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12《臺階》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文化自信:體會“臺階”的含義,體悟父親所代表的中國農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以積極昂揚的心態對待生活。語言運用:學生自讀,并抓住細節適當做些批注。思維能力:結合小說的文體特征,從情節入手,深入細節,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走進父親的內心世界。審美創造:閱讀經典作品,感受人物精神所帶來的影響。【教學重難點】運用批注法品讀細節描寫,欣賞“父親”的形象,體會“臺階”的含義,把握小說的主題。【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臺階在古代象征著權力、地位和尊貴。 在古代社會中,臺階的數量和高度嚴格反映了社會等級和身份地位。例如,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臺階都是九階,象征著帝王的至高無上權力。此外,官員的官職大小也通過臺階的數量來體現,六品及以下官員的臺階不得超過二級,而五品官員則不得超過三級,以此類推,最高可達八級。 在民間,臺階的設計也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和期望 。例如,民間對于每一級臺階都寄予了美好的祝愿,如“一步富貴福壽長,三步房房出貴子,五步吉地報平安,七步五福自天來,九步貴顯水無疆”。這些寓意深長的說法旨在追求吉祥如意,寄托了希望家中能出仕途顯達的為官之人的深切期望。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李森祥的文章《臺階》,一起來看看這里面的臺階又寓意著什么。二、預習檢測1.作者介紹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當代作家。他是電視劇《天下糧倉》的策劃,歷史劇《臥薪嘗膽》的編劇。代表作有小說《小學老師》《抒情年代》《傳世之鼓》等。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充滿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2.寫作背景李森祥遠離故鄉、從戎軍營,時空的距離,使他對故鄉產生了一種極其親切、真實的回憶。這種回憶成為李森祥小說創作的契機與靈感。作者根據當時中國農村經濟落后、生產力水平低,許多農民以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立志改變現狀這一現實寫了這篇小說。3.文體知識①定義: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②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角度有正面和側面。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4.字詞檢測(結合課文后“讀讀寫寫”)三、明確學習目標這是一篇自讀課文,編者在課文后面給了我們“閱讀提示”,請同學們齊讀“閱讀提示”,明確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明確:①梳理情節,概括故事。②品讀細節描寫,分析“父親”的形象。③理解小說的主題。四、通讀故事,梳理情節1.請同學們通讀課文,完成以下任務:①梳理小說情節,概括故事。②思考: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明確:①第一部分(第1—9段):開端。父親總覺得自家臺階低,想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第二部分(第10—16段):發展。寫父親為造有高臺階的新屋而做的漫長準備工作。第三部分(第17—25段):高潮。寫父親建造新屋及九級臺階的過程。第四部分(第26—32段):結局。新屋造好了,父親卻老了,身體也垮了,精神支柱也沒了。小結: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口吻講述了“父親”修臺階的故事。②本文線索:臺階。2.父親為什么“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為建造有高臺階的新屋,他做了哪些準備?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明確:①原因地理原因:“家鄉地勢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進水。”社會原因:“另外還有一說,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想修有高臺階的新屋以提高自己的地位。②準備撿磚、撿瓦、撿石頭、存角票、種田、砍柴、編草鞋、踏黃泥。③代價起早貪黑,用了大半輩子來做準備,但等新屋修好了,父親也老了。五、品讀細節,分析人物1.小說中有許多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如寫父親不辭辛勞地去砍柴,“一個冬天下來,破草鞋堆得超過了臺階”;又如放鞭炮后,“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除此之外,請同學們一人再找出兩三處細節描寫,結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品味,嘗試用一兩句話點評父親的形象。示例:“父親要了個板刷在腳上沙啦沙啦地刷”動作描寫,用擬聲詞表現出父親樸實敦厚的性格特點,也表現了父親吃苦耐勞的品質。小結父親形象: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同時,他又是一個有志氣,不甘人后,非常要強的人。2.你喜歡文中的這位“父親”嗎?為什么?(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六、體會“臺階”,把握主題1.既然全文是寫“父親修臺階”的故事,那么,本文的題目能否換成“父親”?為什么?明確:不能換。①“臺階”是貫穿本文的線索。②臺階承載著父親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理想,也象征著人生的追求。③以“臺階”為題意蘊更加深遠,能引發讀者的多元思考。④“父親”是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農民形象。如果直接以“父親”為題,一是顯得太過直白,二是可能造成讀者的誤解,讀者看到這個題目可能以為作者寫的就是他自己的父親。2.“臺階”在父親的人生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明確:①父親的理想從“三級臺階”起步。②“高高的臺階”是父親吃苦耐勞的動力源泉。③“九級臺階”是父親理想的勛章,人生的巔峰。九級臺階又讓父親從幸福的云端回到凡間。3.文章結尾寫道:“好久之后,父親又像問自己又像是問我:‘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親老了。”你如何理解這一結尾?明確:這個結尾能引發讀者對小說主旨的思考:①父親的物質理想得到實現,而精神理想受挫,引發讀者對物質理想與精神追求錯位現象以及人生使命的各種思考。物質生活的改善可以帶來精神上的愉悅,然而物質生活的改善并不等同于精神生活質量的同步提升。②理解在艱苦中奮斗抗爭的中國農民,尊敬所有想通過艱苦奮斗改變命運的人們。③人應該有人生目標,并且在人生目標實現后,更要樹立新的目標,才不致讓自己感到迷茫失落。④人對地位和尊嚴的追求是無可厚非的,但不能把這種追求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面。⑤對于為實現人生目標而努力的人們,我們應該給予理解和尊重。七、課堂小結請同學們歸納自讀課文的學習方法。1.充分利用單元導語中的提示和課后“閱讀提示”確定學習目標。2.利用課文的旁批賞析課文,明確主旨。3.用批注法學習課文。八、布置作業觀察你身邊為了能生活得更好而做出努力的那些人,無論父母親人還是同學朋友,體會他們的希望和追求,寫一篇短文贊美他們。(200字左右)板書設計臺階開端:覺得自家臺階低,要造高臺階新屋發展:開始準備高潮:造起了九級臺階的新屋結局:父親老了、累垮了對農民的同情與希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