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品求學之難,學成才之道——《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緊扣“有”“無”,體會宋濂勤學、頑強及殷殷期望。2.在對“有”“無”的探究中體悟本文鮮明的對比手法。3.品讀材料,體會主觀努力對于成才的關鍵作用。教學重點:緊扣“有”“無”,體會宋濂勤學、頑強及殷殷期望。教學難點:在對“有”“無”的探究中體悟本文鮮明的對比手法。課時安排:兩課時課前預習:任務一:自讀課文,合作學習,解決重點字詞句的拼音和詞義,疏通文意。任務二:獨立完成部分特殊語言現象的梳理。任務三: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序”、宋濂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教學過程:導入:現代版宋濂——中科院黃國平博士的博士論文致謝初讀少年宋濂求學之難1.少年宋濂讀書遭遇到了哪些困難,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無”2.找到這些“無”,有感情的朗讀,讀出回憶里的辛酸,邊讀邊探討“無”的背后所指。無從致書以觀——無書(知識匱乏)無碩師名人與游——無師(師資短缺)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無溫和態度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無交通工具路途艱難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無衣食之享生活艱苦“比”讀同舍生、太學生之幸福1.宋濂當年的同學和如今的太學生呢,找一個字概括——有2.找到這些“有”,有感情的朗讀,讀出作者的羨慕和惋惜,邊讀邊探討“有”的背后所指。縣官日有廩稍之供——供給充足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物質無愁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環境優越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專職老師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藏書豐富(三)品讀少年宋濂之“有”1.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找到克服艱難的句子,理解背后的有的頑強和毅力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有毅力無碩師名人與游——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有決心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有禮儀 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有忍耐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有定力2.學習的持久力能這么強大,最關鍵的可能是“有”什么,找出關鍵句來讀。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讀書為樂,樂以忘憂明確:精神上的富足和快樂,讓他忘記了物質上的貧乏和艱苦(四)深入課文,感受一句話里藏著不同的“有”與“無”1.前后對照,比讀當年的太學生之有無(感慨與欣慰)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2.總結人生,說說如今宋濂之“有”,他人之“無”,(尤其關注反問句)回首總結人生,宋濂說到了今天擁有的成就——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他有沒有在文中暗示其他人的“無”——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德成業精,乃是因為有專心,反之則無專心(五)思辨探討——逆境出人才還是順境出人才?一個人最艱難的抉擇中,操縱著他的往往是隱秘的內在信念和力量。經過了突如其來的很多事情,經過了與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處,我已經感覺自己是長在敦煌這棵大樹上枝條。離開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連根砍斷,就好像要和大地分離。我離不開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終我還是選擇留在敦煌,順從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內心的意愿。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有人問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覺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個人找到了自己活著的理由,有意義地活著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愛好行為來源的那個根本性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可以讓他面對所有困難,讓他最終可以坦然地面對時間,面對生活,面對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離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靈的召喚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那個自我。——節選自考古學家、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六)課堂小結蘇軾:“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每個人的天資都不一樣,艱難困苦的環境可能磨蝕一個人的斗志,也可能打磨一個人的意志,人生在世成功的標準不一樣,高度也不一樣,但是有一天我們應該明白,無論遭遇怎么樣的客觀環境,我們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主觀努力,無論你的借口看上去多么冠冕堂皇。(七)作業基礎性作業:教材課后習題第2題。發展性作業(二選一):隨筆(200字以上):①學習本課之后,結合你的學習經歷,寫寫你的收獲,恰當時運用對比手法。②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我們現在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表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