稼軒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 【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人。2、寫作背景 《定風波》: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偏居荒野,躬耕自樂。是年春,蘇軾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新購田地,歸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賦此詞。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靖康之難后,宋室南渡,詞人陳與義也因之開始了流亡生涯,飽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歷經顛沛流離。他在南宋都城臨安回想起青壯年時在洛陽與友人詩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此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采納。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愿。 《浣溪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納蘭受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使覘(chān)梭龍打虎山,十二月還京,此篇大約作于此行中,抒發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3、理解詞意 (1)《定風波》 上片:不要去聽雨打到林葉的聲音,不妨邊吟詩長嘯,邊慢慢前行。手拄著竹杖,腳穿著草鞋,走起來比騎馬還要輕快。怕什么風吹雨打?披著蓑衣,頂著風雨,漫步在崎嶇的人生路途上。 下片:寒冷的春風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頭夕陽西下,給自己送來一點暖意。回望剛才走過的蕭瑟處(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謂的風雨都已經無所謂了! (2)《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上片: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下片:二十多年的歲月仿佛一場春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百無聊賴中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都讓漁人在半夜里當歌來唱。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上片: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里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么辦呢?白發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 下片: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4)《浣溪沙》 上片:我向著那高聳入云的方向前進,北風呼嘯,淹沒了戰馬的嘶鳴聲。深秋遠遠的邊塞,使人不禁情傷。 下片:一抹晚煙裊裊升起,在這邊地的城堡上顯得尤其荒涼。夕陽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關城頭的旗桿上。古往今來胸中的怨恨何時能平? 4、當堂檢測:古詩直接性默寫 莫聽穿林打葉聲, 。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古今多少事, 。 ,吹笛到天明。 把酒問姮娥: 。 ,人道是,清光更多。 北風吹斷馬嘶聲, 。 一抹晚煙荒戍壘, 5、布置作業: 必做題+選做題 背誦四首詞(必做題) 文學常識填空 (選做題) 1.蘇軾,字 ,號 ,世稱蘇東坡。 2.陳與義 ,字 ,號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 3.辛棄疾,字 ,號 。南宋 派詞人。 4.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 , 初年詞人。七、教學反思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求識記的內容過多,檢測同學們背誦的時間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下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微課教學教案 (1).docx 九下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微課教學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