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貓》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了解第三只貓性格特點及芙蓉鳥事件2.通過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分析三只貓的不同之處及第三只貓的命運和形象。3. 通過對文章的體悟,理解消除誤會、平等相處的意義。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揣摩文中生動的描寫及對比手法的運用。(二)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第三只貓之死的悔恨與內疚,理解文章蘊含的深刻哲理。三、教學對象:七年級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精力旺盛,有一定自主學習能力。且大多對小動物很感興趣,對貓也很熟悉,課文內容也易于理解。重點在于如何由貓的命運聯系到當時社會想想和社會環境。四、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PPT)五、教學方法:朗讀法、講授法、提問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六、教學過程(一)導入(第二課時)?回顧上節課分析的三只貓性格特點、命運的異同,探尋第三只貓命運轉變的關鍵事件。(二)研讀課文,探究主旨1、化身小偵探分析“芙蓉鳥被害案”的情況?明確:(1)案發現場情況:“鳥死了一只,一條腿被咬去了,籠板上都是血?!?br/>“一只鳥是死了,羽毛松散著,好像曾與他的敵人掙扎了許久?!?br/>(2)懷疑:丑貓?!耙欢ㄊ秦?,一定是貓”不僅運用語言描寫,還進行反復了,可見我十分肯定。(3)證據:“那只花白貓對于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薄白炖锖孟襁€在吃著什么?!?br/>(4)懲罰:“一時怒氣沖天,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边@里運用了動作描寫。后面還有一句用了心理描寫“我心里還憤憤的,以為懲戒的還沒有快意?!?br/>(5)小貓反應:“很悲楚的叫了一聲咪嗚,便逃走了?!?br/>(6)真相:這是一起冤案,案件的真兇是一只黑貓2、知道真相的我,是什么心情?(結合29-34段具體分析)明確:自責、愧疚、追悔莫及。(教師引導)家人對前兩只貓非常喜歡,因為他們能帶來快樂。第三只貓不能帶來快樂,所以他在家里可有可無,對這只貓的處置我是隨意武斷的。直到發現冤枉他后,開始反思。“我能說話”,他卻不能;我是強勢,他是弱勢,我是施暴者,他是受虐者。在我看來,這對貓是不公平的。一個弱小的生命就在我的主觀臆斷、強勢話語權的圍攻下,在強勢暴力的追殺下含冤死去,他受了冤枉也無法申辯,這個過失也無法補救。因而我的良心受到譴責,追悔莫及,這也讓我發出永不養貓的感慨。3、文中對待三只貓亡失的結局,我有三種不同的表現,有什么作用?明確:第一只貓死后,“我”安慰三妹說:“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只來給你。”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br/>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教師引導)三次養貓情趣不同,失去之后心情也不同。詳略是遞增的,情緒也是遞進的。文章波瀾起伏,從天災、人禍到己過,養貓的心情不斷變化,感彩越來越濃厚。4、思考:文章僅僅是在寫貓嗎?文中有沒有和貓很類似的人?明確:張媽分析:與第三只貓有著很大的關聯。(1)這只貓是她“拾了進來,每天給它飯吃?!笨梢钥闯鰪垕寣Υ@只流浪貓,弱小的生命的愛惜、憐憫。(2)妻子買了芙蓉鳥后,也是叮囑張媽“留心貓...”張媽一直在照顧小貓;“跑著把貓捉了去。”這也能看出來以前封建家庭里,人與人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并不平等。傭人身份卑微。(3)鳥被咬死后,妻子責問張媽:“我早就叫張媽要小心了。張媽!你為什么不小心?!”張媽默默無言,不能有什么話來辯護。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新文化的影響下,表現出新思想、新觀念,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自省意識和悲天憫人的寬厚情懷。通過三只貓的故事,發出深切的悔恨,呼吁社會平等、公道,呼吁人們同情弱小,譴責霸權。(三)歸納小結人類應該善待生命,愛護弱小,不能因為個人好惡、私信偏見而無端地對待生命,同時善待生命更要予以尊重和關愛。【設計意圖】此環節聚焦第三只貓的悲劇,讓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想象貓的內心冤屈,同時結合創作背景,逐層深入地理解課文主題及作者的人文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