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短詩五首》教學設計一、學習目標1.結合寫作背景,把握詩歌的意象,理解詩歌蘊含的情感與哲思。 2.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理解新詩的共同特點。二、教學重難點把握詩歌的意象,理解詩歌蘊含的情感與哲思。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短詩五首》前四首詩為中國新詩。最后一首為外國詩。這五首短詩語言凝練而含蓄,蘊 含著豐富的情感與哲思。在這里,我給同學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新詩。新詩,指五四運動前后產生的、有別于古典、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新詩 初創階段,主張以白話俗語入詩,廢除舊體詩形式上的束縛,以表現詩人的真情實感為主要內 容。因此,當時新詩也被稱為“ 白話詩 ”“白話韻文 ”“國語的韻文 ”。學習任務一:初讀詩歌,寫下疑惑(一)闡釋旁批第 3 課是一篇自讀課,自讀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文中有旁批。大家能夠看到五首詩中共有 四處旁批,有幫助理解內容的點撥式旁批,有引發思考的提問式旁批。如,《蕭紅墓畔口占》的旁批:是自言自語,又是寂寞地傾訴。詩句簡短卻意味深長。這是點撥式旁批。 《風雨吟》的旁批:“如何理解‘年輕舵手的心 ’? ”這是提問式旁批。(二)初讀詩歌,圈畫旁批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五首詩歌,圈畫出有疑問的地方,寫提問式旁批。(三)分享交流,提出疑問 學生疑問有:《月夜》如何理解“一株頂高的樹 ”?“霜風 ”和“月光 ”又指什么?《蕭紅墓畔口占》如何理解“一束紅山茶 ”?“長夜漫漫 ”和“海濤閑話 ”又是什么? 《斷章》作者在“看 ”與“被看 ”中表達什么主旨?《風雨吟》如何理解“年輕舵手的心 ”? 《統一》怎樣理解“繁多是個謊言 ”?學習任務二:細說意象,體會情感意象是詩歌中重要的元素,把握詩歌的意象,能有效地幫助我們理解詩歌。(一)品讀抒情詩,細說意象1. 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朗讀《月夜》這首抒情詩,圈畫出詩中的意象,完成下面表格。1《月夜》意象核心意象情感2.明確:《月夜》意象 霜 風 月 樹核心意象 一株頂高的樹情感 展現出“五四運動 ”前夕一代青年的個性覺醒, 以及追求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識寫作背景:《月夜》是中國新詩運動中一首具有重要意義的詩作。1918 年元月,新詩首次 出現。沈尹默是新詩運動的前驅者,在新詩遭受攻擊,還未被普遍承認的時代,他作為一個慣 于寫作舊體詩詞的人,毅然出來用自己的寫作實踐,倡導和支持新詩。詩歌的前兩句意象有 “霜風 ”“月光 ”。這本是古詩常見的意象,通常表示孤獨、冷清、寂寥。但在本詩中,詩人用“霜風 ”“月光 ”象征中國當時的社會現實環境。詩人用“呼呼的 ” 修飾 “霜風 ”,讓人感受到一種生機;用“ 明明的 ”修飾“月光 ”,為夜晚的環境增添了一抹 亮色。后兩句寫了本詩的核心意象:“一株頂高的樹 ” 。“我與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 靠著 ”,詩句所營造的意境并無孤獨之感,反而表達出一種自強自立的意味。用一種昂然的姿 態,展現出“五四運動 ”前夕一代青年的個性覺醒,以及追求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識。這首詩形象鮮明,有強烈的自我意識 ,用簡練的白描手法,分明地顯示了“我 ”在寒風 中卓然獨立的意象。(二) 自讀抒情詩,細說意象1. 請同學們跟錄音朗讀《蕭紅墓畔口占》《風雨吟》這兩首抒情詩,圈畫出詩中的意象,完成 下面表格。《蕭紅墓畔口占》 《風雨吟》意象核心意象情感22.明確:《蕭紅墓畔口占》意象 紅山茶 長夜核心意象 一束紅山茶情感 表達詩人對蕭紅的贊美與哀悼,也傳達了詩人 對已故者真摯的懷念《蕭紅墓畔口占》題目中的“ 口占 ”,指即興作詩詞,不打草稿,隨口吟誦出來。寫作背景:年輕女作家蕭紅于 1942 年客死香港,葬在淺水灣。詩人戴望舒,作為蕭紅的 友人,同樣四處漂泊,屢遭挫折,幾陷困境,直到近三年后的 1944 年初冬,才終于來到了蕭 紅墓畔,憑吊祭拜。詩人戴望舒看到好友陰陽相隔,低矮的墳塋,簡陋的墓碑,觸景生情,寫 下了這首詩。“一束紅山茶 ”:詩人不遠萬里行了六小時的路,就是為了到墓前送一束紅山茶。對方卻 “臥聽著海濤閑話 ”,沒有回應。詩人在寂寞地等待著,如漫漫長夜。在墓前憑吊這深沉的背 景里,“紅山茶 ”是明亮的一抹,構成了詩歌的起伏,也照應著詩人抑制狀態下真實的心境。 用“紅山茶 ”的隱喻,表達詩人對蕭紅的贊美與哀悼,也傳達了詩人對已故者真摯的懷念。《風雨吟》意象 風 雨 郊原 房舍、 年輕舵手的心核心意象 年輕舵手的心情感 “舵手 ”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導方向的領路人。 因為“年輕 ”,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表現出詩 人的迷茫和憂懼不安,又體現出經驗不足的 “我 ”力圖關懷社會命運、做出努力的思想。寫作背景:《風雨吟》寫于 1941 年 12 月。一場暴風雨強勢襲來,遭受“風 ” “雨 ”侵襲 的“大地 ”,與中國當時風雨如晦的局勢何其相似,詩人蘆狄因此產生了年輕舵手的“情懷 ”, 寫下了這首短詩。首節意象“風 ”“雨 ”表面為寫景,極言暴風驟雨的翻天覆地之勢,暗示風云變化的歷史 時期。第二節用“郊原 ” “房舍 ”繼續描繪風雨大作帶來的變化。茫茫“郊原 ”如同風浪起伏 的大海,一個個“房舍 ”就像大海上漂浮的小舟,比喻貼切。第三節寫了全詩的核心意象“年輕舵手的心 ”。“舵手 ”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導方向的領路人。 這個角色責任重大,而因為“年輕 ”,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表現出詩人的迷茫和憂懼不安, 又體現出經驗不足的“我 ”力圖關懷社會命運、做出努力的思想。(三) 自讀哲理詩,細說意象1.請同學們跟錄音朗讀《斷章》《統一》這兩首哲理詩,圈畫出詩中的意象,完成下面表格。3《斷章》 《統一》意象意象背后 的關聯哲思2.明確:《斷章》意象 橋上的你 看風景的人 樓 明月 窗子 夢意象背后 的關聯 “看 ”和“裝飾 ”兩個動詞讓毫不 相干的意象連在一起哲思 表明宇宙間的事物存在著普遍聯 系,互相依存《斷章》里的意象有橋上的你、看風景的人、樓、明月、窗子、夢。詩人用“看 ”和“裝飾 ”兩個動詞讓毫不相干的意象連在一起,表明宇宙間的事物存在著 普遍聯系,互相依存。“看 ”與“被看 ”如此平常的現象,卻容納了如此豐富的內容,詩人發現了其中辯證的色 彩,巧妙地做到了詩情與哲理的高度契合。《統一》意象 葉 花 果實 樹木意象背后 的關聯 連用多個表示“所有……是…… ”的句式, 將所寫意象統一起來,究其本質,都是同一 事物哲思 表明萬物相對對立而又絕對統一的道理《統一》里的意象有“葉 ”“花 ”“果實 ”“樹 ”。這首詩中連用多個“所有……是…… ”的句式,將所寫意象統一起來,究其本質,都是同 一事物。表明萬物相對對立而又統一的道理。學習任務三:比讀詩歌,尋找共性。對比閱讀課文這五首短詩,說說新詩的“新 ”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確:1.形式新:與舊體詩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自由, 但是一般還是遵循一定的韻律。2.語言新: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并 吸收國外新語法。3.觀念新: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主體情感與見解。4課堂總結這五首短詩,雖詩行短少,但語言凝練、意蘊豐富,帶給我們審美的愉悅和多樣的思考。 閱讀詩歌時,我們要注意把握意象,追溯詩人的生平與詩歌的寫作背景,從而更好的理解詩歌, 把握情感。課后作業1.有感情地朗讀這五首詩。2.課后閱讀徐志摩《再別康橋》、余光中《鄉愁》和舒婷《致橡樹》。課堂疑問:1.如何理解《蕭紅墓畔口占》中“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作為詩歌的開頭,詩篇緩緩而起,沒有多過的形容和修飾,淡 淡道來。“六小時 ”說明時間之長,“長途 ”說明距離之遠。“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寫了詩人不遠萬里行了六小時的路,就為了來到墓前送一束紅山 茶。對方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并無回應。詩人并沒有一絲怨言,只是深沉、寂寞著,寫出 了詩人與已故者深厚的友誼。2.從哪里能看出這個時期的新詩具有“新中有舊 ”的特點?結合《月夜》《蕭紅墓畔口占》這兩首詩簡要說明。《月夜》從題目到詩中出現的意象,如“霜 ”“風 ”“月 ”“樹 ”都是古詩中的傳統意象。 從形式上看,詩一共四行,前兩行為七字句,后兩行略有變化,但相對來說整體形式依然較為 整齊。從風格上來說,詩歌使用的是傳統詠物寄懷的手法。從這首詩能看到舊體詩的影子。《蕭紅墓畔口占》結構也較為規整,面貌與絕句相近。從內容上看,古人作絕句,很講究 第三行所起的轉折作用。元人楊載說過一番精辟的話:“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 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若宛轉變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 矣。”這首詩的第三句與“平直敘起 ”的第一、二句不同,從內容上看,和第四句合起來,具 有明顯的轉折。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