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為了忘卻的記念》教學設(shè)計第一課時內(nèi)容設(shè)計【教學目標】1.梳理文章脈絡(luò),概括主要內(nèi)容,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跡。2.通過分析人物的形象特點,感受革命先烈的高貴品質(zhì)。3.分析曲筆手法的運用,感受作者含蓄蘊藉的情感。【教學重點】結(jié)合文本中的細小瑣事,分析白莽、柔石兩位青年的性格特征,感受革命烈士的崇高形象。第一課時內(nèi)容設(shè)計【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學習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第六課《為了忘卻的記念》第一課時內(nèi)容。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道:“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在舊中國救亡圖存的斗爭過程中,有這么一群年輕人,他們是100年前的“00后”,他們不畏強權(quán),不怕犧牲,把鮮血灑在通向新中國的道路上。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魯迅先生的紀念性散文《為了忘卻的記念》,穿越到那個苦難而動蕩的年代,感受革命青年們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崇高形象。二、“重溫歷史,知背景”問題導入:課文題目“為了忘卻的記念”,顯然,這里的“記念”是文章的寫作內(nèi)容,那“記念”誰呢?為何要“記念”?1.結(jié)合課文選段,講述寫作背景:(1段):“我早已想寫一點文字,來記念幾個青年的作家。”(2段):“兩年前的此時,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們的五個青年作家同時遇害的時候。當時上海的報章都不敢載這件事,或者也許是不愿,或不屑載這件事,只在《文藝新聞》上有一點隱約其辭的文章。”(34段):“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寫作背景】遭到國民黨秘密殺害的五位青年作家,被稱為“左聯(lián)五烈士”,他們的名字分別是白莽、柔石、馮鏗、李偉森、胡也頻。“左聯(lián)”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領(lǐng)導創(chuàng)建的一個進步的文學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目的就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進步思想。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文化“圍剿”,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殺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他們被秘密殺害。噩耗傳來,魯迅先生悲憤難抑,當即寫下了兩篇文章《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qū)的血》和《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xiàn)狀》,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時隔兩年,魯迅的心情依然無法平靜,他在烈士遇難兩周年的日子里,寫下這篇紀念文章。三、“初讀課文,理結(jié)構(gòu)”思考:文章采用了片斷式的結(jié)構(gòu)來組織文章,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根據(jù)下面思維導圖的提示,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參考答案】(1)因文結(jié)緣,憶與白莽的三次會面(2)亦師亦友,憶與柔石的日常交往(3)柔石代送書;驚聞白、柔二人被捕(4)悲憤難平,憶柔石獄中情況(5)呼應(yīng)開頭,抒悲憤之深情,斥社會之黑暗四、“細讀語句,析形象”問題導入:在五位青年烈士中,魯迅重點寫了白莽和柔石兩人,那么他們到底是怎樣的革命青年呢?請同學們精讀課文第一、二、四部分,劃出文中刻畫白莽、柔石形象的相關(guān)語句并梳理概括,在課文空白處寫旁批。思考:文中所寫的細小瑣事各表現(xiàn)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一)梳理白莽相關(guān)情節(jié),分析白莽是一個怎樣的青年?精讀第一部分:三次會面(白莽送書;白莽送譯稿;白莽出獄)1.展示相關(guān)段落:(段3)我們相見的原因很平常,那時他所投的是從德文譯出的《彼得斐傳》,我就發(fā)信去討原文,原文是載在詩集前面的,郵寄不便,他就親自送來了。……(段4)夜里,我將譯文和原文粗粗的對了一遍,知道除幾處誤譯之外,還有一個故意的曲譯。他像是不喜歡“國民詩人”這個字的,都改成“民眾詩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來信,說很悔和我相見,他的話多,我的話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種威壓似的。……問他可能再譯幾首詩,以供讀者的參看。他果然譯了幾首,自己拿來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白莽翻譯《彼得斐傳》與彼得斐的詩,并“親自送來”書稿,可見他的勤奮認真。他故意曲譯,把不喜歡的“國民詩人”改成“民眾詩人”,因為他憎恨國民黨反動派,因而連“國民”兩字也覺得討厭,不愿意用來稱呼自己喜愛的詩人,可見他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白莽來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見”,說魯迅話少,感到威壓,可見其為人率直坦誠。2.展示相關(guān)段落:(第5段)有人打門了,我去開門時,來的就是白莽,卻穿著一件厚棉袍,汗流滿面,彼此都不禁失笑。這時他才告訴我他是一個革命者,剛由被捕而釋出,衣服和書籍全被沒收了,連我送他的那兩本;身上的袍子是從朋友那里借來的,沒有夾衫,而必須穿長衣,所以只好這么出汗。我想,這大約就是林莽先生說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這里的描寫非常生動傳神,時間是“熱天”,白莽剛從獄中出來,穿的是一件厚棉袍,汗流滿面是必然的,這形象是真實的,也是奇異的。還有寫敲門的動作,不是扣門,而是“打門”,表現(xiàn)出他想見魯迅的急迫心情。這種富于戲劇性的相會和相視而笑的動作神情,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時白莽是落魄困窘的,但他與魯迅相視而笑,表現(xiàn)出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白莽因為參加革命而多次被捕,但他沒有畏懼退縮,反而是執(zhí)著堅定、勇敢無畏。魯迅就是這樣用簡略的勾勒和白描的寫法,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位率直坦誠、堅強樂觀的革命青年形象。3.探討:魯迅為何在文中反復談到彼得斐這位作家?(1)結(jié)合課文注解,介紹彼得裴現(xiàn)譯作“裴多菲”,是匈牙利的愛國詩人和英雄,他積極參加反對專制主義的政治活動。1849年在保衛(wèi)祖國、抵抗奧地利和沙皇俄國侵略的戰(zhàn)爭中犧牲,年僅26歲。(2)分析并明確:彼得斐是魯迅與白莽來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魯迅回憶白莽的一條重要線索。①結(jié)合課文相關(guān)語段,分析并明確:魯迅和白莽都熱愛彼得斐的作品,在理想信念上有共通之處。第3段:寫到魯迅與白莽相見的原因,是因為白莽所投稿的是德文譯版《彼得斐傳》。第6段:“不過在我是一種寶貝,因為這是三十年前,正當我熱愛彼得斐的時候,特地托丸善書店從德國去買來的……后來大抵帶在身邊,只是情隨事遷,已沒有翻譯的意思了,這回便決計送給這也如我的那時一樣,熱愛彼得斐的詩的青年。”②比較彼得斐《自由與愛情》、《民族之歌》和白莽的《別了,哥哥》三首詩,分析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具有相似之處,從而引導學生感悟白莽追求真理、熱愛自由、不懼犧牲的崇高精神。明確:魯迅在文中反復提及彼得斐的原因,正是想借彼得斐的詩,來歌頌贊美白莽追求真理,熱愛自由,勇于斗爭的高尚品質(zhì)。【小結(jié)】魯迅筆下白莽是怎樣的青年?性格特點:勤奮好學、愛憎分明、率直坦誠、積極樂觀精神品質(zhì):執(zhí)著堅定、勇敢無畏、追求真理、熱愛自由、勇于斗爭(二)梳理柔石相關(guān)情節(jié),分析柔石是一個怎樣的青年?1.結(jié)合相關(guān)語段分析:(第8段) “他的家鄉(xiāng),是臺州的寧海,這只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覺得好像也有些這模樣的。”魯迅評價柔石的性格:“硬氣”、“迂”,并由此聯(lián)想到“方孝孺”。方孝孺是誰?補充資料:《明史 方孝孺?zhèn)鳌罚榻B方孝孺的相關(guān)事跡。分析:明朝方孝孺曾效命于建文帝,后來建文帝的叔父,即燕王朱棣起兵攻陷南京,自立為帝。他命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說:“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就用磔刑,即古代分裂肢體的酷刑,對他加以殺害。方孝孺慨然就死,被滅十族,禍及數(shù)百人。分析:方孝孺拘泥于陳舊的準則,不肯順勢而為,因朱棣的爭位而丟掉性命,甚至連累親友宗族,實在很“迂”。但他寧死不屈、舍生取義的剛烈精神,這就是“硬氣”。那么“迂”和硬氣又是如何在柔石身上體現(xiàn)的呢?分析:柔石性格上的“迂”和硬氣。相關(guān)語段:(第10段)看他舊作品,都很有悲觀的氣息,但實際上并不然,他相信人們是好的。我有時談到人會怎樣的騙人,怎樣的賣友,怎樣的吮血,他就前額亮晶晶的,驚疑地圓睜了近視的眼睛,抗議道,“會這樣的么?——不至于此罷?……” (第11段)不過朝花社不久就倒閉了,我也不想說清其中的原因,總之是柔石的理想的頭,先碰了一個大釘子,力氣固然白化,此外還得去借一百塊錢來付紙賬。后來他對于我那“人心惟危”說的懷疑減少了,有時也嘆息道,“真會這樣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們是好的。 分析:柔石不相信社會險惡,總相信人心善良。哪怕朝華社倒閉,力氣白花,他仍然相信人們是好的。可能有同學會說,柔石也太過于天真了吧,對社會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但其實這也看出柔石本性的善良、思想純真。類似的表現(xiàn)還有以下段落:(第13段)他的迂漸漸的改變起來,終于也敢和女性的同鄉(xiāng)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離,卻至少總有三四尺的……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時候,可就走得近了,簡直是扶住我,因為怕我被汽車或電車撞死;分析:人際交往上表現(xiàn)青澀靦腆,憨厚可笑,似乎有點拘泥守舊,但其實待人體貼周到,同樣看出柔石內(nèi)心的善良。(第10段)“然而柔石自己沒有錢,他借了二百多塊錢來做印本。除買紙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雜務(wù)都是歸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圖,校字之類。”(第12段)“他于是一面將自己所應(yīng)得的朝花社的殘書送到明日書店和光華書局去,希望還能夠收回幾文錢,一面就拚命的譯書,準備還借款”分析:柔石自己沒有錢,借錢也要堅持辦朝華社,而且事事親力親為。朝華社倒閉以后,他借錢付紙賬,把自己所應(yīng)得的殘書拿去賣,還拼命的譯書來還借款。這里既能看出柔石的“迂”,他認準的路,明知吃虧,也要走到底。執(zhí)拗而不知變通,但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他的硬氣。獨力承擔朝華社的一切雜務(wù),努力維持社團運轉(zhuǎn);設(shè)法解決困難,這是他的勇于擔當。朝華社倒閉,沒有意志消沉,而是知難而進,這是他的剛毅堅強。可以說“迂”和“硬氣”交織在一起,共同構(gòu)成柔石的性格特點。我們看下面這段文字:(15段)“他終于決定地改變了,有一回,曾經(jīng)明白的告訴我,此后應(yīng)該轉(zhuǎn)換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我說:這怕難罷,譬如使慣了刀的,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簡潔的答道:只要學起來!”(第16段)他說的并不是空話,真也在從新學起來了。( 第23段)獄中書信:“現(xiàn)亦好,且跟殷夫兄學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幾次問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諸望勿念。祝好!”分析:這里寫柔石決定轉(zhuǎn)換作品的內(nèi)容與形式。文章說的隱晦,實際上柔石是要開始創(chuàng)作革命文學作品了。柔石有著堅定的革命理想,他想通過辦朝花社介紹東歐和北歐文學,扶植剛健質(zhì)樸的文藝,傳播新思想。被捕后,他還想在獄中向白莽學德文,以便更利于開展革命思想的傳播工作。被捕入獄,生死未卜,卻仍然堅持學習,這是何等的從容和樂觀?捕房和公安局幾次詢問魯迅的地址,目的是要抓捕魯迅,可柔石沒有說出,他寧折不屈,對朋友重情重義。這是“迂”,也是 “硬氣”。對于這樣的柔石,魯迅先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第14段)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分析:所謂舊道德,指的是柔石身上具有仁義勇等品質(zhì);所謂新道德,是他身上所具有的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損己利人”,可見柔石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能利于人、利于國,他愿意付出自己的所有,敢于承擔,無怨無悔。總而言之,柔石的“迂”表面是拘泥守舊、天真單純、不切實際、不知變通,但這背后反映出的卻是他的善良與純真、勤勉與憨厚、執(zhí)著與堅定的美好品質(zhì)。柔石的“硬氣”則表現(xiàn)為勇于承擔、剛毅堅強、勇敢無畏、寧折不屈的精神品格。五、課堂小結(jié)《為了忘卻的記念》是為紀念“左聯(lián)”五烈士而作,重點回憶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選取看似零碎卻很能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兩位革命青年追求理想、執(zhí)著堅定、勇敢無畏的崇高形象,可謂“超越瑣碎,小中見大”。對于他們的犧牲,魯迅先生在文章中兩次寫道:“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字里行間表達了對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反動勢力的痛恨,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感?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探討。2《為了忘卻的記念》教學設(shè)計第二課時內(nèi)容設(shè)計【教學目標】1.梳理文章脈絡(luò),概括主要內(nèi)容,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跡。2.通過分析人物的形象特點,感受革命先烈的高貴品質(zhì)。3.分析曲筆手法的運用,感受作者含蓄蘊藉的情感。【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及難點】體會重點詞句的內(nèi)涵,分析曲筆手法的運用,感受作者含蓄蘊藉的情感。第二課時內(nèi)容設(shè)計【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魯迅先生的紀念性散文《為了忘卻的記念》。在昨天的課上,我們通過分析一些看似零碎卻很能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小事,概括了白莽和柔石兩位革命青年的形象特點,感受到了先烈們的高貴品質(zhì)。下面我們繼續(xù)深入文本,品讀關(guān)鍵語句,體會魯迅先生在字里行間所表達的含蓄深情。二、品讀關(guān)鍵語句,體會魯迅情感中的愛與憎導入問題: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同學們可能會有個疑問:文章的題目很奇怪,“為了忘卻的記念”,明明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魯迅為什么要忘記他們?既然要忘記,為什么又說要紀念呢?文章到底是想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別著急,學完后大家自然就知道了。學習任務(wù):請同學們細讀文本,勾畫出蘊藏情感的語句。思考:魯迅先生在回憶往事時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他又是如何表達這些情感?(一)學習活動一:讀懂魯迅與白莽、柔石的深厚情誼細心的同學可能發(fā)現(xiàn),有一段話是在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的:“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在魯迅心中,白莽、柔石等青年是“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青年”,他們善良勇敢,有理想信念。而這樣的青年竟遭受屠戮。對于他們的犧牲,魯迅之所以感到如此沉重,如此悲憤,是因為魯迅與他們有著非同尋常的情誼。重溫一些交往的細節(jié):(1)向白莽回信解釋“話少又冷”的原因(第4段)(2)告知譯書不應(yīng)由個人愛憎而改變原文(第4段)(3)送白莽兩本珍藏多年的彼得斐集子(第6段)(4)欣幸白莽得釋,趕緊付稿費,好讓他買夾衫(第6段)(5)送白莽德譯的中國游記,讓他練習德文(第18段)分析:由此可見,魯迅對這個在性格和理想信念上,都跟自己相投合的年青人白莽,是非常欣賞的,也格外心疼和愛護。魯迅常以“冷峻”示人,但其實他的內(nèi)心是溫暖的,而這種溫暖滲透在日常的生活細節(jié)中。再看魯迅對待柔石的一些細節(jié):(1)擔憂柔石轉(zhuǎn)變作品內(nèi)容和形式,委婉勸告行事謹慎,不要急于事功(第15段)(2)掛念柔石在獄中的境況,擔心他在獄中受刑(第25段)分析:柔石是魯迅“惟一的不但敢隨便談笑,而且還敢于托他辦點私事的人”,魯迅與他關(guān)系最為熟悉,視他為忘年交,二人親密無間,事業(yè)上合作,生活中貼心。所以當聽到柔石等文學青年被捕后,魯迅十分惦記和牽掛。(第25段)天氣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們是有的。洋鐵碗可曾收到了沒有?……這里的感情不僅僅是戰(zhàn)友的情誼,這種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細膩的情感,還包含著父兄一般的深沉的愛心。小結(jié):這些青年是優(yōu)秀的,勇敢的,魯迅是欣賞的,贊美的,對他們有著革命戰(zhàn)友般的深厚情誼。而這些美好的青年人卻被反動勢力殘暴殺害,而且還是秘密殺害! 可以想像魯迅當時有多么的震驚!被毀滅的美有多美,悲痛就有多悲,憤恨就有多恨。(二)學習活動二:分析魯迅如何表達悲憤之情結(jié)合相關(guān)語段分析1.敘議結(jié)合(第24段)……但他信里有些話是錯誤的,政治犯而上鐐,并非從他們開始,但他向來看得官場還太高,以為文明至今,到他們才開始了嚴酷。其實是不然的。分析:這是魯迅在引述柔石的信后所發(fā)的一段議論。柔石在信中說他們“于昨夜上了鐐,開政治犯從未上鐐之紀錄。”對此魯迅表面上看似要批評柔石過于單純的性格,實際上是借以揭露反動派的殘酷,濫殺無辜,同時也流露出對被捕青年們命運的擔憂。此處敘中兼議,愛憎鮮明。2.巧用標點第25、26段:……但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說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彈。 原來如此!…… 分析:當魯迅得知五位青年已被秘密槍斃,不明不白的死去;當他得知柔石身上中了十彈的時候,他是如此的震驚、悲痛和憤怒。他發(fā)出了“原來如此!”四個字!此時再多的言語都無法表達心中的憤怒:原來他們早已被殺害;原來柔石竟死得如此慘烈;原來國民黨反動派竟會如此下劣兇殘地殺害無辜!句中的感嘆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憤怒與震驚,省略號則包含了難以盡述的憤恨以及對死者的無盡的痛惜與懷念。3.借詩寄情魯迅深夜無眠,他憤怒著,卻又極力壓抑著,只能湊成一首詩來表達當時復雜的心情,我們來品讀一下這首詩: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分析:這首詩的內(nèi)容與文章中魯迅所記的事是相互印證的,同學們能找出與詩句中所對應(yīng)的事嗎?明確:首聯(lián)“挈婦將雛”指文中“這一夜,我燒掉了朋友們的舊信札,就和女人抱著孩子走在一個客棧里”,寫“我”保存實力地“逃走”。頷聯(lián)“慈母淚”指文中“不幾天,即聽得外面紛紛傳我被捕,或是被殺了”“連母親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寫母子情。頸聯(lián)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寫烈士遭難。尾聯(lián)“無寫處”指文中“在中國,那時是確無寫處的,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寫國民反動政府的專制高壓統(tǒng)治。可見這首詩是即事之作,觀照現(xiàn)實,直抒胸臆。這首詩內(nèi)涵豐富。前四句寫的是時事變化,軍閥混戰(zhàn)、政局動蕩,人民群眾長期生活在苦難中而不得安寧。后四句寫魯迅因為五烈士的犧牲而悲憤交織。“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一個“忍”字,表達了魯迅忍無可忍的悲痛;一個“怒”字,體現(xiàn)出他對國民黨反動派屠殺青年暴行的憤怒。尾聯(lián)“吟罷低眉無寫處”,可見現(xiàn)實過于黑暗,僅只能以這有限的文字抒發(fā)情感,再無其他可以采用之良法。詩歌飽含了魯迅的哀思與紀念,悲痛與憤怒。4.曲筆手法的運用文中除了直接抒情外,作者還運用了曲筆隱晦的抒情手法,以此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情感。我們來看以下這個“借典抒情”的語段:(第33段)要寫下去,在中國的現(xiàn)在,還是沒有寫處的。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么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xiàn)在我懂得了。分析:向子期的好友嵇康、呂安被司馬昭殺害,向子期痛失摯友,迫于司馬氏的高壓,他不敢在《思舊賦》中展露自己的哀思,全文只有156個字。魯迅年輕時讀向子期的《思舊賦》,奇怪它為什么只有寥寥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而現(xiàn)在他懂得了。此處借典抒情,借古諷今,魯迅委婉含蓄地將自己的處境、心情與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與司馬氏以殺奪手段建立的晉朝一樣,在政治上都是極端黑暗腐朽的,正直的人都沒有言論自由,人們稍有不慎,都可招來殺身之禍。魯迅借此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含蓄表達了對國民黨反動派罪行的控訴和憤懣之情。類似的“借典抒情”,同學們能不能找出來分析呢?明確:(1)方孝孺:魯迅寫方孝孺被處死的典故,表現(xiàn)朱棣殘殺方孝孺及其族人的嗜血成性;(2)《說岳全傳》:魯迅寫《說岳全傳》高僧坐化的典故,表現(xiàn)秦檜對岳飛的殘害及趕盡殺絕的暴戾。分析:作者通過寫上面三個典故,用曲筆手法,暗指國民黨反動派殘殺青年的暴行,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專制高壓統(tǒng)治。▲拓展:比較《記念劉和珍君》的抒情風格不難發(fā)現(xiàn),《為了忘卻的記念》的情感表達含蓄深沉,與魯迅的另一篇紀念性散文《記念劉和珍君》,在抒情風格上很大的不同。我們來比較下面兩段文字的風格:《記念劉和珍君》:“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為了忘卻的記念》:“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分析:同寫“生者之痛”,前者直露顯豁,后者曲折隱晦。現(xiàn)代文學家李希凡在《論魯迅的“五種創(chuàng)作”》中對兩篇文章的抒情風格作了精辟的分析:“同是紀念烈士的記事散文,同是在寫“不能忘卻”的主題,《為了忘卻的紀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記念劉和珍君》有著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說,在《記念劉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與哀痛,形成了詩意洶涌的感情的波濤,顯示著對虐殺者的極端的憎惡與仇恨,并深刻地總結(jié)著血的經(jīng)驗與教訓,昭示著革命的人們奮勇向前;那么,在《為了忘卻的記念》里,這同樣的激怒與哀痛,卻把那動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蘊蓄在心,出之于筆端的,是深沉的記實。”學習活動三:解讀魯迅“忘卻”背后的深意讀懂了文章這種深沉而克制的情感表達,那么對于課文標題為何會出現(xiàn)看似矛盾的詞語,是要“忘卻”,還是要“記念”?這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我們再重讀《說岳全傳》這個典故:(第21段)記得《說岳全傳》里講過一個高僧,當追捕的差役剛到寺門之前,他就“坐化”了,還留下什么“何立從東來,我向西方走”的偈子。這是奴隸所幻想的脫離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劍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沒有涅槃的自由,卻還有生之留戀,我于是就逃走了。分析:反動派抓了柔石后又要抓捕魯迅,魯迅選擇“逃走”而不坐以待斃。關(guān)于這一點也許有同學會很難理解,是魯迅貪生怕死嗎?其實在這個典故的評論里,魯迅就作了解釋。他反對像《說岳全傳》里的高僧做法“坐以待斃”,魯迅說“這是奴隸所幻想的脫離苦海的方法”,奴隸是不會反抗的,只能等待別人來拯救自己,如果“劍俠”不來了,便只能坐以待斃。魯迅反對這種不知反抗,坐以待斃的做法,他主張反抗,逃走是為保存實力,以便更好地繼續(xù)戰(zhàn)斗。正如他所說的:“我之所謂生存,并非茍活。”我們再看下面語段:(第1段)我早已想寫一點文字,來記念幾個青年的作家。這并非為了別的,只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第34段)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分析:這里的“忘卻”與“記念”是什么關(guān)系呢?兩者意思相反,看似矛盾,實際寄寓深意。文中所謂的“忘卻”,實際上是“擺脫”“擱置”的同義語。也就是將由戰(zhàn)友犧牲而帶來的無比悲痛暫時擱置一邊,把情緒從悲痛中擺脫出來,化悲痛為力量,以更有效的戰(zhàn)斗來紀念死者。而對于反動派殺害烈士的這筆血債,對于戰(zhàn)友為革命而獻身的光輝業(yè)績,作者卻是永遠不會忘卻的。“忘卻”是為了戰(zhàn)斗,是為了更好地“記念”!“夜正長,路也正長”,長時間的悲痛對驅(qū)散漫漫長夜無益,不如擺脫精神和情感的包袱,輕裝“趕路”,投入戰(zhàn)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業(yè),這樣才是對死難者最好的“記念”。三、課堂小結(jié)《為了忘卻的記念》是一篇悼念革命文學戰(zhàn)友的文章。魯迅以深沉的筆觸,表達了對戰(zhàn)友的懷念,對青年流血犧牲的悲哀;同時也表達了對國民黨當局暴行的憤慨和揭露,情感表達曲折隱晦,含蓄委婉。文章鼓勵人們化悲痛為力量,以戰(zhàn)斗來紀念犧牲的烈士,體現(xiàn)作者堅強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念。在1959年出版的《魯迅回憶錄》中,魯迅的妻子許廣平曾這樣評價這篇散文,她說:“讀到他的哀悼文字,真是一字一淚,用血和淚寫出心坎里的哀痛,人間至情的文字。”《為了忘卻的記念》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種歷盡滄桑后的深沉與厚重。透過它,我們讀出那個時代的黑暗,也讀出那些高貴靈魂的抗爭。他們的精神將引領(lǐng)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奮斗不息!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教案.docx 為了忘卻的記念(二)-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