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談讀書》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閱讀課文,把握作者觀點,梳理論述思路,學習作者的說理藝術。 2.結合自己的經驗,品析并積累經典語句。3.感悟關聯名家讀書名言,積累讀書方法。【學習重、難點】結合自己的經驗,品析并積累經典語句。 【預習要求】1.反復朗讀《談讀書》,結合課文注釋,理解內容。2.完成預習提示②:閱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畫出引發你思 考的語句,以旁批的形式記下自己的感悟。【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蘇聯文學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國唐代詩人杜甫說: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到人類進步,小到個人表達,讀書都有著舉足 輕重的作用。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關于“讀書 ”這一話題的文章。二、作者簡介弗朗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國作家、哲學家、思想家、英國唯物主 義和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主要著作有《新工具》《隨筆》《論科學的價值和發 展》等。《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作品風格平易流暢,筆法靈活, 語言精辟,啟人深思。三、讀準字音,積累字詞怡情(yí qínɡ) 練達(liàn dá) 統籌(tǒnɡ chóu) 藻飾(zǎo shì)狡黠(jiǎo xiá) 詰難(jié nàn) 涉獵(shèliè) 滯礙(zhì ài)味同嚼蠟(wèi tónɡ jiáo là)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cī)四、梳理論述思路,學習說理藝術本文是一篇議論性隨筆,筆法靈活,觀點不單一。題目為“談讀書 ”,本 文圍繞“讀書 ”談了哪幾方面的問題?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態度和方法 讀書的功用老師梳理論述的思路,看作者是怎樣闡述觀點的,同學們同時檢查自己勾 畫的句子是否準確。(PPT 橫線為主要觀點,加粗為講解論述思路的關鍵詞)1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 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 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 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 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書外,全 憑觀察得之。讀書的目的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 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 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 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 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讀書的態度和方法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文者須記憶特強, 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 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 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 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 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 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 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 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讀書的功用前 6 句為第一部分,主要探討讀書的目的。1-2 句開門見山,提出讀書有三 種目的:怡情、傅彩、長才,并指出三種目的分別適應不同場合:獨處幽居之時、 高談闊論之中、處世判事之際。接下來,作者從正反兩面分別闡述讀書的價值和負面影響。讀書好學的人, 處理事務,更能做到統籌兼顧,從全局著眼,而那些閱歷豐富、通曉人情世故的 人僅能處理一些生活細節,兩相對比,前者無疑高明得多。但是,讀書也不盡然 都有好處,不善讀書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讀書耗時太多,容易怠惰;過于講究 文采藻飾,會顯得矯揉造作;全憑書本上的條文處理事情,則是書呆子。既然不能“全憑條文斷事 ”,為避免“學究故態 ”,應該怎么做呢?要訣 就是以經驗補讀書之不足。文章以比喻的方式做闡發,指出讀書可以補天性之不 足,如修剪移接自然花草,使之整齊規范;而以經驗衡量讀書所學,則會避免大 而無當,使之更切于實際應用。末兩句總結,書籍本身并不明示其用處,用書的智慧無法從書中尋找,而 要在書外,通過親身體驗觀察才能獲得。27—10 句為第二部分,主要探討讀書的態度和方法。作者認為讀書要糾正三 種不當的態度:存心詰難作者,盡信書上所言,局限于文字的推求而不推敲細思。 要根據不同的書,選取不同的閱讀策略:有的書可以簡單翻翻,讀一部分,淺嘗 輒止;有的書可以狼吞虎咽,大體瀏覽,不求甚解;少數的書則需要從頭讀至尾, 細細咀嚼,認真消化;還有些書因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甚至不需要自己讀,可 請人代讀,只瀏覽其所作筆記摘要即可。11—17 句為第三部分,主要探討讀書的價值。文章首先從總體上指出讀書 的價值在于使人擁有知識,內心充實。作者為文,興之所至,在論述其主線之外, 兼談其他,就像第 11 句,主要闡發讀書的價值,又分別論及討論、作文的價值 所在,使得文章內容豐富,行文搖曳多姿。12—17 句,則討論不同的書籍所具 有的不同價值。12 句先分后總:“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 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總而言之,“凡 有所學 ”,都能塑造人的性格。這是就積極方面而言。13—17 句,則從消極方 面談,指出人在才智上但有滯礙,都可借閱讀適當的書加以解除。這里先用類比 說理的手法,“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 ”,將其與借助相宜的運 動解除相應疾病作比,更易使人理解;又采用例證法,具體說明讀何種書可醫治 何種滯礙,又為何有此功效,顯得通俗易懂。過渡:通過梳理論述思路,我們發現作者深諳說理藝術,本文說理藝術主 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起來總結并借鑒:1.觀點明確。如談到讀書與經驗的關系問題,提出“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的觀點;談到讀書的態度問題,作者用三個“不可 ”,明 確指出讀書不可抱持三種錯誤態度,均直截了當提出觀點,支持或反對的意見都 明確提出,不遮遮掩掩。2.持論嚴謹。本文說理嚴謹,持論公允,值得學習借鑒。比如文章突出讀 書的價值和功用時,正面論述讀書的好處,但也辯證分析了不會讀書可能帶來的 弊端:“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 ” 從正反兩面申述,對事物一分為二看待,自然結論也會全面、完善。再如談及讀 書方法,提出“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 ”,但緊跟著加了限制條件—— “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 ”,論述嚴謹,避免受人指摘。3.善用多種說理方法。采用比喻、對比、舉例等說理方法,一方面化抽象 為具體,使說理通俗易懂,一方面增強文采,使語言生動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例如“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 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一句,以比喻形象闡發讀書可以補天性之不足,正如修 剪移接自然花草,使之整齊規范一樣。而剛剛提到的讀書的價值與負面影響,就3是從正反兩面進行對比論證的。再如,為了闡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 適當之書使之順暢 ”的觀點,以借助相宜的運動解除相應疾病作比,并舉生活中 的實例說明,生動有趣,更增強了議論的說服力。讀書與經驗的關系:讀書補天然之不足 ,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不可存心詰難作者(讀書態度)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不可只為尋章摘句(正面論述讀書的好處) (讀書的價值和功用) (正反對比論證) (反面分析不會讀書的弊端:惰、矯、究) (說理藝術)讀書方法:書亦可請人代讀——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觀點明確)比喻說理 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對比說理 讀書的價值與負面影響持論 舉例說理 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嚴謹小結:閱讀議論性文章,我們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觀點,其次要分析觀點和材 料的關系,還要把握作者的論述思路,這是閱讀議論性文章的一般策略。五、結合經驗品析,積累經典言論(善用多種說理方法)清晰,語言也精警,極富啟發性,值得我們細細揣摩。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作者運用排比說理,指出讀書的不同目的。怡情,即怡養性情,從書中獲得樂趣;傅彩,就是修飾言辭以裝點門面;長才指通過讀書增長才干。老師深以為然,例如:這里說讀書可給言辭增添光彩,學習了《使至塞上》 后,當我們去沙漠時,看到莽莽大漠,風卷黃沙,覺得無比壯闊,就可以信手拈 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么美的句子了。2.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 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文章以比喻的方式闡發,指出讀書可以補天性之不足,如修剪移接自然花草, 使之整齊規范;而以經驗衡量讀書所學,更切于實際運用。這里老師也是深有體會的,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去看中醫的時候,醫 生總要經過望、聞、問、切等步驟才寫藥方,不是因為他當醫學生時沒有記熟疾 病的癥狀,而是在行醫過程中發現病人的表現未必跟書上說的一模一樣,而是各4有其特殊性,不能教條主義,要理論結合實際,以實踐印證書中所學,不斷積累 經驗,使得讀書與經驗形成互補,方可穩妥。這就是作者說的“經驗又補讀書之 不足 ”、“ 以經驗范之 ”。3.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 而應推敲細思。作者用正反對比說理,對我們提出諄諄告誡,讀書時,若心懷偏見,甚至抱 敵視態度,就根本得不到書中真諦。二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任何讀物,都不可能 十全十美,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三不可只為尋章摘句,那樣閱讀,得不到書中 全貌,甚至斷章取義,貽笑大方。勉勵我們要推敲細思,才能體會讀物精義,才 能達到學以致用。老師舉一個本文的例子吧:有同學可能提出這么個疑問,培根說“人之才智 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 ”,認為他指的是讀相應的書可以通任何 才智滯礙,那就是存心詰難作者,也是只為尋章摘句的做法了,作者著重于告訴 大家讀書的功能廣泛,可以幫助我們變得通達、睿智起來,不可以盯著它的字眼 去挑刺,要學會辯證看問題,全面看問題。小結:培根的這篇《談讀書》是一篇警語式的隨筆,你們能選其中一條作為 論點,并配上一個通俗易懂的論據嗎?嘗試之后你會發現你對他的名言警句更深 刻。既然好句子滲透真知灼見,趕緊背誦吧,作者也說了,“書并不以用處告人 ”, 先積累下來,將來也會獲益匪淺。六、朗讀名言,感悟關聯對于文中哲理深邃的句子,大家有著自己的思考與見解。許多中外名家都談 過自己對讀書的感悟,同學們靜靜地聆聽,細心體會這些感悟與培根《談讀書》 的觀點異曲同工的地方。(配樂朗誦)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蘇步青說:“我養成一個習慣,研究數學疲倦了, 就拿出《唐詩選》、《陸游詩選》等翻閱誦讀一陣,頓時覺得心曠神怡,再接著 寫數學論文,思路就開闊多了,寫起來也順手。 ”蘇步青的話論證了《談讀書》一開頭就提到的“讀書足以怡情 ”一句。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說:“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為兩類,一類是精讀的, 一類是瀏覽的,因為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 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于白讀,眼不快則時間不夠用,不能搜集資料。…… 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它,讀時一字不放過……另外指出一時刻,隨意涉 覽,覺得有趣,注意細看;覺得無趣,便翻次頁。 ”梁啟超的讀書方法論證了《談讀書》中“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5則須咀嚼消化 ”的道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 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說,一味地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孟子 對于《武成》這篇文章,只不過取其中的二三個道理罷了。孟子這句話則論證了培根《談讀書》中“不可盡信書上所言 ”、有些書“只 須讀其部分者 ”的道理。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我每讀一位作者的著作時,就拿定主意, 完全接受并遵從作者本人的思想,既不摻入我自己的或他人的見解,也不和作者 爭論。我這樣想:先在我的頭腦里儲存一些思想,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只 要論點明確就行,等我的頭腦里已經裝得相當滿以后,再加以比較和選擇。 ”盧梭的話很好地論證了《談讀書》中“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 ”的道理。小結:同學們,你們可以嘗試在課后再找找,看還有沒有與本文所說道理相 似或不同角度的讀書感悟,結合自己的讀書經驗寫在積累本上。書是路標,希望 同學們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好讀書,讀好書。《談讀書》答疑:1.作者論述了讀書的重要,為什么又說“不可盡信書上所言 ”?作者論述了讀書的重要性讀書及應有的正確態度,從書中你可以聆聽到別人 的想法,可以了解到自己以外的更加寬廣的世界,但那些外界的,別人的思想不 一定全都是正確的,這種時候,你要辯證分析,如果不加篩選,全盤吸收,效果 不會好。所以說,不可盡信書上所言。2.“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 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這句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這句話運用了比喻論證。比喻論證的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深 入淺出,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容易接受。“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 同嚼蠟矣 ”形容文章讀得枯燥無味。生動形象地從反面論述了好書一定要親自閱 讀,細細揣摩、深入鉆研的道理,價值高的作品不主張請人代讀或只看摘要。3.“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一句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用自己的 話概括出這層的論點來。這句話運用比喻論證,把讀書比喻為治療精神缺陷的特效藥。意思是指精神 上有迷茫、困惑不解、方向不明等問題,都可以通過讀書找到答案,解決疑問。6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第二問是關于提煉論點的問題。論點是作者明確的判斷,是看法的完整陳述。 在形式上,它是完整的句子。找準論點的方法:一看題目,二看開頭和結尾,三 看論據。論點通常在標題和開頭,應首先考慮。有的文章論點要根據論題并結合 文章內容來概括。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 ”論 述的是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 暢,……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如此 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論述的是讀書能彌補人思維上的缺陷。所以 這一層論點可以歸納為“人在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 ”4.讀書的道理古今中外皆相通,詩人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 行。 ”本文哪句話意思與這兩句詩相近 說明了什么道理?《談讀書》中與陸游詩句意思相近的一句是: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 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它們都強調了讀書的收獲并不完全在書本 里,要發揮讀書的作用還要依靠觀察與實踐的道理。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