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論語》十二章 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學習目標】通過對文言字詞和章節(jié)內(nèi)容的梳理,積累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把握文本內(nèi)涵;在把握每章內(nèi)涵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仁”的含義;聯(lián)系當下社會生活實際,思考“仁”的現(xiàn)實意義。【知識補充】1、文化常識八佾:讀音yì,古代舞蹈奏樂的行列,八個人為一行叫做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禮天子才能用,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魯國國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為報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賜給魯國國君用天子之禮樂祭祀的特殊待遇。《八佾》:主要談儒家的禮樂思想。近半數(shù)記載了孔子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狀況的不滿。另一半則記錄了孔子作為踐行者、闡釋者、研究者和推廣者對傳承、發(fā)揚禮樂思想所作的貢獻。【學習過程】研習任務一:研讀文本,把握文意要求:結合課下注釋,研讀課文第二、七、九、十、十一章,疏通大意,把握內(nèi)涵。1.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注解:(1)而:如果,連詞,表示假設關系。(2)仁:仁德。(3)如禮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當中一般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意思是“把(對)…怎么樣(怎么辦)”。禮,指各種禮節(jié)規(guī)范。翻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怎樣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怎樣對待音樂呢?”在這一章中,出現(xiàn)了孔子思想中三個核心的概念——仁、禮、樂,其中,“禮”是各種禮節(jié)規(guī)范,“樂”包括舞蹈和音樂,他們表現(xiàn)在外,而“仁”則自于人的內(nèi)心。就三者之間的關系而言,內(nèi)心的“仁”可以表現(xiàn)在外顯的“禮”“樂”之上。一個人若心中無仁,禮樂皆失其本,他不會好好地對待禮樂,縱使他遵守禮樂規(guī)范,又有何意義?所以,仁為禮樂之本。從這一章,我們既看到孔子對“仁”的強調,同時也看到了孔子對禮樂的重視。在孔子的思想中,他一直把“郁郁乎周禮”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良藥。《禮記》中的一句話解釋了緣由,“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辨異”,即區(qū)分等級,使各階層有序,有序則不亂;樂“統(tǒng)同”,即抒發(fā)感情,使情緒得以紓解,促進社會和諧。禮樂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這就成為了孔子為那個動亂年代開出的藥方。而本章的出處——《八佾》所談論的就是儒家的禮樂思想,主要記載了孔子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狀況的不滿或者孔子對傳承、發(fā)揚禮樂思想所作的貢獻。第十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注解:1.克己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歸附于先王之禮。2.一日:一旦。 3.歸:稱贊、稱許。4.目:條目,細則。 5.事:實踐,從事。翻譯:顏淵問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回答道:“約束自己、實踐禮的要求那就是仁了。一旦做到這樣,天下便盡在我心之仁之中了。踐行仁這件事是由自身出發(fā)的,難道還要由乎外界的事物來決定嗎?“顏淵說:“請問踐行仁的具體條目。”孔子回答:“不符合禮的不去看,不符合禮的不去聽,不符合禮的不去說,不符合禮的不去做。”顏淵說:“我雖然遲鈍,也請讓我按照您說的去做。”與之相關的是本課的第十章。這一章中,孔子為弟子闡明了何謂“仁”以及如何去實踐“仁”。孔子認為,即“克己復禮為仁”,在內(nèi)“克己”,在外“復禮”。那么,如何去實踐“仁”?首先,孔子認為,踐行仁這件事是由自身出發(fā)的,而不是由外界的事物來決定,這表達出孔子希望他的學生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一定要靠自己,要從自身出發(fā)。接著,孔子為學生解釋了踐行仁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包括“看、聽、說、做”四個方面,即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符合禮的不要去做。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注解:1.弘毅: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弘,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翻譯: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行仁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遙遠嗎”接下來我們看第七章。研讀這一章,我們需要關注本章內(nèi)部的結構關系。它采用先總后分的結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句話是總說,句子內(nèi)部是因果關系,“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遠”。而后面兩句話則為分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解釋“任重”一詞,“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解釋“道遠”。讀書人要以“仁”為己任,可謂志向遠大,“仁”應終生堅守,矢志不渝,可以說意志堅強。總的來說,本章提出,我們應志向遠大、意志堅強的觀點,而這都歸結于我們以仁為己任且終身踐行。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注解:知,同“智”,“聰明”。翻譯: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疑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本章對知者、仁者、勇者做出了界定。我想請問同學們是如何看待知者、仁者、勇者的?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這是因為他知道大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大;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因為他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不會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達人)所以會招人感激,人我關系處理得完善了;而真正的勇者不是行為壯烈,而在于內(nèi)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橫逆憂患之來,淡然處之,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懼”。第十一章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注解:1.一言:一個字。 2.其:大概。翻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給別人。”這一章解釋了需終身踐行的“恕道”的含義,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任何事物,不要強加給別人。曾參把“恕道”作為“夫子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見其在孔門儒學中的重要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多一些換位思考,替別人著想。(過渡)這五章,看似零散,但細心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都與“仁”有關。那么,到底何謂“仁”呢?請同學們結合剛剛所學,同時閱讀補充材料,思考“仁”的含義?說說你對“仁”的理解。研習任務二:拓展延伸,領悟深意任務要求:閱讀《論語》中對“仁”的其他解釋,并結合課文內(nèi)容,談談你對“仁”的理解?1.補充《論語》中有關“仁”的內(nèi)容(1)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2)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3)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可以稱之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穩(wěn),也要讓別人站穩(wěn),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從自己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可以說是實踐仁的方法。)(4)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5)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仲弓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出門在外要像接待貴賓一樣恭謹,役使老百姓要像承當重大祭典一樣敬肅。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在諸侯國做官不會招致怨恨,在大夫封地做事不會招致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這話去做吧。”)(6)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孔子說:“剛強、堅毅、樸實、謹言,這四種品質都接近仁。”)(8)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生活起居要端莊嚴肅,辦事要嚴肅認真,待人要誠心實意。即使到了落后的夷狄,也不能放棄這些。”)(9)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恭敬就不會受到侮辱,寬厚就能獲得眾人擁護,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也解釋為對人有恩惠)就足以役使別人。)據(jù)統(tǒng)計,在《論語》中,“仁”字的出現(xiàn)概率很高,達109次,我們可以逐章看看《論語》中對“仁”的其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解釋。(1)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句話提供了“仁”的反面,巧言令色,即花言巧語,虛偽討好。(2)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這句話把“孝弟”,即孝順父母, 敬愛兄長作為“仁”之本,這是說要愛人,愛自己的親人。(3)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可以稱之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穩(wěn),也要讓別人站穩(wěn),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從自己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可以說是實踐仁的方法。)這句話認為,仁德的人可以做到“立人”和“達人”,這同樣是愛人,但是這里的人擴展到家里以外,要愛別人。(4)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強調了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實踐仁要靠自己。(5)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仲弓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出門在外要像接待貴賓一樣恭謹,役使老百姓要像承當重大祭典一樣敬肅。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在諸侯國做官不會招致怨恨,在大夫封地做事不會招致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這話去做吧。”)同樣強調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仁指“愛人”。(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孔子說:“剛強、堅毅、樸實、謹言,這四種品質都接近仁。”)(8)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生活起居要端莊嚴肅,辦事要嚴肅認真,待人要誠心實意。即使到了落后的夷狄,也不能放棄這些。”)(9)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恭敬就不會受到侮辱,寬厚就能獲得眾人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也解釋為對人有恩惠)就足以役使別人。)2.結合課文和補充材料,談談如何理解孔子的“仁”?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仁”首先是指“愛人”,子曰“仁者愛人”,仁是一種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它根源于家庭內(nèi)部的血親關系因此強調血緣紐帶,強調親親、孝悌,同時,又要把對親人的愛向外擴展,到愛他人。“仁”的第二個含義是從個體的角度講,是一種個體人格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養(yǎng)的標志,包含眾多美德。【知識延伸】——“仁”學思想的傳承和發(fā)展(一)孟子1. 從性善論出發(fā)提出仁是人應有的內(nèi)在素質“ ‘側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則得之,舍則去之。 ”《孟子 · 告子上 》這句話強調仁是人應有的內(nèi)在素質,對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 仁更是君子品質“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 離婁下 》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上》)3. 治國應循先王之道施仁政孟子明確把仁推廣到治國施政的領域,提出了應循先王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張。孟子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 · 離婁上》 )即使有堯、舜之道,不行仁政,不能使天下太平。如果有了仁愛之心和仁愛的名聲,百姓卻沒有受到他的恩澤,不能被后世效法,是因為他沒有實行先王之道。所以說,光有善心不足以搞好政治,光有好的法度不會自動實行。(二)荀子重視禮、法的同時,也重視仁。“ 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 。 (《荀子·榮辱》)君子保養(yǎng)身心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誠,那就沒有其他的事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義就行了。真心實意地堅持仁德,仁德就會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仁德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就顯得神明,顯得神明,就能感化別人了“ 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 ”(《荀子·榮辱》)(三)除此之外,西漢武帝時的董仲舒、宋代名儒程頤、程顥等人都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仁”的思想,他們將仁與一言一行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用以要求自己及后人,同時延伸到了治家、交友、處世等方方面面,在中國思想史上產(chǎn)生了重要的意義。三、研習任務三:聯(lián)系現(xiàn)實,體會意義任務要求:請聯(lián)系當下社會生活實際,思考“仁”的現(xiàn)實意義。請聯(lián)系當下社會生活實際,思考“仁”的現(xiàn)實意義。“仁”是一種個體人格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養(yǎng)的標志,對于“仁”的追求即使放在現(xiàn)在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于社會,它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孔子極具價值的思想是強調仁者愛人,這一觀點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愛人就是對人的生命的愛護和珍惜,尊重人的人格和尊嚴。這有助于我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恒價值。而“仁”所包含的其他內(nèi)涵,“恭,寬,信,敏,惠”“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都符合我們現(xiàn)代的價值觀念,可以幫助建立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維持社會正常秩序。于國家,有利于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孔子“仁 ”的原則在政治領域的體現(xiàn)就是為政以德。德治是孔子思想中治理國家的一貫主張。這實際上是孔子提倡仁的個體人格觀念在社會范圍內(nèi)的推廣和延伸。所以孔子一再將仁與政聯(lián)系起來,認為社會的管制以道德教化為主。他的這種德治思想表現(xiàn)在政治方面就是主張對人民進行教化感染和啟發(fā)引導。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同時,德治還特別注重領導者的模范作用,強調以身作則為社會樹立道德榜樣。只有這樣社會風氣才能端正。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的這種為政以德的思想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實施依法治國戰(zhàn)略都有著重要啟示意義。于個人,它有助于個人修養(yǎng)的完善。《論語》中把“仁”作為理想人格的代名詞,同時也強調要達到這樣的狀態(tài),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自覺按照某些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使這些理想人格逐漸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這對于處于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我們,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讓我們不至于迷失自我。課堂小結:作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它流淌千年,卻依然熠熠生輝。今天我們一起研習經(jīng)典,傾聽先賢慧語,領悟圣人哲思,但傳承它的更好方式,是踐行。“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愿這些智慧之語不僅扎根我們心中,更出現(xiàn)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與我們共生共長,煥發(fā)新的生機。《論語》十二章 教學設計第三課時(授課時間:20分鐘)【學習目標】1、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敏、慎、就、正、喻、質、文、野、史、興、觀、群、怨、邇”等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積累并背誦章句;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理解“君子”“好學”等核心概念和詩教觀的內(nèi)涵,分析孔子關于“君子”之德及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觀點,辨析君子、小人的區(qū)別;3、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儒家君子的修身方法,思考君子文化在當今社會人生中的現(xiàn)實意義,涵泳心靈,培養(yǎng)君子人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研習任務】一、任務一:理解文意,辨析概念借助課文和拓展資料,自主疏通章句大意。在此基礎上小組合作建構,辨析“好學”“君子”等核心概念并深入理解。(一)第一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1、注釋安:安逸。敏:勤勉。狀語后置,“于事敏而于言慎”。就:到,靠近,看齊。有道:指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順承。正:匡正,端正。已:同“矣”,句尾語氣詞,表陳述,相當于“了”。2、翻譯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適,做事勤勉,言語謹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3、思考①如何理解本章里的“君子”一詞?有德之人/在位之人。兩者都需要“好學”,有德之人好學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學不僅修身,更能推己及人。②“好學”的標準或表現(xiàn)?一是在物質條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安貧樂道(抵制誘惑);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說話謹慎(規(guī)范言行);三是不斷向有道德的榜樣人物學習,及時匡正自己的行為(提高修養(yǎng))。③本章體現(xiàn)的立身處世的道理?一是重德行,輕物欲;二是重行輕言,道德實踐重于知識;三是重視學習;四是崇尚君子之德,強調培養(yǎng)德行。(二)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1、注釋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學生,弟子。夫:那。興:指激發(fā)人的感情。觀:指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怨:指諷刺時政。邇:近。事:侍奉。2、翻譯孔子說:“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學習《詩》呢?讀《詩》,可以激發(fā)人的感情,可以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諷刺時政。近可以用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于侍奉君主。還可以多多認識很多鳥獸草木的名稱。”3、思考①在孔子看來,“好學”之“學”學什么呢?《詩》有什么功用?為什么他特別重視讀《詩》?孔子認為,“學”主要是學《詩經(jīng)》經(jīng)典。不學詩,無以言。學習《詩經(jīng)》,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聯(lián)想與觀察能力,可以鍛煉自己的合群性,不僅可以學到自然知識,還可以用在與父母、國君的相處上。②如何理解“《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③本章體現(xiàn)的立身處世的道理?詩教觀的內(nèi)涵?重視詩教(文學作品的社會功能)。(三)第六章——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1、注釋質:質樸、樸實。勝:勝過、超過。文:文采、華美。野:粗野、鄙俗。史:虛飾,浮夸。文質彬彬:文質兼?zhèn)洹⑴浜线m當?shù)臉幼印?br/>2、翻譯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又未免虛飾浮夸。文質兼?zhèn)洹⑴浜线m當,這樣以后才是個君子。”3、思考①如何理解本章“文”與“質”的關系?②本章體現(xiàn)的立身處世的道理?一是講求協(xié)調發(fā)展;二是崇尚君子之德。(四)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里仁》)1、注釋喻:知曉,明白。于:介詞,對。2、翻譯孔子說:“君子知曉的是道義,小人明白的是利益。”3、思考①如何理解本章的“君子”“小人”?②本章體現(xiàn)的立身處世的道理?一是重義輕利;二是崇尚君子之德。二、任務二:拓展閱讀,深入探究(一)拓展閱讀:補充《論語》等典籍中有關“君子”“仁”的內(nèi)容1、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4、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8、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wèi)靈公》)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10、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12、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13、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14、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15、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1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1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牢固。行事應當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19、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只計謀于道,不計謀于食。耕田也有饑餓時,學道也可得祿食。所以君子只憂道之不明不行,不憂貧不得食。)20、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史記·孔子世家》)(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會有這樣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即便身處逆境,也會)固守內(nèi)心的操守,小人困窘的時候,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來了。”)21、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孔子將“知命”“知禮”“知言”當作君子立身處世的三點要求。)22、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君子廣泛學習文化知識,用“禮”來約束自己,不離經(jīng)叛道。)23、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24、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子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子路問什么叫君子。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于做到呢?”)2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筒粫ハ硎艿模回毟F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26、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2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29、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30、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31、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32、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33、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34、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35、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36、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3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38、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二)借助課文和拓展資料,自主或小組合作建構,對以下這些問題展開探究和研習。1、談談你對“君子”“小人”的理解?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具備哪些品格?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禮”和“君子”之間有什么關系?孔子生活在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他為什么還要提倡這樣一套顯然不會被統(tǒng)治者采納的體系?3、倡導君子文化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意義?《論語》有何當代價值?【課堂小結】君子要修身養(yǎng)性,認真學習,內(nèi)外兼修,莊重自持,過而能改,追求理想人格。我們應當成為謙謙君子,并繼承和弘揚這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助讀資料】(一)《仁和仁義》 張岱年仁是孔子所宣揚的最高道德原則。《呂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貴仁。”這是符合事實的。但在春秋時代,孔子以前,仁已經(jīng)是一個公認的道德原則了。《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晉大夫臼季云:“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又定公四年記載,楚鄖辛曰:“《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御,唯仁者能之。”又昭公十二年記孔子對于楚靈王的評論說:“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已復禮”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大學》引晉文公的親屬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以仁親二字并提,仁親即親密團結之意。《國語·晉語》記載:“優(yōu)施教驪姬夜半而泣,謂公(晉獻公)曰:‘……吾聞之外人之言曰:為仁與為國不同,為仁者愛親之謂仁,為國者利國之謂仁。’”愛親即愛敬父母,利國即為國謀利。這表明當時人已區(qū)別了“仁”的兩層含義。孔子與當時一般人不同之處在于將“仁”確立為道德的最高原則。據(jù)《論語》所記,孔子對于弟子問仁的答復,因人而異。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現(xiàn)。過去多數(shù)學者認為,孔子并沒有給出“仁”的完整界說。我不同意此種觀點,我認為孔子確實曾經(jīng)給出關王“仁”的明確界說。《論語》記載:“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面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這里,孔子區(qū)別了“圣”與“仁”的不同層次。子貢誤以“圣”為“仁”,混淆了“圣”與“仁”的不同層次。孔子區(qū)別“圣”與“仁”,因而必須講明“仁”的完整含義,必須如此才能揭示圣與仁的不同意指。而且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確立界說的格式。所以我認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乃是孔子所講關于仁的界說。應先詮釋所謂“立”“達”的含義。據(jù)《論語》記載,孔子多次談到立。他自稱“三十而立”(《為政》,何晏《集解》:“有所成也。”)又說:“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立是有所成就,可以自立。孔子又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這里將“可與立”列于“可與共學”“可與適道”之后,足證“立”屬于較高的層次。孔子又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衛(wèi)靈公》,邢昺《疏》:“不稱舉與立于朝廷也。”)總之,所謂立指有所成就而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論語》載:“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顏淵》)這里區(qū)別了“聞”與“達”。聞是有一定的名譽而無真實的德行。“達”是具有真實的德行而為人們所承認。“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包含關于人已關系的一種重要觀點,即確認自己是人,亦確認別人也是人;肯定自己有立、達的愿望,也承認別人有立、達的愿望。應該承認,這是道德的一項最根本的原則,可以稱為古代的人道主義觀點。這是孔子所謂仁的中心含義。《論語》關于孔子論仁的記載,比較重要的還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又:“仲弓回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同上)又:“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同上)按照《左傳》的記載,“克己復禮”一語本于“古志”,“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亦與晉文公時臼季所謂“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意義相同。這些都不是孔子的創(chuàng)辟之言。唯“愛人”是孔子的創(chuàng)見。“愛人”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簡明概括。對于所謂“克己復禮”應有正確的理解。《集解》引孔曰:“復,反也,身能反禮,則為仁矣。”劉寶楠《正義》:“反猶歸也,吾將有所視聽言動,而先反乎禮,謂之復禮,非謂已先有私,已先無禮,至此乃復也。”復禮即遵循禮的約束之意。這是一項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并非“政治綱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稱為恕。《論語》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據(jù)孔子與仲弓的問答,“仁”包括“恕”的意義。也可以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從消極方面的陳述。孔子“貴仁”,同時也宣揚“義”。據(jù)《論語》所記,孔子嘗說:“君子義以為上。”(陽貨》)“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衛(wèi)靈公》)“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見得思義。”(《季氏》)孔子所謂“義”即道德原則之義。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則,義則泛指道德的原則。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講仁,又講義,但據(jù)《論語》所載,孔子未嘗以仁義相連并舉。《左傳》記載春秋時各國卿大夫的言論,既談到仁,也談到義。如僖公二十七年,記趙衰曰:“《詩》《書》,義之府也。”文公十八年,記季文子之言云:“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宣公十五年,記解揚云:“君能制命為義。”哀公五年,記王生曰:“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jīng)也。”《左傳》亦無以仁義相連并舉之例。20世紀20年代,梁任公曾謂仁義對舉始于孟子(《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事實上,《墨子》書記述墨子的言論,已將仁義相連并舉了。如《尚同下》云:“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尚同之說而不可不察。’”又《非攻下》云:“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今欲為仁義,求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非攻之為說而將不可不察者此也。’”是墨子已以仁義并舉。考察《墨子》書這類文句的語氣,似乎所謂“仁義”是當時人們常用的詞語,并非墨家所獨創(chuàng)。我推測,以仁義并舉,可能始于孔門再傳弟子,在戰(zhàn)國初期即已流行起來了。《孟子》引述告子“仁內(nèi)義外”之說,亦以仁義并舉。《墨子·公孟》記“子墨子曰:‘……今告子言談甚辯,言仁義而不吾毀。’”可證告子的年輩在墨子與孟子之間。(趙岐《孟子注》謂告子“嘗學于孟子”,實誤。)告子以仁義并舉,亦先于孟子。仁義相連并舉,始于何人,由于書缺有間,已難考定。《周易·說卦傳》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叫確以仁與義對舉,但《說卦傳》此章的年代又難考定。《中庸》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史記》云:“子思作《中庸》。”如《中庸》此章系子思原作,可能是以仁義并舉的開始。總之,在子思以后不久,“仁義”一詞就流行起來了。“仁者人也”“義者宜也”二句亦影響深遠。鄭玄注云:“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孔穎達疏:“‘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者,仁謂仁愛相親偶也,言行仁之法在于親偶,欲親偶疏人,先親己親,然后比親及疏,故云親親為大。”“相人偶”即把別人看作與自己同類的人。“義者宜也”,宜即當然之意。孟子多次以仁義并舉,如說:“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盡心上》)“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盡心下》)孟子道德學說的核心是仁義。孟子論仁,強調仁的內(nèi)心基礎,他認為仁是人的“不忍人之心”的發(fā)展。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孟子認為這是仁的內(nèi)在的根據(jù)。孟子又講論仁與親親的關系,他說:“仁之實,事親是也。”(同書《離婁上》)又說:“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同書《盡心上》)又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同上)這里一方面肯定親親是仁,一方面又區(qū)別了仁與親與愛的層次。所謂仁有廣義、狹義。親親、愛物都可謂仁,這是廣義。從狹義來講,仁與親親有別。總之,孟子認為,親親是仁的出發(fā)點,但必須“達之天下”,普遍推行于廣大的人民,才可稱為仁。(節(jié)選自《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張岱年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有刪改)(二)《“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湯一介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禮”的根本內(nèi)容,是道德倫理觀念的基礎,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重視人的世界觀的出發(fā)點。在孔子以前沒有人把“仁”作為一個最重要的哲學概念提出過。孔于提出“仁”的哲學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時代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狀況。春秋時代,鐵器開始使用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私田不斷擴大,因此就產(chǎn)生了一個新問題:如何能使對生產(chǎn)完全沒有興趣的奴隸勞動者對生產(chǎn)發(fā)生興趣,不再逃亡,使他們能“近者悅,遠者來”(《論語·子路》),以適應生產(chǎn)發(fā)展的要求呢?也就是說,解決勞動者在生產(chǎn)中的地位,成為當時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另外,為適應上述變革要求,剝削階級之間的斗爭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銳,不是舊貴族勢力把新興的封建勢力消滅,就是新興封建勢力把保守的舊貴族勢力推翻,或者是兩者之間的互相調和,妥協(xié)。對于現(xiàn)實生活有著深刻了解的孔子,是不會不注意到這樣的情況的。代表由奴隸主貴族向封建主階級轉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亂上下尊卑的等級關系的條件下來適應社會的變化,因此他在新舊勢力之間,就采取調和改良的態(tài)度。而對于勞動者,主張改善他們過去在生產(chǎn)中的奴隸地位,對人民行以“德政”,承認某些已經(jīng)改變了的現(xiàn)實。當時持這種態(tài)度的,并不是孔子一個人,稍早于孔子的鄭國子產(chǎn)就有過這樣的思想。孔子講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廣泛,從《論語》看幾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規(guī)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寬、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則和道德準則,他以為離開了“仁”,忠孝信勇等都無意義。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義是什么呢?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當然不是從勞動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的,而是適應封建主階級的要求,但它卻具有廣泛的含義:一方面是如何處理剝削階級和勞動者之間關系的回題;另一方面是如何處理剝削階級自身之間關系的問題。照孔子看,有了“愛人”的主觀意愿,才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自覺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順父母;作為統(tǒng)治者來說,對勞動者才能給以恩惠,從而“得眾”。但是“愛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認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愛人的品德;至于勞動者根本說不上有這種品德,他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階級性。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如何?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他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很明顯,這些話的意思都是從統(tǒng)治者的主觀要求出發(fā),表示對勞動者應有所恩賜,以便達到“民易使”的目的。孔子所說的“寬則得眾”,“惠則足以使人”,其中“眾”和“人”雖不一定都是指勞動者,但包括了勞動者應是無疑的。孔子所說的“君子之道”,有所謂“養(yǎng)民也惠”“使民也義”等等,“寬”“惠”“義”雖是統(tǒng)治者的品德,但“寬”“惠”“義”的對象主要是指勞動者也是很清楚的。孔子為什么要把“愛人”也推廣到勞動者身上呢?這一點孔子自己就交代得很明白,他說:“仁者先難而后獲。”(《論語·雍也》)這顯然是從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的,認為統(tǒng)治者行“仁政”雖然不容易,但收獲是會很大的。本來孔子就沒有隱藏其“仁者愛人”的階級性。孔子認為,對老百姓“寬”“惠”一些,得到利益的仍然是他那個統(tǒng)治階級。可見對自己階級的“愛”和對其他階級的所謂“愛”,是有不同的目的。孔子強調的“仁者愛人”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是處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關系的原則。春秋末期,正是我國奴隸制崩潰、封建制興起的時期,這時舊的奴隸主貴族和新興的封建主階級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銳的。孔子在這種形勢下采取什么態(tài)度呢?針對這種情況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這就是他的弟子曾參說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張在統(tǒng)治階級之間,要推己及人,如果說奴隸主貴族想要站得住,同時也應該讓封建主階級站得住;如果奴隸主貴族希望自已通達,也應該讓封建主階級通達,用這樣的方法才可以實現(xiàn)“仁者愛人”的原則。因為照孔子看來,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有“因”有“革”。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所以面對變革著的現(xiàn)實,從中調和,他認為這是“吾從眾”的態(tài)度,可以適應現(xiàn)實社會的變化。從另一方面說,新興封建主階級也應該這樣,“忠”則不應“犯上作亂”,“恕”則應“已所不欲,勿施干人”。變革雖然可以,制度雖也可有所損益,但上下尊卑的原則必須保持,你如果不希望自己被別人從尊貴的地位拉下來,你也就不要去把別人從尊貴的地位拉下來。孔子的這套“為仁之方”看來頗有些矛盾之處,而這種矛盾正是當時現(xiàn)實社會矛盾的反映。孔子的“仁”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含義,這就是“尚賢”的意思。“尚賢”就是要注重個人的道德、學問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這個主張在實際上破壞著奴隸主貴族的世官世祿制度。關于“尚賢”,孔子也講過許多話,例如他說“學也祿在其中矣”“學而優(yōu)則仕”等等。在孔子看來,要做官就應該有學問,這個看法對于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祿的貴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能有知識的人為封建統(tǒng)治者服務,但最終又能使知識分子不脫離政治的軌道。《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路讓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羔做費這個地方的縣長,孔子說:“你這是害了別人的孩子!”子路說:“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何必一定要讀書才叫做學問呢?”孔子批評子路說:“我就討厭像你這樣強嘴利舌的人。”孔子認為,沒有學問沒有才能的統(tǒng)治者,那只能是害人的統(tǒng)治者,不能只靠世襲土地和勞動者就可以進行統(tǒng)治,這樣的統(tǒng)治是不可靠的。所以當他的學生冉雍問他政治,他說:“先有司(工作帶頭),赦小過(原諒別人的小過錯),舉賢才(提拔有道德修養(yǎng)和才能的人)。”(《論語·子路》)有了好的統(tǒng)治者,才能把國家治理好,人民統(tǒng)治好,國家才能安定。孔子認為個人努力很重要,他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他所說的“道”就是“仁”。靠個人的努力可以使“仁”發(fā)揚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這就是說,人是主動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觀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慣那些不努力求上進的人,認為這樣的人沒有出息,他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論語·子罕》)由于孔子重視了個人的努力,相對地說降低了“天”的作用,這也可以說是對西周以來“天命”觀的一種否定。因此,他的“仁”不僅是一個政治的道德的范疇,而且是他的哲學范疇,它標志著對人自身的重視和對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從這一點說,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壓低“天”的絕對性和神秘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影響著孟子,孟子在這基礎上特別強調人的主體性,從而夸大了人的主觀作用。(選自《孔子研究論文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2《論語》十二章 教學設計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了解孔子、孔子思想和《論語》的基本常識;2、理解課文第三、五、八章的含義,對課文修身進學的內(nèi)容進行解析;3、學習儒家“持身以道”的修身目的、方法。【學習資料】1、走近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走進孔子思想崇德:崇德就是始終要把道德放在首要的地位,不管是政治、外交、治國理政、 個人修養(yǎng),都要以道德價值作為根本力量,把道德價值作為處理、評價一 切事物的根本依據(jù)。在治國理政方面, 孔子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刑法管理國家,人民可以服從。可是在這樣的社會里,人沒有道德心。如果用道德、禮俗來領導國家,人民不僅樂于服從而且 變得有道德心。孔子,他不相信強力、 暴力的政治能夠成為治理國家的根本方法。孔子的理想就是要用道德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來對國家、對社會進行管理和領導。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以德治國”。貴仁:仁在孔子思想里面,它是一個全德之稱,代表了所有的德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把仁的觀念設定為社會文化的普遍價值。其中包含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愛。更廣泛地來看,仁還有珍愛生命、善待萬物的含義。今天我們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后的基礎都是仁。 把仁展開為兩個方面的實踐原理,或者實踐智慧。一個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另一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稱為 “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稱為“忠”。孔子很重視這兩方面的實踐原理和智慧。恕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也絕不要施加給別人。忠就是你自己要發(fā) 展,自己要幸福,也要讓他人發(fā)展,讓他人得到幸福。孔子不主張己之所欲, 必施于人,不會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 強加給別人。強加于人的心態(tài)和行為, 會產(chǎn)生無窮的不良后果。我們今天在國際交往中看到的霸權主義,就是建立在強加于人的原則之上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也已經(jīng)被確認為世界倫理的金律。重義:利和義的關系怎 么處理,是人類文明永恒的道德主題。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為基本的價值 問題就是義和利的關系問題。孔子就 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 和小人的分別,不是地位上的分別, 而是道德覺悟、道德認識、道德品質 上的差別。同時也講“君子義以為上”,“義 以為上”就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把義 放在頭一位。我們今天處在一個現(xiàn)代化、全球 化的過程里。近代以來所謂的現(xiàn)代化 過程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極大 地促進了人類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但是也 要承認現(xiàn)代化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 傳統(tǒng)的義利的平衡。傳統(tǒng)社會中,人 也是要求利的,但是在孔子和儒家思 想的作用下,大體上能夠達到一種義 利的平衡。而現(xiàn)代社會和文化,是向 著工具和功利片面發(fā)展的。“仁”是要導向社會和諧,“義”是 要導向社會正義;“仁”是要導向世界 和平,“義”是要導向國際正義。兩者 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尚和:孔子追求的“和” 是建立在多樣性共存基礎上的一種和諧。 “和”是君子的胸懷、氣度、境界。“尚和”就是以和諧取代沖突。在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中,我們不斷追求和平共處的世界。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萬隆會議上,形成了“和平共處五項 原則”的共識。中國是這個共識的主 要倡導者之一,我們也積極參與了這個共識的達成。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的基本價值在當代有深刻作用,國家間的和平共處是人類的普遍理想。 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對于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的主張,基本就是尚文不尚武, 尚柔不尚勇。主張對遠方世界應該“修 文德以來之”,就是發(fā)展文化軟實力, 發(fā)展我們的價值吸引外部世界來建立 友好關系。當然,“和”不僅僅是對外交往的基本價值,也是對內(nèi)調整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價值。4、孔子軼事圣人也會犯錯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tài)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5、《論語》簡介《論語》是孔子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5%AD%90 / 1584 )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8%98%E5%9B%BD / 4819 )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F%AD%E5%BD%95%E4%BD%93 / 1391726 )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4%92%E5%AE%B6%E5%AD%A6%E6%B4%BE / 3405542 )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學習過程】一、誦讀感知誦讀課文第三、五、八章及相應注釋,初步理解含義二、分析文意1、第三章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翻譯: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解讀:“道”字有三種理解,可以把它講成“真理”“大道”“仁政”。“道”的所指不可具象化,那它所指的東西可以很多,比如說它可以指一切向善的東西,也可以指做人的最高準則;可以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也可以指真理、學說、主張、道理等。孔子強調要持身以道,道是修身的畢生追求。2、第五章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翻譯: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解讀:“賢”與“不賢”就可以理解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不同的人。我們與人交朋友,不只是為了跟人來往而已,而是通過對照,發(fā)現(xiàn)別人好的方面,我們要跟他學習,別人不好的方面,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樣。這句話除了強調自身之外選擇賢人做為自己的追求,還強調了“自省”的重要性,是一種內(nèi)在的反省,講述了持身需外在與內(nèi)在結合,才能使生命更精彩。3、第八章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注解:1.簣:盛土的竹筐。未成一簣: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2.止,吾止也: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3.平地:填平洼地。這里的“平”是動詞,填平之意。翻譯: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還是要自己去干的。”解讀:在這一章中,“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和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使用了比喻的修辭,向我們講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止,吾止也”,意思是說停下來,是我要停下來的。“進,吾往也”,意思是說前進,是我自己要前進的。這兩個句子代表了儒家思想對個人和個體的重視,強調德行修養(yǎng)是要你自己完全負責的,這也是我們修身所應該借鑒的。三、文本探究1、結合課文和以下資料,談談你對儒家“持身以道” 修身進學的方法途徑的理解。“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ā稙檎罚?br/>“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過則無憚改”(《學而》)“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季氏》)“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巫。” (《子路》)解讀:勤奮好學。學習是修身的基礎。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些思想從不同的側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六言六蔽”進一步具體說明學習對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作用。克己內(nèi)省。克己,是以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去克服個人私欲。內(nèi)省,則是指從思想意識、情感態(tài)度、言論行動等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解剖自己。 孔子提出人人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省也。”“過則無憚改” 這些講法都是說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也要注意從別人身上汲取教訓,同時更要注意勇于自省,盡快地改正自身的毛病。他把“仁”解釋為“克己復禮”,即每個人都應當克制自己不正當?shù)挠杂X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這是對克己內(nèi)省的進一步的要求。強志磨煉。強志,就是通過強化道德意志,培養(yǎng)吃苦耐勞和勇敢犧牲的精神,從而克服困難。孔子重視力行實踐,他認為道德修養(yǎng)決不能只坐而論道,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強制磨煉,使自身適應外在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并將道德意識自覺內(nèi)化為行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是否“有恒”是能否做到強制磨煉的重要標志。“止,吾止也”“進,吾往也。”強調持之以恒,強調德行修養(yǎng)是要自己完全負責。“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巫。”在孔子看來,人如無恒心毅力,連巫也做不成,更不必說修成高深的道德。課堂小結智者讀《論語》讀到的是智慧,仁者讀《論語》讀到的是仁義。兩千年來, 《論語》里的很多話都成為格言,就像照亮黑暗長夜的燈,影響了一代代華夏子孫。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同學們,讓我們用一生去細細品讀。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論語十二章(一)-教案.doc 論語十二章(三)-教案.doc 論語十二章(二)-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