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知識要點梳理第五課 黃河頌預 習 一、作者介紹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張光年,詩人、文學評論家。1935年為抗戰歌曲《五月的鮮花》填詞,以深懷憂患與悲憤的文字以及濃郁深沉的抒情氣息而廣為傳唱;1939年到延安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這部音樂作品響徹中華大地。 二、字音詞義/讀讀寫寫巔diān:山頂。劈pī:用刀斧等砍或由縱面破開 。氣魄pò:魄力;氣勢。狂瀾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動蕩不定的局勢或猛烈的潮流。濁zhuó流:渾濁的水流。宛轉wǎn zhuǎn:文中是“輾轉”的意思,指經過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轉”。屏障 píng zhàng:像屏風那樣遮擋著的東西(多指山嶺、島嶼等)。哺bǔ育:喂養,培養。榜bǎng樣:作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浩浩蕩蕩:原形容水勢廣大的樣子。后形容事物的廣闊壯大,或前進的人流聲勢浩大。三、主題概述 本文通過贊美源遠流長、胸襟博大、氣勢宏偉的黃河,歌頌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英勇不屈、偉大而又堅強的民族精神,表達了中華兒女團結抗戰的堅定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四、文章結構第一部分(第1節):朗誦詞部分,是序曲。歌頌黃河的“偉大而又堅強”。第二部分(第2節):歌詞部分,全詩的主體。描寫黃河的豪邁氣勢,歌頌黃河的英雄氣概。五、課文品析1.序曲部分的黃河表現出中華民族什么樣的精神?作用是什么? 偉大而堅強;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頌歌。2.歌詞部分在“頌黃河”之前,對黃河進行了怎樣的描寫,哪一個詞總領,表現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對黃河進行了遠鏡頭全景概寫、近鏡頭特寫、俯瞰全景式總寫、縱向描寫、橫向展開,由“望”字總領,表現了黃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特點。3.歌頌黃河的部分可分為幾個層次?分層標志性句子是哪句話?分別是從哪些方面進行歌頌的? 分為三層;分層標志性的句子是:“啊!黃河!” ①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了黃河的歷史貢獻。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生、發展、壯大,黃河哺育了世代炎黃子孫。 ②歌頌黃河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地理特征)。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以作為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更足以成為民族精神的城防。 ③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指出黃河的自然特點。黃河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勵著中華民族。4.“頌黃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個尾聲,想想看,這一尾聲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黃河,保衛中國。全詩首尾呼應,渾然一體。5.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 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生、發展、壯大,黃河哺育滋養了世代炎黃子孫。 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屏障”,側重黃河對中華民族的保衛作用。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作為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更足以成為民族精神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制勝法寶。課 后 習 題 解 答 一、詩人從哪些方面贊美了黃河的英雄氣魄?靜下心來想一想,體會中國人民在抗戰時期迸發出來的磅礴的愛國激情。詩人從三個方面贊美了黃河的英雄氣魄:①黃河的自然特點——氣勢磅礴,驚濤澎湃,萬丈狂瀾;②黃河的地理特征——九曲連環,綿延萬里;③黃河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文化搖籃,英雄輩出,民族屏障。二、詩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間接抒情。你認為這首詩主要采取的是哪種抒情方式?你還能從自己讀過的詩歌中再舉出一兩例嗎? 本詩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抒情。詩歌以明朗的語言塑造了黃河奔騰不息、氣勢宏偉的形象,并且多處以“啊!黃河!……”這樣的句式直接抒發了熱愛黃河的感情,充滿雄渾豪邁之美。 聞一多的《太陽吟》屬于直接抒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則屬于間接抒情。三、舉辦詩歌朗誦比賽。可采用合唱式朗誦的形式,設計好領誦、男女生分聲部朗誦、合誦等,以小組為單位認真練習,在班里展示。略。四、課外閱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天上來 黃河!我們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這里,我們要在你的面前,獻一首長詩,哭訴我們民族的災難。 黃河之水天上來,排山倒海,洶涌澎湃,奔騰叫嘯,使人肝膽破裂! 它是中國的大動脈,在它的周身,奔流著民族的熱血。 紅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東山,河面銀光似雪。 它震動著,跳躍著,像一條飛龍,日行千里,注入浩浩的東海。 虎口龍門,擺成天上的奇陣;人,不敢在它的身邊挨近,就是毒龍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在十里路外,仰望著它的濃煙上升,像燒著漫天大火,使你感到熱血沸騰;其時涼氣逼來,你會周身感到寒冷。 它呻吟著,震蕩著,發出十萬萬匹馬力,搖動了地殼,沖散了天上的烏云。 啊,黃河!河中之王!它是一匹瘋狂的猛獸,發起怒來,賽過千萬條毒蟒,它要作浪興波,沖破人間的堤防;于是黃河兩岸,遭到可怕的災殃:它吞食了兩岸的人民,削平了數百里外的村莊,使千百萬同胞扶老攜幼,流亡他鄉,掙扎在饑餓線上,死亡線上!如今兩岸的人民,又受到了空前的災難:東方的海盜,在亞洲的原野伸張著殺人的毒焰;于是饑餓和死亡,像黑熱病一樣,在黃河的兩岸傳染! 啊,黃河!你撫育著我們民族的成長:你親眼看見,這五千年來的古國遭受過多少災難!自古以來,在黃河邊上展開了無數血戰,讓壘壘白骨堆滿你的河身,殷殷鮮血染紅你的河面!但你從沒有看見敵人的殘暴如同今天這般;也從來沒有看見黃帝的子孫像今天這樣開始了全國動員。在黃河兩岸,游擊兵團,野戰兵團,星羅棋布,散布在敵人后面;在萬山叢中,在青紗帳里,展開了英勇血戰! 啊,黃河!你記載著我們民族的年代,古往今來,在你的身邊興起了多少英雄豪杰!但是,你從不曾看見四萬萬同胞像今天這樣團結得如鋼似鐵;千百萬民族英雄,為了保衛祖國灑盡他們的熱血;英雄的故事,像黃河怒濤,山岳般地壯烈! 啊,黃河!你可曾聽見在你的身旁響徹了勝利的凱歌?你可曾看見祖國的鐵軍在敵人后方布成了地網天羅?他們把守著黃河兩岸,不讓敵人渡過!他們要把瘋狂的敵人埋葬在滾滾的黃河! 啊,黃河!你奔流著,怒吼著,替法西斯的惡魔唱著滅亡的葬歌!你怒吼著,叫嘯著,向著祖國的原野,響應我們偉大民族的勝利的凱歌!向著祖國的原野,響應我們偉大民族的勝利的凱歌第六課 老山界預 習 一、作者簡介 陸定一(1906—1996),江蘇無錫人,無產階級革命家。長征時,他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宣傳部工作,后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建國后,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書記處書記、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他長期負責黨的宣傳和文教工作,為黨的宣傳、文化、教育事業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作品有《金色的魚鉤》《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等。補充資料: 老山界為五嶺之越城嶺山脈的中段分支,在廣西北部,南北坡長21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山地面積達126平方公里,其主峰是貓兒山,海拔2141米,是五嶺第一高峰。這里山勢連綿,峰巒重疊,懸崖峭壁高聳入云,觸目驚心。遍山林深葉茂,河谷幽深,人跡罕至。只有懸崖絕壁間的羊腸小徑可走。小徑如同一條細長的帶子,忽而伸向山頂,忽而墜入峽谷。“瞬間有四季,幾步不同天”,是人們對老山界的形象描述。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主力八萬六千多人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于12月間越過廣西東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尋常的勇毅,突破烏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險,爬雪山,過草地,先后擊潰敵軍多個團和無數地主武裝的圍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跟陜北紅軍會師,行程達二萬五千里。老山界,是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二、字音詞義攀pān談:閑談。峭壁qiào bì:又陡又峭的山崖,比較險峻。骨碌gū lu:滾動;滾轉的樣子。咀嚼jǔ jué:1.用牙齒磨碎食物。2.比喻對事物反復體會。嗚咽wū yè:指傷心哽泣的聲音。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聲。督dū促:監督催促。灌guàn輸:1.把流水引導到需要水的地方。2.輸送(思想、知識等)。苛捐雜稅kē juān zá shuì:指反動統治下苛刻繁重的捐稅。苛:苛刻、繁重;雜:繁雜。酣然入夢hān rán rù mèng:暢快地入睡。酣然指盡意、暢快的樣子。不可捉摸bù kě zhuō mō:指對事物無法猜測、估量,或無法知道對方的用意。三、主題概述 課文真實、生動地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熱情歌頌了紅軍戰士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四、文章結構第一部分(1):點題,概括介紹老山界,點明山路遠,表現出爬山的困難。第二部分(2~32):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長征途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五、課文品析1.文章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展開敘述。試以此為線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前一天的下午動身,沿著山溝向上走;天黑到達山腳;第二天半夜一點多,到達山腰;黎明時,從山腰出發,經過雷公巖;下午兩點多鐘,到達山頂;到達山頂后,一氣兒跑到宿營地。2.文中對于火把的描寫,傳達給了讀者怎樣的信息,表現了紅軍怎樣的精神? 表現山的陡峭、險峻,突出紅軍登山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3.半夜露宿的情景寫得非常生動感人,作者是怎樣寫夜景和感受的? 運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以由遠及近的順序寫景,先寫星星,次寫山峰,再寫四周的山;反復地運用比喻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現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4.紅軍翻越老山界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是如何克服的?這體現了紅軍什么樣的精神?結合具體內容,做簡要分析。 紅軍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四個方面的困難:①行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②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③吃飯難——糧食短缺,肚子很餓;④處境難——槍聲密集,敵人追擊。 面對這些困難,紅軍打趣逗笑、奮勇登山;酣然入夢、觀賞夜景;鼓著勇氣、繼續前進;毫不畏懼、嘲笑敵機。這些都體現了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課 后 習 題 解 答一、文章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展開敘述。試以此為線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一天,下午動身,沿著山溝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戶瑤民家攀談;天黑了,到山腳,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來,之后又睡著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搶著吃了早飯;走了沒多久,到了雷公巖;翻過雷公巖,繼續爬山,“快要到山頂”時,“落得很遠了”;下午兩點多鐘,到了山頂;之后,一口氣兒跑下山去。二、紅軍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難?這體現了紅軍什么樣的精神?結合具體內容,做簡要分析。 紅軍克服的困難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險,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別是雷公巖,幾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寬;二是紅軍部隊不是輕裝行軍,有傷員、病員以及馬匹等隨行,同時補給比較困難,戰士們吃不飽飯,休息條件也很惡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三是后有追兵,需要一邊阻擊敵人,一邊急行軍。 紅軍戰勝這些困難,體現了堅強的意志、英勇的精神、樂觀的態度等。三、揣摩下列語句,討論括號里的問題。1. 這是一家瑤民,住著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從“照著習慣”和 “躲”,你讀出了什么?)2.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觀”奇在哪里?“奇觀”一詞蘊含著怎樣的情感?)3.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這句話有什么含義?)4.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答案:1.從“照著習慣”和“躲”可以看出軍閥對老百姓的欺壓。瑤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經過的隊伍是紅軍,以為是以前那樣的部隊,所以躲起來。2.①“奇觀”首先“奇”在火光與星光相接,以許多“之”字形從山腳一直連到天上,景象壯觀、浪漫;其次,“奇觀”準確而又形象地寫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紅軍絲毫沒有被這樣的艱險嚇倒。②“奇觀”不僅指眼前之景,更指向長征這一偉大業績,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紅軍隊伍。③“奇觀”蘊含著作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對紅軍的贊嘆之情。3.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嘲諷國民黨反動派在民族危亡的關頭,不去抗日,卻專門對付紅軍,這種反動行徑違背了廣大人民的意愿。4.“笨重”一詞,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紅軍部隊不是輕裝行軍,隊伍里有傷員、病員以及馬匹、裝備等,由此更突出了紅軍的堅強意志和英勇精神。四、課外閱讀反映紅軍長征的文章,如楊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楊成武《越過夾金山,意外會親人》等,進一步加深對這段偉大歷史的認識。 提示:加深對長征的認識時,注意結合長征的起因、長征的歷史價值、紅軍戰士的革命精神等來理解。第七課 誰是最可愛的人預 習 一、作者簡介 魏巍(1920—2008),河南鄭州人,詩人、作家。他的作品都及時反映現實生活,洋溢著飽滿的熱情。他憑借長篇小說《東方》,在1982年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代表作《東方》《地球的紅飄帶》《火鳳凰》,被稱為“中國革命戰爭三部曲”。補充資料: 新聞通訊是記敘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臺、通訊社常用的文體。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描寫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包括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兩類,它和消息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內容比消息更具體、更系統。創作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由于領土爭端,爆發了朝鮮戰爭。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10月25日揭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序幕。作者魏巍在前沿陣地上采訪了3個月。在前線這3個月,他終生難忘。從朝鮮回來后,前方將士那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強烈地震撼著他,他急切地想讓祖國人民了解自己的兒女是多么英勇、多么頑強,于是他根據采訪內容,整理寫作了這篇通訊。本文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二、字音詞義/讀讀寫寫摁 èn:(用手)按。掰 bāi:用手把東西分開或折斷。堅韌 jiān rèn:堅固而又有韌性。淳樸 chún pǔ:誠實樸素,也作純樸。謙遜 qiān xùn:謙虛;恭讓。覆滅 fù miè:全部被消滅。過癮 guò yǐn:滿足特別深的癖好。豁亮 huò liàng:①寬敞明亮。②(思想、心胸等)開朗;亮堂。③(嗓音)響亮。犁耙lí bà:指兩種農業用具,是犁與耙的合稱。三、主題概括 本文真實生動地報道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跡,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強烈的國際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熱情歌頌了志愿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并號召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熱愛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四、文章結構第一部分(1~3):指出志愿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歌頌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抒發對志愿軍戰士無比的熱愛和崇敬。第二部分(4~14):以三個典型事例表現志愿軍戰士崇高的思想品質,具體說明他們是我們最可愛的人。第三部分(15):號召人們熱愛志愿軍戰士,再次強調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五、課文品析1.第2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明確提出“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呼應文章題目,引起讀者注意。2.最可愛的人需要具備哪些特點? 純潔高尚的品質,堅韌剛強的意志,淳樸謙遜的氣質,美麗寬廣的胸懷。3.第3段介紹“我們的戰士”時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運用排比,從品質、意志、氣質、胸懷四個方面,贊揚志愿軍戰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四個“那樣”飽含贊頌的激情,語氣整齊,情感強烈。4.課文選取了哪三個典型事例?各表現志愿軍什么精神? ①松骨峰戰斗——革命英雄主義; ②馬玉祥火中救小孩——國際主義; ③防空洞中的談話——愛國主義。5.課文結尾兩段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起什么作用? 議論和抒情。總結三個事例,贊揚戰士可愛,引起讀者共鳴。呼應開頭,使文章渾然一體。課 后 習 題 解 答一、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經過浴血奮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閱讀課文,看看文中敘述了志愿軍戰士哪些英雄事跡,分別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精神品質。 本文主要寫了三個事例:第一個事例是松骨峰戰斗,該事例表現了志愿軍戰士對敵人的無比仇恨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體現戰士意志的堅韌剛強。第二個事例是戰士馬玉祥火海中救出朝鮮小孩,該事例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熱愛朝鮮人民的國際主義精神,體現戰士品質的純潔高尚。第三個事例是作者和一位戰士的談話,該事例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戰士氣質的純樸謙遜,胸懷的美麗寬廣。二、作者在敘述事件時,既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敘述,又不時引用受訪者的話。結合文中相關例子,說說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 第一則材料,松骨峰戰斗的事例:第5段和第6段中采用的是綜合敘述的方式,第7段則是采用了直接記述的方式。 第二則材料,戰士馬玉祥從火海中救出朝鮮小孩的事例:第11段前半部分是綜合敘述,從“當他敘述到這里的時候,他說”開始,轉入直接記述。 第三則材料,戰士一席話的事例:第13段都是采用了直接記述的方式。 綜合敘述便于作者充分展開記敘描寫,某些描寫性的語句如果從人物嘴里說出來,可能會很不真切。直接記述比用第三人稱顯得真實自如,能夠把人物的感情表現得十分真切感人。兼用綜合敘述和直接記述,使行文富于變化。三、本文具有強烈的抒彩,不僅在事實的記敘中飽含感情,有些段落更集中運用了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使人讀后引發強烈的共鳴。試著找出這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并從人稱、句式和修辭手法的運用等方面體會其抒情效果。 人稱方面——比如第15段:用“親愛的朋友們”“你”稱呼讀者,與讀者交流感情與認識,語氣誠懇親切,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句式方面——比如第3段:“他們的品質是那樣地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地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地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地美麗和寬廣”運用排比,句式整齊,縱情傾訴了對志愿軍戰士的贊美之情,感情濃烈。 修辭方面——比如第8段:“朋友,當你聽到這段英雄事跡的時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運用設問和反問的修辭手法,以兩個反問句回答第一個設問句,用一種不容置疑的語氣抒發強烈感受,喚起讀者對志愿軍戰士的熱愛。四、文中第5段關于松骨峰戰斗的描寫生動細膩,具有很強的畫面感。閱讀這段文字,結合具體語句進行賞析。 示例:“烈士們的遺體,保留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的脖子把敵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敵人倒在一起,燒在一起。在掩埋烈士遺體的時候,由于他們兩手扣著,把敵人抱得那樣緊,分都分不開,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斷了。”此處有關戰后陣地上烈士遺體的場面描寫,有著強烈的畫面感。遺體的姿勢就是烈士們與敵人浴血搏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戰斗姿勢,詳寫遺體姿勢,使讀者聯想到英雄們與敵人搏斗的壯烈情景,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第八課 土地的誓言預 習 一、作者簡介端木蕻(hóng)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遼寧昌圖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說《科爾沁旗草原》等。二、字音詞義碾 niǎn:把東西軋碎。誓言 shì yán:宣誓時所說的話。胸膛 xiōng táng:泛指胸部、胸腔,軀干的一部分,在頸和腹之間。嗥鳴 hāo míng:(野獸)大聲嚎叫。山澗 shān jiàn:山間的水溝。高粱 gāo liáng:一種糧食作物,莖細,含干髓,圓錐花序直立、散開,種子小、白色或棕色。主要栽培于中國(尤其在東北),谷粒用作糧食,莖稈作飼料、燃料之用。斑斕 bān lán:燦爛多彩。纏繞 chán rào:糾纏;攪擾。亙古 gèn gǔ:整個古代;終古。默契 mò qì: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田壟 tián lǒng:分開田畝的土埂或田間種植作物的壟。埋葬 mán zàng :掩埋尸體。鎬頭 gǎo tou :刨土的工具。土壤 tǔ rǎng :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禾稻 hé dào :稻谷。豐饒 fēng ráo :豐裕富饒。污穢 wū huì :不干凈的物體。恥辱 chǐ rǔ :羞辱;侮辱。三、主題概述 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淪陷的故鄉昔日的美麗、豐饒以及自己在故鄉的成長足跡,抒發了作者對淪亡故鄉強烈的思念之情,并發出了為解放故鄉而戰斗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誓言。四、文章結構第一部分(1):“我”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故鄉而熱血沸騰。第二部分(2):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繞,“我”發誓要為解放故鄉而戰斗,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五、課文品析1.“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摯痛的熱愛。”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這一句在結構上總領第一段,在內容上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摯痛的熱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2.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物產?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那么多嗎,刪去一半如何? 第一段中列舉了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群、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煤塊、赤色的足金、幽遠的車鈴等等;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為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著關東大地的特征,它們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3.“不得不回去”“應該回去”“必須回去”三個短語的順序能否顛倒? 不能調換,“不得不回去”帶有強迫的意味,“應該回去”表示理所當然,“必須回去”則帶有命令的口氣。這三個短語語氣逐漸加強,態度愈加堅決,情感表露也愈加濃烈。4.品析“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運用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思念,以及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5.品析“這時我起來,找尋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鄉”。 描寫家鄉的美好天空,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6.“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如何理解這兩句話? 這是作者對土地發出的誓言:“我”愿意為了故鄉付出一切,甚至生命。表達了作者堅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難屈服的壯志。“我的墳前”表明作者愿為了故鄉,死而后已的壯志。7.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繪。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第一段選取東北的景物、物產,并采用景物、物產的疊加,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運用排比,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第二段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也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強烈地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8.本文在藝術上體現了端木蕻良濃郁的抒情風格與獨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請你聯系文章具體談一談。 其一,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戀,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其二,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其三,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第九課 木蘭詩預 習 一、相關資料(一)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作者不詳。《樂府詩集》是我國現存的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詩集,共100卷,12類,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樂府詩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比較深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在中國文學史上它與南朝的《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和地理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于北魏。當時,北魏與柔然(中國古代北方民族,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游牧于蒙古高原,經常騷擾北魏)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一般認為,這首詩是北魏與柔然戰爭中民間創作的作品,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的特色。(三)文體知識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音樂機構,其職責有訓練樂工,制定樂譜,采集歌詞等。魏晉南北朝時將樂府收集編錄的詩稱為“樂府詩”,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二、原文與譯文(一)原文木蘭詩 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xūn)/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qiáng)。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zhuāng);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云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譯文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對著門在織布。(織布機停下來,)聽不到織布機發出的聲音,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么,問姑娘在惦記什么。(木蘭回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昨夜(我)看見征兵的文書,(知道)可汗在大規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我)愿意為(此)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長的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出發,晚上到達黑山頭(燕山),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些犧牲了,有的多年后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朝廷為木蘭記了很大的功勛,賞賜了許多財物。可汗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她回歸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小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的女裝。對著窗子梳理像云一樣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子。 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別);(但當)雄雌兩只兔子一起并排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三)字詞注解 唧唧:嘆息聲。當戶織:對著門織布。機杼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杼,織布的梭子。唯:只。何所思:想的是什么。憶:思念。軍帖:軍中的文告。可汗大點兵:可汗大規模地征兵。可汗,我國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有很多卷。軍書,軍中的文書,這里指征兵的名冊。十二,表示多數,不是確指。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愿為市鞍馬:愿意為(此)去買鞍馬。為,介詞,為了,其后賓語省略。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韉:馬鞍下的墊子。轡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旦:早晨。濺濺:水流聲。黑山:和下文的“燕山”,都是當時北方的山名。胡騎: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西北部民族的稱呼。啾啾:馬叫的聲音。萬里赴戎機:遠行萬里,投身戰事。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越過一道道關塞山嶺。度,越過。朔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古時軍中白天用來燒飯、夜里用來打更的器具。鐵衣:鎧甲,古代軍人穿的護身服裝。天子:指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舉行大典的朝堂。策勛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位每升一級叫一轉。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的財物。強,有余。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馳,趕馬快跑。郭:外城。扶將:扶持。紅妝:指女子的艷麗裝束。霍霍:磨刀的聲音。著:穿。云鬢:像云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火伴:軍中的同伴。當時規定若干士兵同一個灶吃飯,所以稱“火伴”。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長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瞇著眼。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兩兔貼近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臨近。走,跑。三、主題概述(一)中心思想 這首詩通過敘述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圖名利的高貴品質,以及她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二)文章概述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四、課文結構第一部分(①-③):寫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并做好準備,踏上征途。第二部分(④):概括寫木蘭多年艱苦的征戰生活。第三部分(⑤、⑥):敘述木蘭還朝辭官,回鄉與親人團聚。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橫生的比喻,對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謹慎、機敏做了謳歌和贊美。五、文言知識積累(一)通假字對鏡帖花黃(帖:同“貼”,粘貼)(二)古今異義1.軍書十二卷 古義:表示多數,不是確指;今義:數詞,十二。2.從此替爺征 古義:父親;今義:爺爺。3.出郭相扶將 古義:外城;今義:姓氏。4.雙兔傍地走 古義:跑;今義: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5.賞賜百千強 古義:有余;今義:力量大。(三)一詞多義1.貼昨夜見軍帖(文告)對鏡帖花黃(動詞,同“貼”,粘貼)2.市愿為市鞍馬(買)東市買駿馬(集市)3.愿愿為市鞍馬(愿意)愿馳千里足(希望)4.機不聞機杼聲(織布機)萬里赴戎機(事務)5.將將軍百戰死(將領)出郭相扶將(與“扶”同義,扶持)(四)詞類活用1.策勛十二轉(名詞用作動詞,記錄)2.愿為市鞍馬(名詞用作動詞,買)(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愿為市鞍馬。(省略主語“木蘭”;“為”后省略賓語“之”,指代父從軍這件事。完整句子為:“木蘭愿為之市鞍馬。”)2.倒裝句問女何所思。(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問女所思何。”)(六)成語積累1.磨刀霍霍:本義形容磨刀聲響亮。現常用來形容準備動手殺人或發動戰爭。 2.撲朔迷離:形容事物錯綜復雜,難于辨別。六、課文品析1.詩歌開頭有什么作用? 詩歌開頭以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特寫鏡頭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引出下文的問答。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 這四句運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辭手法,將木蘭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等的情景具體生動地描繪了出來。不但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時的緊張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戰事的緊急。3.分析“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兩句話的表達效果。 這兩組句子表現出木蘭行軍的神速,軍情的緊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緊張的戰爭氛圍。以兩個“不聞”間隔反復,互相呼應,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不聞”和“但聞”形成對比,將征程之緊和思鄉之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4.寫木蘭思鄉,對其英雄形象有沒有影響,為什么? 沒有影響。從軍之急和思鄉之深看似矛盾,實際上這樣的描述使得木蘭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現木蘭舍家衛國的高尚品格。5.“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句話運用了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這兩句自然環境描寫,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描繪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生活,烘托出木蘭的勇敢堅強。6.“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表達效果? 這句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概括了戰爭的頻繁持久和戰斗的激烈殘酷。7.“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句話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 側面描寫。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從側面寫出了木蘭英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8.“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這幾句詩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齡、身份特征的舉止,長幼有序,描寫了家人迎接木蘭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烘托出一片喜慶氣氛。9.木蘭歸家后的一系列動作描寫有什么作用? 一連串的動詞表現了木蘭回家后舒暢的心情,同時寫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對女兒妝的喜愛,對美的追求。10.《木蘭詩》是一首敘事詩,敘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梳理課文的故事情節,看哪些地方敘述得詳細,哪些地方簡略。這樣處理的好處在哪里? 詳寫從軍緣由、出征想家、辭官還鄉、會見親人等;略寫征戰生活。這樣處理使結構疏密有序,更好地突出了木蘭深明大義、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七、常考詩句:(一)默寫詩句:1.《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出征前緊張繁忙、周密有序的預備情形的幾句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 成語“撲朔迷離”出自《木蘭詩》中的: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3. 《木蘭詩》中體現木蘭戰功卓著的是: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4. 《木蘭詩》中運用對偶寫邊塞夜景和軍營寒苦: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5. 《木蘭詩》中簡寫木蘭奔赴戰場的矯健雄姿兩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6. 《木蘭詩》中說明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且概括了木蘭多年征戰經歷的名句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二)揣摩詩句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四句排比,寫出戰事緊急,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2.“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里夸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概括上文的內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4.“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5.“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多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課 后 習 題 解 答一、《木蘭詩》是一首敘事詩,敘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梳理課文的故事情節,看哪些地方敘述得詳細,哪些地方簡略。這樣處理好在哪里? ①詳寫:“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準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后家人的歡樂,木蘭穿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 ②略寫:戰斗過程,十余年征戰生活。 這樣處理是為了塑造人物和突出主題。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是對木蘭孝敬父母、深明大義、不慕名利、勇于擔當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木蘭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詳略處理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對戰爭的厭惡和遠離。在結構上,則使文章富有變化,避免平鋪直敘。二、《木蘭詩》富有民歌特色。如詩中多以口語化的問答刻畫人物心理,以鋪陳排比描述行為情態,最后以風趣的比喻收束全詩。從課文中找出一兩例,說說你的感受。 【示例一】“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這一句運用復沓的修辭手法,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加強節奏和提醒讀者的效果。一問一答,節奏明快,親切自然。 【示例二】“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這六句寫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裝”的情景,表現了木蘭回家后的喜悅和恢復女兒裝后的激動,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木蘭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采用鋪排的方式敘述,起著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使這首詩的人物刻畫、感情意蘊、音韻節奏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歌情味,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三、千百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讀完課文后,你認為原因是什么?木蘭的哪些品格最讓你感動? 原因在于木蘭這一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女子。她勤勞善良又勇敢剛毅,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且熱愛祖國,不慕名利又熱愛和平。這樣的一位巾幗英雄怎能不讓人喜愛? 木蘭“代父從軍”的孝順品格最讓人感動。孝順善良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傳承的美德,木蘭不畏艱險,代父從軍,她這種至孝的品格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四、理解下列詩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錯、補充的。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4.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答案:1.到東邊集市去買駿馬,到西邊集市去買馬鞍和坐墊,到南邊集市去買馬嚼子和韁繩,到北邊集市去買馬鞭。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2.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不幸戰死了,有的轉戰數載(勝利)歸來。這兩句的意思是將士們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幸存者勝利歸來。3.打開我東屋的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屋的門而不進去,然后轉到西屋的床上去坐著。4.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頭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這兩句的意思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云鬢,后貼花黃。五、略真題選摘一、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列小題。(甲)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節選自《木蘭詩》)(乙)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選自《木蘭從軍》)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子坐明堂 明堂:明亮的廳堂B.愿馳千里足 馳:趕馬快跑C.當戶理紅妝 理:梳理、整理D.雄兔腳撲朔 撲朔;動彈2.翻譯下面的句子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裝。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語段(甲)第二段的內容。4.語段(甲)和語段(乙)都描寫了木蘭代父從軍這件事,有什么異同點?5.分析“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A2.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每張床上都坐一坐。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時的衣裳。3.親人迎接木蘭,木蘭回家滿心歡喜,換回女兒裝束,火伴大為驚訝。4.同:都完整地寫了木蘭從軍的過程,表達了對木蘭、對女子的贊嘆之情。異:【甲】文用詩歌形式,以描寫為主,突出了木蘭“女英雄”形象,輔以抒情。【乙】文以簡潔的敘述為主,目的是引出議論: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5.①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巧妙解答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總結了全文。②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表現出木蘭開朗風趣的性格特點和自豪的神情。③篇末點題,贊美了木蘭的謹慎、機敏,表達了對木蘭、對女子的贊美之情。【解析】1.考查詞語理解。A解釋不正確。“明堂”指殿堂,帝王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故選A。2.考查古詩文句子翻譯。作答此題,要遵循“字字有落實,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注意特殊句式及詞類活用。“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為互文手法,即“開我東西閣門,坐我東西閣床”;東西閣門,每個房間的門;東西閣床,每個房間的床;脫,脫去;著,穿上。3.考查內容概括。前六句寫“爺娘”“阿姊”“小弟”歡天喜地迎接木蘭回家, 次六句寫木蘭回家的欣喜:把家里看個夠,回復女兒裝。最后四句寫火伴們發現木蘭是女郎的真相,大為驚訝。4.考查同題材詩文對比閱讀。要注意其共同點,分析因詩文的不同而產生的區別。同:兩者是同題材作品,【甲】【乙】都是對木蘭代父從軍這一材料進行處理,并且只用這一個材料,情節一致,在主要內容上是相同的。由“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及“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可知兩文都贊賞了木蘭,從而贊美了女子的機敏勇敢,在情感態度與主題上是相同的。異:表達側重點不同,【甲】詩以描寫、抒情為主,對木蘭從軍作了詩意的展開,詳寫了木蘭上戰場前的準備,離戰場后的榮耀,略寫戰場的景象,豐富了木蘭的形象,突出了木蘭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斗的精神,表現的是“女英雄”的形象。【乙】文以敘述為主,描寫極簡潔,表現的是木蘭的“英雄”形象。目的是引出議論: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敘述木蘭從軍是為了議論服務。5.考查具體段落的作用。《木蘭詩》是敘事詩,敘述性作品結尾段通常起總結全文,呼應前文或題目,抒發感情,點明主題,深化主旨的作用。本句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概括了木蘭多年征戰生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總結了前文,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謹慎、機敏進行由衷的贊美;這句話以木蘭的反問語氣來寫,有親切生動的感覺,又能表現出木蘭開朗風趣的性格特點和自豪的神情。【譯文】【乙】木蘭是古時候的一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不斷精深,正碰到可汗招兵,她的父親的名字也在名冊上,和同村的許多年輕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買了駿馬和馬鞍,替父親出征。逆黃河而上,翻越黑山,騎馬轉戰共十二年,屢建奇功。哈!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蘭從軍的事情后就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二、閱讀文段,回答問題。【甲】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選自《木蘭詩》)【乙】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撫使②馬千乘。萬歷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從征播州③,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明年正月二日,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七寨。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為部民所訟,瘐死④云陽獄,良玉代領其職。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選自《明史·秦良玉傳》)【注】 ①石砫:現石柱,土家族自治縣。②宣撫使:當地土司。③播州:與下文的酉陽、云陽,皆地名。④瘐死:古代指囚犯在獄中,因饑寒而死,后來也泛指在獄中病死。1.解釋加點的詞。(1)朔氣傳金柝( ) (2)賞賜百千強( ) (3)從征播州( ) (4)戎伍肅然(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2)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3.木蘭和秦良玉都是古代的巾幗英雄,請結合文本說說她們有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質。【答案】1.(1) 北方 (2)有余 (3) 跟隨 (4)軍隊2.(1) 將軍和士兵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多年之后勝利而歸。(2)她所率領的軍隊號稱“白桿兵”,令遠近的敵軍都十分忌憚。3.堅毅勇敢、驍勇善戰、不慕名利等。【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1)句意為: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朔,北方。(2)句意為: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強,有余。(3)句意為:跟隨明朝官軍征伐播州。從,跟隨。(4)句意為:全軍肅靜嚴整。戎,軍隊。2.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1)百戰,言戰事之多。十年,言時間之長。注意互文的修辭。(2)號,號稱。為,被。憚,忌憚。3.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應結合文中的事件來分析。甲文,通過對戰爭的描寫以及歸來后木蘭對皇帝獎賞的處理,可以看出她是一個英勇善戰,且不貪榮華富貴的女子;乙文,秦良玉夫婦打敗賊軍的偷襲,并且追擊到賊軍老巢,連續攻破七座寨子,但卻沒有邀功請賞,她所率領的軍隊號稱“白桿兵”,令遠近的敵軍都十分忌憚,這些也表現了她的勇猛善戰與漠視名利的高貴品質。【譯文】乙:秦良玉,四川忠州人,嫁給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明萬歷二十七年,馬千乘帶領三千人馬跟隨明朝官軍征伐播州,秦良玉另外帶領五百精兵攜帶軍糧跟隨出征。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賊軍乘明朝官軍舉行宴會時,夜襲明軍。秦良玉夫婦首先打敗賊軍的偷襲,并且追擊到賊軍老巢,連續攻破七座寨子,和酉陽諸軍一起直取桑木關,將賊軍打得大敗。他們的戰功位居南川路首位。平息賊亂后,秦良玉沒有向朝廷請功。后來,馬千乘被轄區內的民眾誣告,病死在云陽監獄中,秦良玉繼任了丈夫的職務。秦良玉為人富有膽略和智謀,擅長騎馬射箭,并且通曉詩文,風度沉靜文雅。但是她管制部下卻十分嚴格,每當行軍發令,全軍肅靜嚴整。她所率領的軍隊號稱“白桿兵”,令遠近的敵軍都十分忌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