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分析文本,學習本文論證的方式方法。2、運用從課文學到的方法進行寫作。【教學重點】分析文本,學習本文論證的方式方法。【教學難點】運用從課文學到的方法進行寫作。【課前預習】閱讀課文,說說本文是如何論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中心論點的,準備堂上交流。【教學過程】一、導入:明確學習目標:(1)分析文本,學習本文論證的方式方法。(2)運用從課文學到的方法進行寫作。二、研習任務一:梳理論證思路,分析本文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1、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本文主要運用事例和經典理論文獻進行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2、分析本文如何運用事例進行論證(以第三部分為例)歸納推理由于結論超出前提的范圍,所以前提真結論不一定真,它是或然性推理。舉例論證法屬于或然性論證,說服力弱。作者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作者選擇的是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并“用實踐去檢驗一切理論包括自己理論”的權威人物——中外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和毛澤東的典型事例。通過權威人物的典型事例,極大地增強了說服力的同時,也在引導我們思考應該如何去做。革命導師都這樣做了,我們普通人更應該這樣去做。所以,舉例論證可以通過使用典型事例來增強說服力。2、分析本文如何運用經典文獻進行論證(以第四部分為例)17和18段大量采用《實踐論》《列寧選集》這些經典著作,和革命領袖列寧和毛澤東的看法,極易陷入“經典不容置疑”的陷阱,作者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人信服的?作者的論證極具辯證思維。第四部分的論點是“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這里的“任何”強調所有的理論、一切的理論,“不斷”強調了要運用變化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作者認為“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它既具有絕對的意義,又具有相對的意義。就一切思想和理論都必須由實踐來檢驗這一點講,它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就實踐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無條件地完全證實或完全駁倒一切思想和理論這一點來講,它又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但是,今天的實踐回答不了的問題,以后的實踐終究會回答它,就這點來講,它又是絕對的。”“辯證唯物 主義認識論關于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辯證統一的觀點,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論必須無 例外地、永遠地、不斷地接受實踐的檢驗的觀點,也就是真理發展的觀點。任何思想、理論,即使是已經在一定的實踐階段上證明為真理,在其發展 過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實踐的檢驗而得到補充、豐富或者糾正。”這些論證都是辯證思維的產物, 更好地證明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實踐。使得論證邏輯嚴密,層層深入,充滿思辨性。三、研習任務二:分析、學習第二部分的論證方式1、課文第二部分采取了什么論證方式?(破立結合)投映,補充介紹破立結合的知識:破立結合破立結合,是寫議論文的常用方式。寫時評文時,常常要在分析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或錯誤言論的同時,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結合的結構方式。2、分析、學習第二部分的論證方式活動1:請結合文本和背景知識,說說本文為什么使用破立結合的方式?本文是《光明日報》的社論,和一般議論文不同,有更強的問題針對性,通常采用立論和駁論相結合的論證方式。(1)針對“兩個凡是”:我認識到必須批判“兩個凡是”。中國的出路就在否定“兩個凡是”。否定“兩個凡是”,才能徹底撥亂反正。經過了近半年的摸索,到1977年6月初,我才找到了撥亂反正的根本關鍵:批判“兩個凡是”。……我認為,“兩個凡是”與“天才論”“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的謬論,是一脈相承的,是一個東西,只是說法不同而已。——胡明福《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序曲——談實踐標準一文的寫作、修改和發表過程》在第二部分,作者就對“四人幫”鼓吹的唯心論的先驗論,炮制的“天才論”進行了批駁。(2)針對實際情況:文章開頭(第1段):但是這些年來,由于“四人幫”的破壞和他們控制下的輿論工具大量的歪曲宣傳,把這個問題搞得混亂不堪。第二部分開頭(第8段):這一點,對于澄清被“四人幫”搞得非常混亂的理論問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需要反駁錯誤觀點,糾正錯誤思想,樹立正確觀念了。我認為,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個科學觀點,又可以幫助干部群眾運用這個科學觀點去分析研究‘文化大革命’,推動平凡冤假錯案、撥亂反正。——胡明福《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序曲——談實踐標準一文的寫作、修改和發表過程》活動2:請同學們分析本文第二部分的論證思路,并歸納破立結合的方法。(1)分析第二部分破立結合的思路(2)探討破立結合(先破后立)的具體方法(1)如何立?以第12段為例進行討論,明確:本段先樹立了新的理論概括是否正確由只能用實踐來檢驗的觀點,然后用列寧的新學說被實踐證明是真理一事加以論證。所以,立論是我們所熟悉的。同學們在平時寫議論文的時候經常用的就是立論,它主要是對個人觀點的內涵、意義及杜會價值進行分析闡釋。(2)如何破?①以第8段為例進行討論,明確:破,也就是駁論,它的思路為確立靶子、理性剖析。文段首先指出“有的同志擔心,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會削弱理論的意義。”這就樹立了批駁的靶子。然后用“凡是科學的理論,都不會害怕實踐的檢驗。相反,只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才能夠使偽科學、偽理論現出原形,從而捍衛真正的科學與理論。”兩句作理性剖析,指出錯誤所在。②教師投映介紹常用的駁論方法:一、駁論點,二、駁論據,三、駁論證。四、研習任務三:請同學們運用本課學到的論證的方式方法,進行片段寫作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佛系青年凡事不愿出頭,看淡一切,隨遇而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悟自己的小幸福。假設你對這種生活觀點不認同,請以“拒絕佛系”為題,運用破立結合、舉例、引用名言警句的方式方法,寫一段文字進行反駁。課堂寫作、交流參考示例:拒絕佛系古語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看來,不做出頭鳥的思想,還真有一定的淵源。現在一些佛系青年認定,“你”有你的大目標,“我”有我的小確幸。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我”更愿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感悟個人的喜怒哀樂。這樣的生活哲學看似淡泊,但實際上卻是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借口。試想,如果人人都不愿出頭,不敢出頭,我們的社會將會怎樣?沒有第一個鉆木取火的人,也許我們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沒有共產黨人開天辟地的精神,中華民族又怎會有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地震、洪水等災難來臨時,沒有消防武警官兵沖在前面替我們負重前行,哪來的歲月靜好?因此,我們要拒絕佛系,敢為人先。恩格斯說:“年輕一代的性格就是時代的性格。”特別是青年一代,更應以“鯤鵬水擊三千里”的魄力勇立潮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放飛夢想;以“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實干綻放芳華,唯有如此,才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五、課堂小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掀起了席卷中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成為了撬動改革開放的哲學杠桿。這場討論,成為中國社會思想現代化的重要一環。解放思想的力量、實事求是的精神,強有力地推動著中國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演進,從封閉型社會向開放型社會過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經典理論文章閃耀著思想的光芒。本文層層遞進、破立結合、富于思辨性、善于運用經典理論文獻和典型事例、立論與駁論相結合,顯得極具說服力。今天,我們正是學習了這些方法。希望同學們今后在寫作過程中也能運用這些方法,使我們的文章更有說服力。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掌握梳理評論性文章寫作思路的基本方法,體會文章論述問題的辯證思維和嚴密邏輯。2.能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準確理解核心觀點的含義。3.能結合文中句子賞析文章的語言特點。教學重點:1.掌握梳理社論性文章寫作思路的基本方法,體會文章論述問題的辯證思維和嚴密邏輯。2.能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準確理解核心觀點的含義。教學難點:能結合文中句子賞析文章的語言特點。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1.新課導入: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延續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舉國歡騰,人心思變,百業待舉,全黨面臨著思想、政治、組織等各個領域全面撥亂反正的任務。但是,這一進程受到“兩個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錯誤方針的嚴重阻礙。針對這種狀況,鄧小平同志多次旗幟鮮明的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我們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與此同時,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指出,要恢復和發揚黨的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正確認識與把握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在這一背景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胡福明同志發表了一篇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由此在社會上引發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他又是如何闡釋自己的觀點的呢?下面,讓我們跟隨著作者的腳步,一起來了解一下。 通過背景介紹,讓學生了解本文產生的前因后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文體知識,明確閱讀注意事項及梳理段落思路的方法。 文體知識: 社論是新聞評論的一種,是代表媒體(報紙、雜志、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編輯部和媒體主辦者對重大新聞事件或時事政治問題發表的權威性評論。這種文章被人們形象的稱為“政治風向標”。(用途)媒體的社論集中反映并傳播一定的政黨、社會集團、社會階層對即時發生的新聞事實或現實問題的立場、觀點、主張,是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社會輿論產生重大影響。(內容)社論的作者由報社(雜志社)指定的編輯部人員或社會上的專家,文章完成后,作者不署名具體姓名,一般只署名“本報評論員”或“本報特約記者”。(作者) 注意思考: 1.文本主要談的是什么問題或就什么事情闡述道理; 2.作者的基本立場、觀點、情感和態度是怎樣的; 3.本文依照怎樣的順序布局謀篇、組織文章,其段落之間的關系如何; 4.行文中為突顯立意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和材料。 把握文章思路的步驟: 一、關注句號,劃分層次。 1.語段之內,進行句與句比較,篩出并把握重要語句; 2.重要語句內,詞與詞比較,把握重要詞語信息; 3.連綴重要詞語信息,把握語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二、關注重要文句。如領起句、總結句、過渡句、前呼后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的文句) 三、關注標志性詞語。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順序詞、關聯詞、指代詞、范圍詞,類別詞、過渡詞。如:“首先、其次、此外,不過、但是、那么、所以、不僅、也、同時、如前面所說的、在這種情況下”等。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的同義或近義的詞語 四、關注有區分層次作用的標點符號。 讓學生了解本文的文體特征,掌握閱讀這種文體的方法示范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明確第一部分的論證特點。 提問1:運用舉例論證說明“只有人的社會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個結論的時候,能否只舉兩面兩個例子或者只舉三個例子? 明確:前面兩個例子是屬于自然科學領域的,后面三個例子則屬于社會領域的。而我們的文章是針對社會領域的問題而寫的,所以我們不能單舉自然科學的例子,否則就會削弱論證的針對性。另一方面,前面兩個自然科學領域的例子有助于幫助我們更通俗地、更全面地理解結論的正確性,因此,前面兩個例子的運用也是不可缺少了,這正體現了作者思維的嚴密性。 提問2:作者先用了演繹推理的論證方法,后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明確:作者的觀點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演繹推理部分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但這個道理講得對不對,需要由社會實踐來加以檢驗,而后面的舉例論證部分正起到了這么一個作用。由此可見,作者的寫作思路是與他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完全一致的。這段精彩的邏輯分析可稱之為經典。 通過老師示范,引領學生逐步掌握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體會作者寫作思維的嚴密性。提高學生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段主要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思維。4.根據第一部分的示范分析,學生自己梳理其余三部分內容,然后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出整篇文章的結構。 學習任務:根據第一部分的示范分析,梳理其余三部分內容,然后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出整篇文章的結構,大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 提問3:文章各部分的內容能否隨意調整? 明確:本文實際上是一個層進式結構,作者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邏輯,逐層解答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各部分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論證合理,不可調換。 學以致用,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掌握社論性文章的閱讀方法,全面把握文章的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體會文章結構的嚴謹。5.緊抓概念,準確把握文章的核心觀點。 學習任務:請結合文本的內容,談談你對本文的主要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理解。 學習任務:根據文本內容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寫,然后嘗試歸納出這三篇文章在觀點方面的異同,并思考出現這種異同的原因。 使學生準確理解文本核心觀點的含義。把握住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通過對比閱讀,加深學生對文本觀點的認識。結合文本,賞析文章的語言特色。 學習任務:作為一種評論性文章,社論的語言講究鮮明性、準確性、思辨性和形象性。請結合文本加以賞析。 引領學生體會社論性文章的語言特色,并能有理有據地進行賞析。課堂小結:今天這堂課,我們具體梳理了本文第一部分的局部論證思路,大體梳理了文章整體的論證結構,掌握了文本的主要觀點,比較了本文的觀點與前面兩課觀點的異同,并賞析了文章的語言特色。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寫的,因而它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它的目的在于如何從根本上批判“四人幫”,以推動撥亂反正,因此具有極強的戰斗力。而這種戰斗力的根源就在于本文的論證思路的合理性和邏輯性。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學習,可以活學活用,用以指導自己的閱讀、寫作,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總結本課學習內容布置作業:閱讀《以實踐為“底” 閃耀真理光芒》一文,標出文章的結構層次,并談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 進一步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理解文本主要觀點的當代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教案.docx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二)-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