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樹和天空》教學設計【教材定位】《樹和天空》是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四單元第二課的第四篇文章。這首詩歌想象十分奇 特,意境似乎也有點兒朦朧,仿佛關聯(lián)著多方面的主題,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的奇 跡等;但又很難解讀,不好把握。在閱讀這首詩歌的時候,不要逐字逐句推敲索解,而要運用想象,嘗試進入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奇異的 世界。嘗試感悟“在雨中走動 ”的樹,“在空中展開 ”的雪花,所營造特殊意境。【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2.通過朗讀全詩,感受詩歌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朦朧的意境。3.揣摩詩句的含意,通過想象,嘗試進入作者在詩歌中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奇異的世界。【核心素養(yǎng)】1.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特朗斯特羅姆的創(chuàng)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體會詩歌的寫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鮮明的意象、朦朧的意境等。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鑒賞詩歌的意境美、想象美。4.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詩歌的多元主題,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的奇跡等。【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朗讀全詩,感受詩歌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朦朧的意境。難點:揣摩詩句的含義,通過想象,嘗試進入作者在詩歌中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神奇的世界。【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樹和天空》第一課時一、情景導入你見過在雨中行走的樹嗎 你看到過雪花在空中綻放嗎?你對這個世界的想象,開始于什么時候?又在 何時,停止了?也許,這種思考,本應貫穿我們的一生。今天,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思考,走近特朗斯特羅 姆的《樹和天空》。二、知人論世(一)知人1、作者簡介特朗斯特羅姆(1931-2015),瑞典詩人,幼年即對地理和科學,特別是昆蟲學非常感興趣。十幾歲時, 對藝術表現(xiàn)出興趣,開始彈鋼琴,并很快接觸詩歌。1954 年發(fā)表詩集《17 首詩》,轟動詩壇,他一生共發(fā)表詩歌 200 余首,在 2011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理由是“他以凝煉、簡潔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xiàn)實 ”。他善于從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機物和科 學結合到詩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靜的文字里,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杰出的象征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大 師。2、作者文學觀念(自然觀念)托馬斯 ·特朗斯特羅姆詩歌用平凡的意象展示神秘性與生命力,描繪了一幅至幻至美的宇宙世界圖景。 他詩中的世界圖景有印記著北歐奇異怪美的自然圖景,也有工業(yè)文明入侵之下的工業(yè)圖景,還有在現(xiàn)代主 義社會浪潮下展現(xiàn)出來的社會圖景。在對每一個圖景的描繪中,都體現(xiàn)著詩人面對現(xiàn)代社會做出的深刻思 考與抵抗救贖。借助詩歌,詩人試圖做一個祛魅社會的“返魅者 ”。3、人物評價①通過凝練、透徹的意象,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xiàn)實的新途徑。(瑞典文學院評)②他的作品語言風格簡潔凝練,意象奇特而精準,帶有禪意,有中國唐詩的意蘊。(翻譯家李笠評)③特朗斯特羅姆把象征主義、表現(xiàn)主義、印象主義與傳統(tǒng)的歐洲抒情詩結合了起來,并體現(xiàn)了他的宗教信 仰所帶來的某種寧靜。(詩人北島評)(二)論世1、時代背景《樹和天空》出自詩集《完成一半的天堂》。詩集《完成一半的天堂》發(fā)表于 1962 年。在 1960 年到 1966 年期間,特朗斯特羅姆的事業(yè)被分為鮮明的兩部分:一面是心理醫(yī)生,另一面則是年輕而富有名氣的詩人。特朗斯特羅姆所處的時代,雖然在他的近鄰以至整個世界發(fā)生了許多驚天動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個中立國家,長期以來政治穩(wěn)定,社會經濟發(fā)展平穩(wěn),人們過著悠閑的“福利生活 ”。2、作者寫作背景在當時,特朗斯特羅姆生活在斯德哥爾摩群島Runmar 島。島上的環(huán)境是他詩歌的一個重要起點。他有 足夠的時間面對大自然——波羅的海的島嶼、落日、船帆,瑞典的車站、村莊、樹林、雪橇等等——沉思, 因而他的詩歌有著某種東方式的頓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來自他的難度寫作理念和在藝術上不懈的努力。在詩歌中,他如此強烈地扮演著瑞典人的角色,深深地扎根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天氣、風暴、景象 和經驗。半個世紀的創(chuàng)作力,特朗斯特羅姆詩歌中的景色始終如一:祖國瑞典鋸齒狀的海岸,陰暗的云杉 和松樹林,突如其來的亮光和暴風雨,狂暴的大海和無盡的寒冬。這一切都通過他直接、簡潔的語言風格 和醒目、難忘的畫面表現(xiàn)出來。在他的詩中,生活世界與大自然向來關系密切,無須附加理智的連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發(fā)地發(fā)生 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顯現(xiàn)過程; 自然本身就需要一個世界才能來照面, 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實體,共在于 人們生存的世界,與人們神秘的想象力。二、初讀感悟(一)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汲取(jí) 黑鸝(lí) 瞬息(shùn) 綻開(zhàn). . . .2.解釋詞語。汲取:吸收;攝取。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二)讀懂標題“樹和天空 ”言簡意賅,點明了詩歌的寫作對象;同時,“天空 ”為“樹 ”提供了背景,意象鮮明,給讀者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三)朗誦課文1、請同學們自由朗誦課文要求:①讀懂字音,讀懂詞義 ②要讀準節(jié)奏,讀出語氣③要讀出意蘊請大家邊讀,邊用“/ ”給全詩標明朗讀節(jié)奏;找出朗讀時要變化的語氣,并在重讀的詞句下面加標注。2、教師范讀,標節(jié)奏明確:一棵樹/在雨中/走動在傾灑的灰色中/匆匆走過/我們身邊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園里的/黑鸝雨停歌。/樹/停下腳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靜閃 和我們一樣/它/在等待/那瞬息 當雪花/在空中/綻開3、教師朗誦指導①語速上:“匆匆走過 ”、“它有急事 ”代表事情緊急,因此語速要稍快緊張;“停下腳步 ”、“在等待 ” 說明不再緊急,語速要稍慢舒緩。最后“雪花在空中綻開 ”具有強烈的抒彩,飽含深情,因此尤其要 放緩語速,拉長語調, 以達到余韻悠長的效果。②輕重上:幾個重點意象要重讀。如“一棵樹 ”、“雨中的生命 ”、“黑鸝 ”、“雪花 ”等。這些意象有 著復雜的意味,構成了別樣的意境,要通過重讀加深畫面感。4、誦讀技巧總結①提問:詩行的長短和詩節(jié)的外形,對于詩歌的節(jié)奏和情感表達有影響嗎?有什么樣的影響呢?總結:詩行的轉換就是情感的終結,與新的開始,也是節(jié)奏變化的一種方式;詩行的安排有內在節(jié)奏的和 諧性;詩節(jié)的外形比較嚴謹,內心就比較嚴謹;而自由體的詩歌就比較汪洋恣肆,不受拘束。很像古詩中 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行的長短,也是詩人的呼吸的長短,情感的節(jié)律;而詩節(jié)的外形往往呈現(xiàn)詩人情感的變化。同時,詩行 的長短往往決定了情感的走向,因為每一次短句,可能就是一次意義的轉換。②提問:我們閱讀《樹與天空》,似乎也是有押韻的痕跡的。有哪些? 明確:“邊 ”和“ 閃 ”,an 韻;“鸝 ”和“息 ”,i 韻。總結:剛才我們說 an 雅致;i 是萎而不振,聽之令人不爽,表達幽怨哀嘆的為多。我們從這種分析里,其實也是可以體會特朗斯特羅姆寫作那種節(jié)制和內斂的情緒的。尤其最后兩句“瞬息 ”(息,i 韻) 和“綻 放 ”(放,ang韻),兩者在聲音上的對峙,幾乎可以帶來黑暗中煙花綻放般的光彩,同時能感知這里面帶 來的內心歡喜與驚悸。“雨 ”與“鸝 ”和“息 ”,聽起來押韻;詩句中重復的內容也會帶來一種舒緩的節(jié)奏。 得明確“雨 ”與“鸝 ”和“息 ”,聽起來押韻,實則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押韻;詩歌內部,重復的詞語確 實也是一種有效的增加節(jié)奏的方式,比如第一節(jié)的“走動 ”和“走過 ”,第三句的“它 ”,都可以帶來一 種悠揚的感覺。③誦讀技巧總結:一首現(xiàn)代詩要讀出韻味,讀出情感,一般要注意一下幾個部分:語音速度、語音輕重、 節(jié)奏和停頓、押韻(四) 了解詩歌大意1、閱讀這首詩,將下面圖中①~③處填寫完整。(雨中)I走動①(樹) (雨停) (靜靜地閃現(xiàn)) ②③明確 ①汲取生命 ②停下腳步 ③等待雪花2、劃分層次第一節(jié):描寫、感受一棵在雨中走動的樹。第二節(jié):描寫、感受一棵夜晚靜穆的樹。3、鑒賞詩歌的內部結構(完成以下表格)明確:從緊張忙碌到安靜閑適再到美好期待思考:這首詩的前后兩節(jié)有著怎樣的關系?①這首詩的前后兩節(jié)有著層次與境界上的相承與遞進。前者主動,后者主靜。②前者充溢著生命的搏擊與律動,啟示著自然間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而當“雨歇了 ”,世界便進入一種行 動后的安寧、強力后的靜謐。那曾因為爭取而匆匆走過的軀體,也終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靜穆的“挺拔 ” 閃現(xiàn)。雖然那“挺拔 ”的姿勢只是一次“ 閃現(xiàn) ”,雖然“等待 ”的只是一個“瞬間 ”,但是存在的意義不就 是在那無休止的搏動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層高過一層的瞬間化境嗎?經歷過生命的奔波與成長,心中 對未來又充滿一種美好的期待。4、談談你從詩歌中讀到了什么回答模式:我從 讀到了 。 示例:詩句 讀到的內容在傾灑的灰色中匆匆走過我們身邊 雨對樹的重要性有急事 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樹對雨的渴望雨停歇 樹停下腳步 “雨 ”和“樹 ”緊密相連的關系第一節(jié) 樹在雨中獲得生機第二節(jié) 樹在等待成長的時機和我們一樣 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和樹具有共通性思考 1:“一棵樹在雨中走動/在傾灑的灰色中匆匆走過我們身邊 ”展開了怎樣的意境 ①展開了奇異生動的意境。想象這是一個深秋,秋雨斜飛,詩人被一個在雨中疾走的人打動了,打動詩 人 的還有雨中的樹。靈感之翼飛翔起來。②詩人把這棵樹當作一個雨中疾走的人一樣來描寫。樹雖然每天和我們在一起,但它們完全有另外的夢想, 這棵樹似乎要急離開這灰色的場景。思考 2:“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園里的黑鸝 ”,這幾句有什么含意 ①在特朗斯特羅姆的視野里,一切都改變了,樹匆匆走動,人們停立在樹走開的位置上(那也是詩人的位置)。 而樹又像鳥兒那樣從雨中汲取生命。②這在雨水中匆匆行走的形象,突然給世界帶來了一種新的秩序,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神秘性顯現(xiàn)出來。 ③在這里,詩人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的思維習慣的呆板和他們精神世界的困頓。思考 3:詩人最后寫道“和我們一樣,它在等待那瞬息,當雪花在空中綻開 ”這幾句應該如何解釋 從雨中一下轉移到雪花,詩人歌頌的是不停地追尋著生命的四季輪回,無論是雨,還是雪,既是現(xiàn)實世界 也是夢想。它好像是另外一個時辰了,但它已經離我們不遠。《樹和天空》教學設計【教材定位】《樹和天空》是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四單元第二課的第四篇文章。這首 詩歌想象十分奇特,意境似乎也有點兒朦朧,仿佛關聯(lián)著多方面的主題,如自然的生生不 息、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的奇跡等;但又很難解讀,不好把握。在閱讀這首詩歌的時候,不要逐字逐句推敲索解,而要運用想象,嘗試進入詩歌所創(chuàng) 造的那個奇異的世界。嘗試感悟“在雨中走動 ”的樹,“在空中展開 ”的雪花,所營造特 殊意境。【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2.通過朗讀全詩,感受詩歌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朦朧的意境。3.揣摩詩句的含意,通過想象,嘗試進入作者在詩歌中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奇異的世界。【核心素養(yǎng)】1.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特朗斯特羅姆的創(chuàng)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體會詩歌的寫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鮮明的意象、朦朧的意境等。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鑒賞詩歌的意境美、想象美。4.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詩歌的多元主題,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的 奇跡等。【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朗讀全詩,感受詩歌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朦朧的意境。難點:揣摩詩句的含義,通過想象,嘗試進入作者在詩歌中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神奇的世界。【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樹和天空》第二課時三、文本研讀(一)分析意象,理解內容意象派代表人物龐德通過翻譯中國古詩,發(fā)現(xiàn)用并置、疊加、復合的方法安排意象會 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表達效果。龐德的發(fā)現(xiàn)觸發(fā)了英美詩人學習和借鑒中國古詩的熱潮。 英美意象派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滋養(yǎng)下, 開創(chuàng)了英美現(xiàn)代詩歌的先河。《樹和天空》一詩中,所選取的意象“樹 ”“雪花 ”“天空 ”“我們 ”,有怎樣的象征 義 1、樹①詩人選擇“樹 ”作為觀照對象,更多的還在于樹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樹豐富的生態(tài) 和文化蘊含。作為生物,樹是立足于大地同時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對生 命應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無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為堅實而高貴的展覽和詮釋。 于是,樹連接了大地與天空,此岸與彼岸,現(xiàn)世與終極——是樹,讓我們看清了自身的位 置和應有的走向。②“樹 ”是生命的主體,是積極向上、蓬勃生長的生命的代表。2、雪花“雪花 ”在這里有著豐富的蘊涵。①作為冬天的象征,它預示著寒冷,然而它又恰恰突顯生命的強大意志。②另外,“雪花 ”也象征著一個潔白澄凈的純美境界,一種超越了世俗功利、擺脫了欲望 和俗物的牽絆、萬物融和無間、和諧共存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與物、人與人、物與 物,一切存在之間的距離都將泯滅而消失殆盡,只剩下輕輕飄來的一陣宇宙間的清麗氣 息。3、天空①“天空 ”是“樹 ” (自然生物)和“我們 ” (人類)存在共同的家,代表著自然界。②所有生物既在“天空 ”下積極地承受它的所有賜予和挑戰(zhàn),同時又對天空懷抱著最虔誠 的愛、敬畏以及等待。4、我們①“我們 ”在這里代表人類與自然等存在。②“我們 ”既是自然的旁觀者和見證者,也是自然的參與者和存在者,“我們 ”相互關愛與 扶持著。(二)合作探究(視角、主旨)1、特朗斯特羅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他以凝練、簡潔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 觸現(xiàn)實 ”。根據(jù)你的理解和想象,《樹和天空》這首詩的“全新視角 ”,是詩人賦予樹以 人的思想意識而采用了樹的視角,還是詩人展開了新奇的想象但仍然采用了自己的視角?①觀點一:樹的視角。想象詩人在雨中匆匆走過,看到一棵樹,這棵樹激發(fā)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與樹角色互換,把樹想象成一個具有思想意識的人,詩人自己則成了一棵在雨中“走動 ”“匆匆走過 ”“有急事 ”的樹。樹想到果園里有自己的同類,黑鸝經常在自己身邊歌 唱或棲息。在樹看來, 白天在雨中“匆匆走過 ”的那棵“樹 ”,在雨停后的晴朗夜晚,也 一定會像自己一樣“挺拔地靜閃 ”,會和自己一樣在經歷了春、夏、秋三季的成長和成熟 之后等待雪花在空中綻開。這樣以樹的視角寫更能激發(fā)人們思考人類與自然、 自然萬物與 宇宙空間、時光的流逝與空間的永恒等之間的關系。②觀點二:詩人的視角。詩人在雨中匆匆走過,樹成為他腦海中的意象。詩人認為人類可以“走動 ”“匆匆走過 ”“有急事 ”“等待 ”,那么樹也會有跟人一樣的行為和思想。在詩人自 己的視角下,樹扎根大地,指向天空,拓展了空間意境;樹經歷春、夏、秋三季,等待“雪花在空中綻開 ”的冬天,就有了時間意境,從而揭示了自然規(guī)律的永恒。樹“汲取雨 中的生命 ”,在晴朗的夜空“等待 ”,這就有了生命成長的意蘊。所以,采用詩人自己的 視角,樹和天空就將時間、空間、生命、成長、 自然規(guī)律、宇宙的永恒存在等諸多因素容 納進去,給人以靈動新奇的感受,拓展了詩歌的內涵,增強了詩歌的審美張力,更有利于 表達人類的思考。2、這首詩歌想想奇特,意境朦朧,人們對其主旨歷來有多重解讀。你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 什么?觀點一:這首詩歌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大自然和人一樣,也有情感,也有生命,也會 等待美好的未來,人們應該敬畏自然,合乎自然,和大自然和諧相處。觀點二:這首詩歌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很多人忙忙碌碌,急于低頭趕路,卻忽視抬 頭看天空。其實,人們在匆忙趕路的同時,也應該偶爾停下來,欣賞身邊的美景,靜待雪 花綻放。觀點三:這首詩歌體現(xiàn)了宇宙間事物的和諧共處。宇宙間的所有事物都是能和諧共處的。 樹在灰色的雨中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鸝在果園里歡快的生活。雨天與晴天,春夏與秋 冬,各種事物和諧相處,也都在靜待美好的瞬間。四、技巧點撥1.以簡單的意象構建微妙的意境。構建起或動態(tài)十足或寧靜神秘的意境。 2.以獨特的視角展示深刻的思索。這首詩的視角,雖從“樹 ”落腳,卻又能反諸人類自身,體現(xiàn)著人類更深刻的關懷意識。 3.以凝練的語言呈現(xiàn)廣闊的世界。詩歌雖然短,卻有著廣闊的容量,植物的魔幻力,靈魂的豐富性,以及音樂的魅力,使讀 者在灰色的秋雨中領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樹和天空(一)-教案.docx 樹和天空(二)-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