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自己之歌》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了解惠特曼的創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了解詩歌創作的歷史、時代背景。2 、正確判定、勾畫詩中的情語、景語,解讀每一節詩歌中的意象所指,分析詩文的內涵。3 、細品詩文,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詩中凸顯出的宏大的自我。二、教學過程:1 、走近作者(1)簡介:惠特曼(1819—1892),美國著名詩人、人文主義者。1819 年 5 月 31 日出生 于長島。父親務農,因家貧遷居布魯克林,以木工為業,承建房屋;他對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家和民主思想家潘恩的作品很感興趣,這使惠特曼也深受影響。惠特曼曾在公立學校求學, 任過鄉村教師;童年時還當過信差,學過排字。后來在報館工作,又成為編輯。南北戰爭期間,惠特曼作為一個堅定的民主戰士,顯示了他的深刻的人道主義本色。戰 爭激烈進行時,他主動到華盛頓去充當護士,終日盡心護理傷病的兵士,以致嚴重損害了健 康。他的生活十分艱苦,借抄寫度日,把節省下的錢用在傷病員身上。他充當護士將近兩年 的時間中,大約接觸了 10 萬名士兵,有許多后來還一直和他保持聯系。戰后惠特曼在內政部的印第安事務局任小職員,不久部長發現他是《草葉集》的作者, 把他解職;后來他在司法部長辦公室供職,工作 8 年。由于在內戰中受到了鍛煉,增加了閱 歷,政治思想認識也得到了提高,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代表作簡介:1855 年《草葉集》 的第 1 版問世,共收詩 12 首,最后出第 9 版時 共收詩 383 首。其中最長的一首,即后來被稱為《自己之歌》的那首詩。共 1336 行。這首 詩的內容幾乎包括了作者畢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詩歌之一。這薄薄一冊劃時代的詩集受到了普遍的冷遇,只有愛默生給詩人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 惠特曼從這封信中得到巨大的鼓舞。《草葉集》是惠特曼詩集最重要的著作,得名于集中這樣的一句詩:“哪里有土,哪里 有水,哪里就長著草。”詩集中的詩歌便像是長滿美國大地的芳草,生氣蓬勃并散發著誘人 的芳香。它們是世界聞名的佳作,開創了美國民族詩歌的新時代。《草葉集》 以“草葉 ”命名,體現了詩人的民主思想。惠特曼著有:《給一個遇到挫敗的歐洲革命者》《我聽見美國在歌唱》等。 代表詩篇:《歐洲》《法蘭西》《近代的歲月》(謳歌歐洲革命的詩篇)詩篇:《桴鼓集》 (反映內戰的詩篇)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開放的時候》《哦,船長!我的船長》(悼念林肯的名篇)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名篇:《民主遠景》創作特色:浪漫主義創作的內容、主旨:謳歌民主、 自由、平等(3)名言積累:人生,始終充滿戰斗激情。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如果確有神圣的東西存在,那就是人的軀體。 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念。1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 當失敗不可避免時,失敗也是偉大的。(4)詩歌特點及詩人地位:惠特曼使用樸實粗獷的語言,創造出獨具一格的自由體詩歌, 節奏鮮明,汪洋恣肆。《草葉集》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國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的詩 集。它開創了一代詩風,對美國詩壇產生過很大的影響。2 、詩歌寫作背景(1) 國家狀況:19 世紀上半葉,美國在經濟上雖然發展很快,但仍基本處于歐洲殖民地的地 位。(2)文學方面:主要從屬于英國,還沒有建立起本民族的與合眾國相適應的民主主義文學。(3)社會風氣: 以愛默生(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為首的美國超經驗主義者提倡個 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學和外國教條主義的束縛,在美國來一次文藝復興,解放個性,就是要 發現自己,確立本民族自己的獨立人格。在這樣的歷史要求下,惠特曼通過他自己來表現他的“特殊時代、環境和美國 ”。3 、詩文初讀(1)導入:《草葉集》初版的開卷之作。此詩揭示了“草葉 ”的意義: 自然界最平凡、最普 通的草,有廣大的生活天地和強勁的生命力量,它“在寬廣的地方和狹窄的地方都一樣發芽, 在黑人和白人中都一樣地生長 ”。惠特曼認為草是他的形象,他的“意向的旗幟, 由代表希 望的碧綠物質所織成 ”,他要用“如同草一樣樸實 ”的語言謳歌祖國和人民。在詩人心目中, 不朽的草象征不朽的人民,正在發展中的美國、 自由和民主的理想。“自己之歌 ”即寫給自 己的歌,題目簡明扼要,點明主旨:頌揚自我意識的覺醒,重視個體的價值。《自己之歌》 共 52 節,這里選的是第 31 節。(2)讀詩文,讀準字音,把握朗讀節奏、情感。標注出情語和景語。(3) 口頭回顧、復習詩歌情語、景語(意象)的定義4 、再讀詩文,分析寫作手法,通過意象,品析內容和情感。(1)思考:在詩歌第一節中,詩人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點?詩人組合意 象時,巧妙地使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詩人使用哪些語句表達自己的態度與立場?抒發了怎樣 的思想感情?明確:意象:草葉與星星、螞蟻、沙、鷦鷯的卵、雨蛙、藤蔓四延的黑莓、關節與機器、母牛與石 像、小鼠等共同點:平凡微小,但都是造物者精心打造、完美、精工、神奇的杰作。 藝術手法:對比情語:不會少于;同樣地完美;精工的制作;顯得渺小可憐;超越了等情感:詩人對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 分子,無論巨大和纖小,都是來之不易、不容忽視的,都有其價值,都值得尊重和贊美。結合詩題,“我”的內涵與特質: 自然打造,神奇完美(2)思考:詩歌第二節列舉了哪些意象?詩人把“我”和這些意象并提有何意義? 明確:意象:片麻石、煤、蘚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飛鳥和走獸等2意義:表述了 19 世紀自然科學最重要的發現——進化論;“我”作為一個人,與世間各種生 命形態有著親緣關系。我來自于自然,與自然界密不可分;抒發了對世間千姿百態生命的尊 重,謳歌生命之美。結合詩題,“我”的內涵與特質:出身平凡,能量巨大(3)思考:第三節列舉了哪些意象?誰在逃跑在畏怯?它們在躲避或者畏怯什么?為什么 是“徒然的”?這一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意象:火成巖、爬蟲、海洋、怪物、鷹雕、蝮蛇、麋鹿、海燕等意象分類:火成巖、海洋、大的怪物屬于可能破壞生命的巨大自然力——它們可能對“我” 產生威脅爬蟲、鷹雕等意象屬于與“我”類型相異的生命存在“徒然的”原因:因為生命不停向前,“我”與世界本質同一。因此這些事物損害不了“我”的存 在,即便它們在躲避我的接近,而強大的無所不能的我使他們無處可逃。思想感情:詩文從側面表達了我的強大,以及自己和自然的不可分割。可以飛越大地,任意 東西,不受時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為一體,表現出一種“惠特曼式”的樂觀精神。九個“徒 然的”一氣呵成,情感熾熱,氣勢恢宏。表達出對自我的肯定和對未來的憧憬。結合標題,“我 ”是:無拘無束,無所不能的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