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3、《短詩五首》(《風雨吟》《統一》) 課時 第2課時一、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二、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教材九年級下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屬自讀課文。本課所選五首現代詩歌,語言凝練,形式精致,講究韻律和節奏,表達對理想的追求對信念的堅守,富于哲理。三、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歌,對意象、意境及其表現手法都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本課是對以往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四、教學目標1、能夠把握詩歌節奏,感受詩歌韻律美。2、結合詩歌背景,能夠理解詩歌的主旨與情感; 3、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五、教學重難點理解五首詩的內涵,體會詩歌的情思、哲理六、教學過程學習《風雨吟》 引讀入詩境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我們感受到現代詩歌清新雋永的語言,含蓄優美的意境,在本節課中我們將隨同蘆荻的詩句感受苦難中國中舵手的抗爭,我們也要在聶魯達的文字里體悟一花一葉里的哲思。 1、作者簡介 蘆荻(1912—1994),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桑野》《馳驅集》等。這首詩作于1941年12月,這正是中華民族遭受苦難最深重的時候。但在全國人民的心中,正積聚著憤怒的力量,將會有一場大風暴席卷中華大地,給中華民族帶來新生。 2、寫作背景 一場暴風雨把大地變得天昏地暗,這里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風”“雨”指當時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詩人平日熟悉的景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詩人也因此產生了年輕舵手的“憂懷”,寫下了《風雨吟》這首短詩。 二、吟讀明詩意 音頻朗讀欣賞 風雨吟 蘆荻 風/從大地/卷來, 雨/從大地/奔來。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輕的舵手的/憂懷, 在大地的海上。 賞讀感詩情 1、詩歌之中的“風”“雨”“大地”又有什么深層內涵? 明確: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也象征著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里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說,“風雨”又有了一層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2、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我”作為一個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3、賞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象征著中國局勢的動蕩不安,表現了一幅氣勢磅礴,意境雄渾的壯闊圖景。 4、小結:這首詩用翻天覆地之勢的暴風驟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與磨難以及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表現了年輕人面對現實的勇氣和責任感,對中國社會前途、民族命運的憂慮。 學習《統一》 一、引讀入詩境 1、作者簡介 聶魯達,智利著名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1951年和1957年兩次訪問中國,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寫作背景 1949年2月聶魯達離開智利,經阿根廷去蘇聯,并到巴黎參加世界和平大會。此后他到過歐、亞、美的許多國家,積極參加保衛和平運動,并繼續從事詩歌創作。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銷對他的通緝令,人民以盛大的集會和游行歡迎他的歸來。回國后過了幾年比較安定的生活,完成了很多詩篇。 二、吟讀明詩意 音頻朗讀欣賞 統一 聶魯達 所有的葉/是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這一朵 繁多/是個謊言 因為/一切果實/并無差異 所有的樹木/無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三、賞讀感詩情 1、 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 明確: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片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都是多對一的關系。“多”和“一”本是對立的關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統一的思想。 2、為什么說“繁多是個謊言”?請你結合作者的回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明確:作者認為“一切果實并無差異”,因此“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花,又寫到了葉,然而花、葉不論它們擁有怎樣的萬象姿態,它們的本質是為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為了生命的傳遞。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花、葉、果實都有著自己的本質,且就生命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本質也并無不同。因此,繁多是眾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們的本質都是同一的。 小結:這首詩歌以葉、花、果為喻,指出“繁多是個謊言”,揭示了萬物皆有共性,和諧統一的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對世界和平統一的向往和追求。 四、比讀研詩美 1、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說說新詩是否有“舊詩”的影子? 節奏韻律是詩歌重要的文體特征,新詩建行自由,押韻更加寬泛,句式自由性較強,自由浪漫,朗朗上口。 (1)《月夜》全詩每句以虛詞“著”字結尾,形成統一的結構韻律,構成反復,第三四句短長的變化,帶動詩歌的節奏,讀來錯落有致。 (2)《蕭紅墓畔口占》偶句押韻,似乎并非刻意為之,自然而至,詩中所含情感也始終處于一種平緩而輕徐的流動中,給讀者深沉而執著的影響。 (3)《斷章》似乎無韻,形式有趣,運用類似頂針的修辭,將前語句的結尾作為后一句的開頭,營造回環往復的旋律。 (4)《風語吟》押“來”“海”,每節的句式十分規整,前兩句以對句的形式出現,節奏整齊。 (5)《統一》句式統一“所有......是....... ”“所有 ...... 無非...... ”“整片...... 是 .......” 呈現整齊美。 2、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說說新詩的“新”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 (1)形式上“新”: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 (2)韻律上“新”,押韻比較松散,沒有嚴格規定,但是一般還是遵循一定的韻腳,如《風雨吟》中的“來”“海” “懷”等。 (3)語言上“新”: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并吸收國外新語法,如“霜風呼呼的吹著”“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等,語言散文化。 (4)觀念上“新”: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主體性情、情感與見解,如《月夜》《斷章》《風雨吟》等。 3、結合選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篇目意象情感語言特點《月夜》霜、風、月、樹獨立自由錯落有致《蕭紅墓畔口占》紅山茶追思緬懷舉重若輕《斷章》風景、明月、夢萬物關聯回環往復《風雨吟》風雨、大地、舵手勇氣責任節奏整齊《統一》葉、花、果實、樹和諧統一句式統一作業:1、誦讀今天學習的兩首詩歌,體會蘊含的情感。 2、體會五首新詩,“舊”中有“新”,“新”中有“舊”的特點。七、教學反思五首詩歌的比較閱讀,對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來講,難度較大。教師的引導過于粗糙,缺少梯度。課 題 《短詩五首》 (《月夜》《蕭紅墓畔口占》《斷章》) 課時 第1課時一、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二、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教材九年級下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屬自讀課文。本課所選五首現代詩歌,語言凝練,形式精致,講究韻律和節奏,表達對自由、理想的追求對信念的堅守,富于哲理。三、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歌,對意象、意境及其表現手法都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本課是對以往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四、教學目標1、能夠把握詩歌節奏,感受詩歌韻律美。2、結合詩歌背景,能夠理解詩歌的主旨與情感; 3、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五、教學重難點理解五首詩的內涵,體會詩歌的情思、哲理六、教學過程學習《月夜》 一、引讀入詩境 現代詩以清新雋永的語言,含蓄優美的意境成為人們心靈棲息的港灣,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讓我們一起徜徉在現代詩這片水草豐美的天地,分享詩人沈尹默在霜風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傾聽戴望舒在拜謁友人墓時寂寞地傾訴,感受卞之琳筆下別樣的風景。 1、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志,代表作《月夜》《落葉》《三弦》等。2、背景資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 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月夜》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志。二、吟讀明詩意 音頻朗讀欣賞 月夜 沈尹默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 賞讀品詩情 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明確: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刺骨的霜風呼呼地迎面吹來。明亮的月光灑向大地。月光下,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著,充滿了美的意蘊。 詩歌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點。 風、霜、月、樹本是古典詩歌常用意象,表示冷寂、孤獨,但用“呼呼的”“明亮的”修飾,讓人感受到一種生機,一抹亮色。詩歌運用白描手法,營造出很強的畫面感。 詩中“樹”有什么象征意義?“我”和樹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 明確:“樹”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并排立著”是思想的并立;“沒有靠著”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 4、本詩的主旨是什么? 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強大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學習《蕭紅墓畔口占》 引讀入詩境 1、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一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詩篇。 2、寫作背景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nǎi瑩,身世坎坷而創作成就很大的現代女性作家。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呼蘭區,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 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一見如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于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來后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說明這是隨口吟成。 吟讀明詩意 音頻朗讀欣賞 蕭紅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三、賞讀品詩情 1、詩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別指誰?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我”指作者,“你”指蕭紅;蕭紅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2、結合詩歌背景,你從“走了六小時寂寞的長途”中體會到了什么?明確:“六小時”強調時間之長,“長途”強調距離之遠, “寂寞” 既是詩人其時其地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作者跋山涉水憑吊蕭紅墓,可見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 3、 如何理解“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明確: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著詩人痛惜蕭紅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著,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復雜的感情。“紅山茶”寄托作者對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熱烈、紅艷的生命。 4、“我等待著,長夜漫漫”和“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如何理解句中加點的詞? 明確:“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窒息的。“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聽“海濤閑話”,海陪伴著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道盡作者的人生感悟。 5、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這首詩通過敘寫詩人拜謁女作家蕭紅墓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深沉追思和緬懷之情,也飽含著二者之間真摯深厚、純真的友情。 6、小結: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于質感,充滿暗示;情感表現沉靜、克制,而又深摯,平淡中見深厚,委婉中滲透出激情,頗有些舉重若輕的味道,是戴望舒最優秀的詩篇之一。 學習《斷章》 引讀入詩境 1、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蘇海門湯家鎮,現當代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是推動中國新詩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現代主義詩歌過渡的重要人物。 2、背景介紹 本詩選自卞之琳的《魚目集》,寫于1935年10月,是詩人的重要代表作。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本來是一首詩中的四句,因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留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 二、吟讀明詩意 音頻朗讀欣賞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賞讀感詩情 1、畫面美 (1)詩中描繪了兩個意境,它們的中心分別是什么? 第一個意境的中心是橋。 第二個意境的中心是夜。 (2)全詩四行,四個畫面,分成兩節,恰似并置在一起的兩組鏡頭。這四個畫面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 鏡頭一:“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鏡頭二:“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鏡頭三:“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鏡頭四:“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明確: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表面看來似乎互不相關,卻因為“看風景”這個動作發生了聯系。后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 2、哲理美 結合你對詩歌的理解,說說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 明確: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相互關聯、互相依存的,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有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3、技法美 此詩表現的本是抽象的觀念,但它不是直接陳述和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間接地將詩意加以表現。它運用了類似修辭上的頂針手法,將前一句的結尾作為后一句的開頭,使詩行間的邏輯關系十分明確,并把兩組意象融為一副完整和諧的畫面,使詩意深奧的并不晦澀,加之主要詞語“你看”“風景”“裝飾”的復現,更造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情調,它不使人動情,卻令人深思。 4小結:這首短短的四行小詩,所以會在讀者中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首先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的說明,而創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 作業:誦讀今天學習的三首詩歌,體會詩歌蘊含的情感。七、教學反思詩歌朗讀部分,對于朗讀方法缺少有效指導,所以在作業中進行了強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短詩五首教學教案參考第1課時.docx 3短詩五首教學教案參考第2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