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包身工》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作品內容,理清作品思路。 2.掌握報告文學新聞性與文學性統一的特點。 3.認識包身工制度的罪惡,培養社會責任感。【教學難點】1.掌握報告文學新聞性與文學性統一的特點第二課時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包身工》。上節課我們重點講解了報告文學的新聞性,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品悟報告文學文學性,以及二者的有機融合。)一、理解文本的文學性1.《包身工》用文學筆法報道真實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環境都是真實的,但又運用了較多的文學手法,如使用多種手法塑造形象、刻畫細節、營造氣氛等,以及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增強作品的感染,請找出類似的典型語句,加以賞析。①蜂房般的格子鋪里的生物已經在蠕動了。明確:這句話運用比喻、擬物的修辭手法,將包身工的住所比作蜂房,將她們的活動比作生物的蠕動。一方面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她們住宿條件的擁擠、惡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們社會地位低下,沒有做人的尊嚴。②“蘆柴棒,去燒火!還躺著,豬玀!”明確:這句話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蘆柴棒”形象地展示了小女孩瘦弱的形象特征,表明了其受到慘無人道的摧殘和剝削,而“豬玀”這一稱呼,更是對包身工的侮辱,表明資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當作人來看待,寫出包身工地位低賤卑微。③這種文明的懲罰,有時候會叫你繼續到兩小時以上。兩小時不做工作,趕不出一天該做的“生活”,那么工資減少又會招致帶工老板的毆打,也就是分內的事了。明確:句中運用了反語的修辭手法,“文明”一詞屬于褒詞貶用,說明這種懲罰方式,其殘酷程度是一樣的,只不過比直接的毆打更省力,也不那么血腥罷了。該句表現了作者對帶工老板的殘酷無情的極大嘲諷和強烈憤慨。④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像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像弓一樣的彎,面色像死人一樣的慘!咳著,喘著,淌著冷汗,還是被逼著在做工。明確:這一段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在修辭上運用反復、排比、比喻,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情況。作者用三個“像……一樣”的句式,從手腳瘦弱、身體單薄變形、面色慘白三個方面描寫飽受摧殘的包身工形象。反復、比喻手法,寫出包身工巨大的壓力、瀕死的身體,讀來字字是血,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罪惡制度憤慨和對包身工的深切同情。2.“反語”能增強文章的諷刺性,本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能體現文學的諷刺藝術?①有幾個“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場去收集一些萵苣的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她們難得的佳肴。“慈祥”本是褒義詞,在這句中易為貶義。作者借以說明有的老板到菜場上去搜集一些菜葉,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實質上卻是為了從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潤。“佳肴”本是褒義詞,指美味可口的魚肉等葷菜。從菜場上收集來的菜葉根本不是佳肴,這里故意稱之為“佳肴”,變褒為貶,反襯出包身工很難有一餐正常的食物,生存環境惡劣。②東洋婆望了一會兒,也許是她不喜歡這種不文明的毆打,也許是她要介紹一種更合理的懲戒方法。這句中的“合理”,褒詞貶用。讓包身工頂皮帶盤心子和直接毆打包身工相比,這種方式對于“拿莫溫”來說更加省力。在慘無人道的剝削制度下,“蘆柴棒”這些“小人物”求生存的起碼的合理要求都得不到保障,他們被舊制度壓榨、吞噬的悲劇命運促人深思,從而帶給人以深沉的悲憫、同情和激憤。③這些在日本廠里有門路的帶工,就親身或者派人到他們家鄉或者災荒區域,用他們多年熟練了的、可以將一根稻草講成金條的嘴巴,去游說那些無力“飼養”可又不忍讓他們的兒女餓死的同鄉。“將一根稻草講成金條”一句用了夸張手法,突出地表現了帶工老板們到鄉下用花言巧語哄騙包身工及其家長的卑劣行徑,把他們披著羊皮的豺狼本質揭示得入木三分。3.報告文學還常常借助于畫龍點睛的抒情來增強其文學性,請誦讀文章最后三段,體會其中的抒情意蘊。①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營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和烏鴉很相像的那種怪樣子的墨鴨,整排地停在舷上,它們的腳是用繩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魚,起水的時候船戶就在它的頸子上輕輕地一擠!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鴨整天地捕魚,賣魚得錢的卻是養墨鴨的船戶。但是,從我們孩子的眼里看來,船戶對墨鴨并沒有怎樣虐待,而現在,將這種關系轉移到人和人的中間,便連這一點施與的溫情也已經不存在了!明確:通過聯想,把包身工和墨鴨做比較,指出墨鴨養活船戶,船戶對墨鴨沒有怎么虐待,而養活帶工老板的包身工卻遭受殘酷壓迫,連一點施于的溫情也沒有,深刻揭示包身工受壓迫的慘重,有力控訴包身工制度。②在這千萬被飼養者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法律,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20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體制和對這種體制忠實服役的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明確:運用排比句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惡。“20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體制”代表人類文明進步,這同“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形成強烈反差,兩種事物結合在包身工身上,表達作者對包身工制度的極大憎恨和包身工遭受壓迫之深。③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是無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明確:直抒胸臆,表達作者要摧毀這一罪惡制度的強烈愿望。同時,作者向肆無忌憚壓迫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對包身工制度必然滅亡,新社會必然出現的信心。小結:從文章中的語句可以看出,夏衍并不因為報告文學強調新聞性而在寫作手法上顯得拘謹,相反,他放開手筆,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辭技巧來描繪色彩鮮明的生活圖畫,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可感性,還靈活運用對比、反語、排比以及畫龍點睛的議論、抒情,使文章在文學性中時時閃現戰斗的鋒芒。二、理解新聞性與文學性的統一1.報告文學的新聞性和文學性并非割裂開來,它們始終是有機融合的,本文怎樣體現二者的完美結合?明確:包身工這篇報告文學之所以能做到新聞性和文學性統一,是因為整篇文章把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五種表達方式巧妙結合。描寫、抒情傾向于文學性,而記敘、說明、議論更偏向于新聞性。比如在記敘包身工起床場景時穿插典型人物描寫,大量使用修辭,句式靈活多變,同時穿插社會背景,說明包身工的身份、來源;在描寫包身工惡劣的工作情形后,用統計數據說明、議論資本家的殘酷剝削,而在說明和議論之后,又描寫包身工放工后被吊的悲慘狀況等。三、包身工制度是20世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現在我們處于社會主義新時代,那個萬惡的剝削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為什么還要學這篇文章?明確:①為了趕走帝國主義,推翻那個人吃人的社會制度,我們的先輩曾付出了無數生命、血汗和眼淚。我們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②文章中表現出的對人的尊嚴和生存權力的尊重,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仍具有當下意義。四、課堂小結明確:《包身工》是一篇材料豐富、情真意摯的報告文學,它將新聞性與文學性完美結合,真實地描述了舊中國包身工的苦難生活,無情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殘酷壓迫中國勞動人民的罪行,表達了對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堅信中國工人必將起來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鎖。同時,它引導我們青年學子關注現實,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建設國家激發更大的前行動力。五、拓展閱讀1.李喬《錫是如何煉成的》。描寫地方軍閥控制的錫都云南個舊,由礦霸把持的礦洞和砂廠里,“砂丁”的生活工作情況,真實再現工人的非人處境,與《包身工》一脈相承。2.茅盾主編《中國的一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版)作品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剪影,上層社會衣香鬢影、歌舞升平,下層民眾衣食無著,能看出民眾期待國家進步的迫切愿望。3.龔盛輝《中國北斗》(山東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記述了北斗系統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建設歷程,生動刻畫了數十位不忘初心、不改本色、頑強拼搏的北斗兒女,呈現了我國科技壯大的過程。(1/5)《包身工》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作品內容,理清作品思路。 2.掌握報告文學新聞性與文學性統一的特點。 3.認識包身工制度的罪惡,培養社會責任感。【教學難點】1.掌握報告文學新聞性與文學性統一的特點第一課時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學習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第七課《包身工》第一課時。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標題的含義以及作者、寫作背景等內容。)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介紹夏衍(1900—1995),劇作家。原名沈乃熙,筆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1927年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參加中國共產黨,籌建左聯、左翼劇聯1934年起創作話劇,有劇本《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和報告文學《包身工》。建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創作了《祝福》《林家鋪子》等電影劇本,以及回憶錄《懶尋舊夢錄》。所作劇本觸及各個時期、各個階層的社會生活,語言清新自然。(選自《中國文學大辭典》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2.解題 “包身工”是舊中國社會一種變相的販賣奴隸的形式。被販賣的青少年,由包工頭騙到工廠、礦山做工。他們沒有人身自由,工錢全歸包工頭所有,受資本家和包工頭的雙重剝削。3.相關背景《包身工》反映的正是“一 二八”前后到抗日戰爭前夕這一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社會的黑暗。當時的中國農村,在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下日益貧困,東部沿海地區大批破產農民涌向城市,又為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提供了廉價勞動力;靠近上海的蘇北地區,每年都有大批無法生活的農家女子,被誘騙到上海做“包身工”。從20年代后期開始,夏衍就著手搜集包身工的材料。1935年,夏衍經過幾個月的實地考察,發現包身工是“罐裝了的勞動力”,他們的工房由日本警察、巡捕、帶工頭手下的流氓緊緊封鎖,包身工的悲慘生活引發了他“靈魂的震動”,他覺得一定要揭開這地獄。《包身工》真實地描述了舊中國包身工的苦難生活,無情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殘酷壓迫中國勞動人民的罪行,表達了對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堅信中國工人必將起來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鎖。二、梳理情節,理清思路要求:速讀課文,標出段落序號借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閱讀障礙勾畫關鍵句,如過渡句、觀點句、議論抒情句等。結合自己的思考,批注閱讀的心得體會。1. 請根據文章內容,給文章劃分層次并概括大意。明確:第一部分:(1—11)寫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議包身工制度的產生。第二部分:(12—22)描寫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紹包身工制度的發展。第三部分:(23—47)介紹包身工勞動的情景,揭露帝國主義工廠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第四部分:(48—50)總結全文,控訴吃人制度,指出黎明必將到來。2.夏衍在聽聞包身工的悲慘生活后,覺得一定要把這個人間地獄揭發出來,當時他決心寫一篇小說,但是后來卻選擇用報告文學這種體裁來進行創作。作者為什么要放棄小說而改用報告文學呢?明確:夏衍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后,覺得小說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因為小說有虛構的成分,而他所調查的包身工生活一點沒有虛構和夸張。但單純的新聞報道只強調事件真實,不能形象生動地表現包身工凄慘的生活,他需要借助文學的形象性來描繪一幅幅血淋淋的圖景。報告文學兼具新聞性和文學性,既真實、典型、及時,又能借助文學手法產生激動人心的藝術感染力,無疑是報道包身工罪惡制度、揭露帝國主義罪行的最好體裁。報告文學的優勢正如茅盾所說:題材既是發生的某一件事,所以“報告”有濃厚的新聞性;但它跟報章新聞不同,因為它必須充分地形象化。必須將“事件”發生的環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寫出來,讀者便如同親身經驗,而且從這具體的生活圖畫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三、理解文本的新聞性1.小組合作制作“包身工”信息檔案卡片。明確:真實性除了體現在事件方面,還體現在人物的真實。通過點面結合的手法,從包身工群體寫到蘆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遭遇,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點面結合的敘事方式“面”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點”是一些典型的人物或事例。“面”上的描述是包身工悲慘生活的基本框架,“點”的刻畫則是填充這個框架的具體材料。“面”主要指人物的群體記敘,如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雞鴨一般地走進工廠等情景。但是僅有這些概括的記敘,作品會顯得單薄。于是作者選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細節來描寫。比如對“蘆柴棒”的三次細節刻畫。第一次是煮稀飯,“倒出來的青煙引起了她一陣猛烈的咳嗽”;第二次是重病遭受毒打,打雜的一把抓住她的頭發,狠命地提起來往地上一摔,跟上去就是一腳,又是第二腳,第三腳;第三次是搜身,“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接觸她骷髏一樣的身體,“摸著她的骨頭會做惡夢”。作者通過這些真實的記敘,把包身工的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觸目驚心。通過以上信息整理,我們可以深切體會新聞的真實性,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篇報告文學,不是一篇小說,所以我寫的時候力求真實,一點也沒有虛構和夸張。包身工的勞動強度、她們的勞動和生活條件、當時的工資制度,我都盡可能做了實事求是的調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們看來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當時卻是鐵一般的事實。”2.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作者為何要把這些背景材料穿插在文中?明確:新聞背景,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境及與其他方面的聯系等。它對于新聞事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說明新聞事件的起因;顯示或幫助讀者理解新聞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聞稿件的新聞價值;表明記者的觀點;襯托、深化主題。總之,在文中加入背景資料,使得文章既展現生活現象,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及時性,又幫助讀者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揭示包身工這一悲慘群體產生的社會本質:在國民政府“特殊優惠”的保護下,帝國主義勾結中國黑暗勢力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工人進行最殘酷最野蠻的剝削和壓迫。由此,既深化了主題,又增強了文章批判的力度。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介紹了文章的背景,梳理了作者的寫作脈絡,同時也明確了報告文學具有新聞性和文學性的特點,并重點分析了報告文學所具有的新聞性。下節課我們將著手分析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同時,同學們也要特別注意,報告文學的新聞性和文學性不是割裂的,他們通過怎樣的方式達到渾然一體,我們下節課再具體分析。五、第二課時預習 《包身工》用文學筆法報道真實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環境都是真實的,但又運用了較多的文學手法,如使用多種手法塑造形象、刻畫細節、營造氣氛等,以及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增強作品的感染,請找出類似的典型語句,加以賞析。 參考: ①蜂房般的格子鋪里的生物已經在蠕動了。②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像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像弓一樣的彎,面色像死人一樣的慘!咳著,喘著,淌著冷汗,還是被逼著在做工。(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包身工(一)-教案.docx 包身工(二)-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