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鄧稼先》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鄧稼先》是楊振寧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收錄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傳記,也不同于一般寫人的記敘文,而是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50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鄧稼先。文章內涵豐富,底蘊深厚,高度贊揚了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展現了他為中華民族擺脫任人宰割危機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科學家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科學精神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從語文學習角度,本文語言平實而飽含深情,通過對比、引用等多種表現手法,生動地塑造了鄧稼先的形象,為學生學習人物描寫、語言運用以及情感表達提供了絕佳范例。二、教學目標(基于五個核心素養)1. 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理解其含義并正確運用。品味文章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學習運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概括內容、表達情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2. 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梳理文章結構,把握文章運用小標題組織材料的方法,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分析文中對比、引用等表現手法的作用,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提高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作者在樸實文字中蘊含的對鄧稼先的深情,感受文章真摯、深沉的情感美。欣賞文章布局謀篇的精巧構思以及多種表現手法營造的藝術效果,培養審美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 。4.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鄧稼先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我國核武器研制的艱辛歷程,傳承以鄧稼先為代表的科學家們的愛國精神、奉獻精神和科學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理解科學文化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5. 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激發學生對科學事業的熱愛和追求,引導學生樹立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家國情懷 。三、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梳理文章內容,把握鄧稼先的形象特征,理解他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學習文章運用對比、引用等表現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品味文章語言特色。2.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將鄧稼先個人生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寫作意圖,深入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內涵。理解科學精神與家國情懷的緊密關系,引導學生將對鄧稼先的崇敬之情轉化為自身的責任擔當 。四、教學方法1. 朗讀感悟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情感,感受語言的魅力。2. 問題引導法:設置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和人物形象。3.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4. 資料補充法:適時補充與鄧稼先及當時時代背景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和人物精神。五、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 展示一段關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視頻資料,視頻中伴隨著巨大的蘑菇云升起,現場人們歡呼雀躍,激動萬分。2. 提問:同學們,看到這樣震撼的場景,你們心中有怎樣的感受?知道這歷史性的一刻背后,凝聚著多少人的心血和努力嗎?3. 預設學生回答:感到非常震撼、自豪;知道是很多科學家努力的結果,但具體不太清楚。4. 教師引導語:在我國核武器研制的艱難歷程中,有一位關鍵人物,他隱姓埋名數十載,將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生命都奉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他就是鄧稼先。今天,讓我們跟隨楊振寧先生的筆觸,走進鄧稼先的世界,去感受他那偉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二)背景介紹1. 簡要介紹作者楊振寧:他是享譽世界的理論物理學家,與鄧稼先有著長達50年的深厚友誼。2. 詳細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20世紀中期,國際形勢嚴峻,中國面臨著西方國家的核威脅。為了打破核壟斷,增強國防實力,中國決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鄧稼先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投身于核武器研究事業。1986年,鄧稼先因長期受到核輻射傷害,身患重病不幸逝世。楊振寧聽聞噩耗,悲痛萬分,寫下了這篇飽含深情的紀念文章。通過介紹背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鄧稼先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他所做出的偉大貢獻。(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圈畫出文中的生字詞。2. 教師利用PPT展示生字詞:重點字音:鄧稼先(jià)、元勛(xūn)、選聘(pìn)、謠言(yáo)、背誦(sòng)、晝夜(zhòu)、昆侖(lún)、摯友(zhì)、可歌可泣(qì)、鮮為人知(xiǎn)、至死不懈(xiè)、鞠躬盡瘁(cuì)、當之無愧(kuì)、家喻戶曉(yù)、鋒芒畢露(lù)、婦孺皆知(rú)重點詞語釋義:可歌可泣:值得歌頌,使人感動得流淚,指悲壯的事跡使人非常感動。鮮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對某件事(信念)有著執著的追求 ;比喻對事業堅持不懈。鞠躬盡瘁: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當之無愧: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無須感到慚愧。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鋒芒畢露:銳氣和才華全都顯露出來。多指人好表現自己。婦孺皆知:婦女、小孩全都知道。指眾所周知。3. 請學生逐詞朗讀,教師糾正讀音,強調易錯字和多音字,如“鮮”“露”。4. 默讀課文,思考并回答問題:文章寫了鄧稼先哪些事跡?每個小標題下分別側重表現他的什么品質或貢獻?5.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引導總結:“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通過列舉中國自近代以來遭受列強侵略的屈辱歷史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巨大變化,引出鄧稼先對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巨大貢獻,突出他為國家擺脫任人宰割局面所做出的努力,體現了他的愛國精神。“兩彈元勛”:介紹鄧稼先在核武器研究中的關鍵地位和卓越成就,表現他的杰出才能和對國家國防事業的重大貢獻。“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通過對比鄧稼先和奧本海默的性格和為人,突出鄧稼先忠厚樸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謙虛謹慎的高尚品質 。“民族感情?友情?”:講述作者與鄧稼先交往中的一些細節,體現了兩人之間深厚的友情,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鄧稼先對祖國的深厚情感以及他為國家利益無私奉獻的精神。“我不能走”:描述鄧稼先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下,不顧個人安危,堅守崗位,身先士卒的工作態度,表現他的敬業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永恒的驕傲”:總結全文,高度贊揚鄧稼先為國家和民族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表達了作者對他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四)精讀課文,深入探究1. 研讀“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部分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對比中突出了鄧稼先的哪些特點?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參與部分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預設回答:通過對比,更鮮明地突出人物形象。奧本海默鋒芒畢露,而鄧稼先忠厚平實,從不驕人。突出了鄧稼先樸實謙遜、真誠坦率的性格特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師總結:對比手法的運用使鄧稼先的形象更加立體、鮮明,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他獨特的品質。2. 研讀“我不能走”部分展示句子:“戈壁灘上常常風沙呼嘯,氣溫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核武器試驗時大大小小突發的問題必層出不窮。稼先雖有‘福將’之稱,意外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提問:從這段描寫中,你能感受到鄧稼先怎樣的精神品質?請學生自由發言,預設回答:感受到他不怕艱苦、勇于擔當、對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為了事業不顧個人安危。教師引導:作者通過對惡劣環境的描寫和鄧稼先簡短有力的話語,生動地展現了他的精神風貌。我們在寫作中也可以運用這樣的環境描寫和語言描寫來突出人物品質。3. 研讀“永恒的驕傲”部分提問:為什么說鄧稼先是“永恒的驕傲”?這句話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預設回答:因為鄧稼先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精神和品質值得永遠敬仰。蘊含了作者對他的崇敬、贊美和懷念之情。教師總結:這句話是對鄧稼先一生的高度評價和總結,也是全文情感的升華。(五)品味語言,體會情感1. 引導學生找出文中你認為最能體現作者對鄧稼先深情的語句或段落,進行朗讀品味。2. 示例句子:“事后我追想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提問:這句話看似作者“想不清楚”,實際蘊含了怎樣復雜而深厚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預設回答:既有為中華民族擁有鄧稼先這樣杰出的科學家,成功研制核武器,擺脫任人宰割局面而產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有為自己的摯友鄧稼先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為他的奉獻精神和高尚人格而感到的驕傲之情,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難以分清。教師總結:作者用這樣看似疑惑、實則飽含深情的語言,將對民族和對摯友的情感緊密融合,表達了對鄧稼先的高度贊美。3. 再讓學生分享自己找到的語句,從用詞、句式、修辭手法等角度進行賞析,教師適時指導和補充。(六)拓展延伸1. 展示一些當代科學家如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的事跡資料,簡要介紹他們為國家和人類做出的貢獻。2. 提問:這些科學家和鄧稼先有哪些共同之處?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3. 學生自由發言,預設回答:他們都有愛國精神、奉獻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貢獻。4. 教師總結:這些科學家們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為國家繁榮、人類進步貢獻力量。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希望同學們以他們為楷模,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實現自身價值。(七)課堂小結1. 請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談談自己對鄧稼先的認識和從中學到的精神品質。2. 教師進行補充總結: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鄧稼先》,了解了鄧稼先偉大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隱姓埋名,默默奉獻,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愛國精神、奉獻精神、科學精神和高尚人格,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3. 強調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傳承和發揚鄧稼先等科學家們的精神,努力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八)布置作業1. 以“我心中的鄧稼先”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達你對鄧稼先的崇敬之情和從他身上獲得的啟示。2. 查閱資料,了解更多我國科學家的事跡,制作一份手抄報,下節課進行展示交流 。六、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大部分學生能夠把握鄧稼先的形象和精神品質,體會到作者的情感。但在小組討論環節,部分學生參與度不夠高,討論深度有待加強。在今后教學中,需優化小組分組,加強引導,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同時,在拓展延伸部分,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思考如何將科學家精神落實到日常行動中,使情感教育更具實效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