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短文兩篇》第二課時《不求甚解》教學設計一、教學對象九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二、學習目標1.理解作者關于讀書的觀點。2.結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識和能力,學習思辨的方法。三、教學重難點結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識和能力,學習思辨的方法。四、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探究法五、教學過程(一)導入——題目解釋“不求甚解 ”這個詞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只求知 道個大概。這個詞含有批評的意思。(二)走近作者本文的作者馬南邨,原名鄧拓。建國后歷任《人民日報》總編 輯、社長,主要著作有《中國救荒史》、《燕山夜話》、《論中國 歷史的幾個問題》等,并與吳晗、廖沫沙合寫《三家村札記》,1944年主持編輯了第一部《毛澤東選集》。通過視頻介紹,進一步了解作者。(三)背景鏈接(四)學習生字詞不求甚解:意思是說讀書只領會精神實質,不咬文嚼字?,F一 般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例句: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 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咬文嚼(jiáo)字:對語言文字可以推敲,字斟句酌。多用來 指只注意文字的表述,死摳字眼兒。也形容故意賣弄自己的學識。例句: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 前后貫通,了解大意。豁(huò) 然貫通:豁然:通達的樣子;貫通:前后貫穿通曉。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個道理。例句: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 然貫通。開卷有益:開卷:打開書本即讀書;益:好處、收獲。意為讀 書總會有收益。例句: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 開卷有益。(五)文體常識講解駁論文是議論文中的一種。議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駁 論文是指先提出對方錯誤的觀點,加以直接批駁或者間接批駁;繼 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以便駁倒對方錯誤的 論點。(六)理清文章反駁思路第1段擺出了要批駁的靶子:開門見山的提出反駁的觀點——對 于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為什么說不提倡卻又說不盲目反對呢?“不提倡 ”是因為“不求甚解 ”被后人賦予的“只想懂個大概, 不做深入了解 ”的態度畢竟在很多方面是不好的,我們在很多時候 還是要求甚解,求徹底,求深入,不能盲目行事,不能囫圇了事,這是顯而易見的。“不能盲目反對 ”,說明“不求甚解 ”從其他角度理解有它正 向的一面。不求甚解要看它的適用范圍。“雖然……但是 ”這對關聯詞提示我們,前半句是從某種意義 上對大眾觀點的認同,而后半句才是作者要強調的重點,是反向立 意。可見作者針對一般人的觀點沒有盲從,而是進行了謹慎全面地 思考,并做了周密的表達,這正是遇事思辨的第一步——慎思。第2段引出處:從“不求甚解 ”的出處《五柳先生傳》:“好讀 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入手,說明人們曲解了 “不求甚解 ”的意思。陶淵明的讀書態度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一般人對“不求甚解 ”的認識犯了什么毛???一般人是犯了“斷章取義 ”的毛病,誤解了陶淵明提出“不求 甚解 ”的讀書內涵。這是從這個成語意義的起源上來分析的,是非常好的思考問題的角度。這個詞經過長期流傳、演化,不僅缺了這個詞的原意,而且詞的感彩還帶有貶義這篇文章作者就針對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第3段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首先,要養成“好讀書 ”這 個習慣。只有“好讀書 ”,才能談到“求甚解 ”這個問題。其次,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 ”,而“會意 ”十分不易。所以陶淵明每 有“會意 ”,就十分高興。因為“會意 ”不易,所以陶淵明只好說 “不求甚解”。第4段說明因為“會意 ”不易,所以陶淵明只好說“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 ”有兩層含義,一是表示虛心,因為書不一定都能 讀懂,就承認“不求甚解”。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固執一點,而是了解大意。第5段,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 ”的讀書態度。以普列漢諾夫為 例,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 ”,實際上做了許多曲 解。今天我們讀經典著作,一定要虛心讀,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 質。第6段,介紹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 ”的態度來讀書。舉了諸葛 亮的例子。諸葛亮讀書是“觀其大略 ”,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 ” 高明,知識面更廣,了解問題更全面。作者肯定了“不求甚解 ”的方法了,為什么要反對馬馬虎虎的 態度呢?我們一起來閱讀第7段。第7段,引語錄:引用陸象山的語錄更明確地解釋“不求甚解” 的含義。全面解釋“不求甚解 ”,從反面說,“不求甚解 ”不是馬馬虎虎,很不認真。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同樣,我們第8段,緊接上一段的意思,說明陸象山語錄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與“不求甚解 ”的意思相似。那么你在讀書或學習過程中有過讀書“不求甚解 ”的體驗嗎?(分享自身讀書經驗)從第9段可以看出,最后一段——結上文:提出自己認可的讀書 方法——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因為書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讀 懂的。本文作者通過樹靶子、引出處、釋新意、援例子、引語錄和結 上文來搭建了文章的脈絡。小結這篇駁論文全面解釋了陶淵明的原話,揭示了陶淵明“不求甚 解 ”的兩層含義,并以此為根據,對否定“不求甚解 ”的觀點作了 否定。在批駁過程中闡述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 要的書要反復閱讀的正面主張,也就順理成章地立起來了。(七)探究寫法1、請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明確“不求甚解 ”是何意思?對于 “不求甚解 ”,作者持什么樣的態度?他用了什么方法論證了自己 的觀點?“不求甚解 ”多指讀書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認為 “不求甚解 ”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 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作者認為“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 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 。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證明觀點。(1)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A.舉普列漢諾夫的例子,說明他讀書不虛心,從反面論證了作 者的觀點。B.舉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 ”的例子,與徐庶等人“務于精熟” 的讀書方法進行對比,突出強調了諸葛亮這種讀書方法的成效,有力地論證了“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的 觀點。(2)道理論證在第8段引用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話,論證“不求甚解 ”的態度。 道理論證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引用名家名言,則更具有權威性, 更具說服力本文是屬于駁論點的駁論文。立論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 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 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一般來說,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指出對方論點的荒謬,二是批駁對方論據不真實,難以置 信。三是批駁對方論點與論據之間存在邏輯錯誤。2、我們這篇駁論文又是如何駁的呢?談談你的理解。駁的是論點,先全面闡述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而提倡虛心的不 求甚解的讀書態度,從而表明自己的觀點。又從會意角度列舉古人 讀書的例子,并闡明自己的正確論點。讀書在會意,不在死摳字眼, 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最后又強調“書必須反復讀 ”的主張。這 樣通過樹立自己的正確觀點,從而駁倒敵論。(八)課文總結本文給我們提出了正確的讀書方法:虛心、活讀、多讀、勤讀;介紹了名人的讀書方法:如諸葛亮不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是前 后貫通,了解大意;本文更是全面闡述了陶淵明的“不求甚解 ”的兩層含義,并以 此為根據,對否定“不求甚解 ”的觀點進行反駁,指出讀書的要訣 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這樣才能真 正領會其精神實質。(九)拓展延伸1、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喻,形象地表達了一 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 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 人在讀書中解決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 為相似。2、推薦閱讀蔡元培《我的讀書經驗》胡適《讀書的習慣重于方法》 林語堂《論讀書》顧頡剛《怎樣讀書》湯一介《讀書本該會意》 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十)課后作業請同學們用“別人都說……而我覺得……因為…… ”的句式說 一段話,學習運用駁論。可以對下列成語進行辨證分析,運用求異 思維,口述新的立意。1、風使舵新解2、班門弄斧辯解3、濫竽充數辯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