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導入新課看圖片猜節日,看看誰猜的最快。春節元宵節清明節請你談談你對這些節日的認識,在這些節日中人們都通常做些什么呢?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理念,這些思想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至今還廣泛流傳。第六課 傳承核心思想理念6.1 歷久彌新的思想理念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自豪感。道德修養: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念的魅力,體會其力量,樹立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態度。法治觀念: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對法治建設的促進作用,增強法治意識。健全人格: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責任意識: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實際行動傳承家國情懷。學習內容(P50-53)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重要性。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內涵。視頻賞析泱泱中華,文化何其悠久,思想何其博大思考:通過視頻,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產生了那些新的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這些思想通過不斷的發展,至今還散發著歷久彌新的魅力。“歷久彌新”這個成語最初來源于古代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這篇序文不僅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和感受,更展現出了王羲之卓越的書法技藝。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至今仍然保持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價值。“歷久彌新”因此,“歷久彌新”這個成語后來被用來形容那些經過長時間考驗仍然保持著新的狀態或品質的事物或人。小組討論:你知道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有哪些?和大家分享一下。名言欣賞學校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建了文化長廊,展示了以下名句。談談你對這些名句的理解。茍 日 新,日 日 新,又 日 新。——《禮記》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蘊含著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司馬遷《史記》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也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蘊含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學習知識這件事還必須親自實踐,要學會在實踐中學習。蘊含著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蘊含著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有什么作用?P50筆記區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讀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密碼。②長期以來,這些思想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至今仍然散發著歷久彌新的魅力。③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我們理解、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我們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啟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深邃博大,那這些思想理念都包含那些內容?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二十四節氣,它是古代中國人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在201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從這首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先民卓越的觀察力和創造力。探究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視頻賞析思考:結合視頻,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請你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選擇一至兩個節氣進行分享。并談談這些節氣中相關的農事活動。北方地區頂凌耙地、送糞積肥、興修水利,開始春耕準備;南方多地,人們緊抓“冷尾暖頭”及時下種北方地區開始種植春麥、春玉米、春豆等作物,南方地區則開始進行水稻的春季播種每年立秋前后,農人們忙起來“曬秋”,在院子或屋頂平臺擇一處空地,陸陸續續晾曬田間收獲的菜蔬谷物霜降時節,正是秋收冬藏的關鍵時期。北方大部分地區已在秋收打尾,“霜降到,無老少”,已經成熟的莊稼需要及時收割,以免遭受霜凍的侵害二十四節氣是農民普遍使用的“農業氣候歷”。農民根據節氣安排農事活動,涉及耕地播種、田間管理、糧食收儲等農業生產各環節,是農民應時勞作的行動指南。農民常言“種田種地,全憑節氣”、“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立夏快鋤苗,小滿望麥黃”、“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紅薯收”,這都充分詮釋了節氣對農業生產活動的時間規定性,遵節氣安排生產是千百年來不違農時的生動體現。出自先秦著名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本義是大道以自己本來的樣子為法則。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人們更多的是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意義上理解“道法自然”。“天”的含義十分豐富,當代人一般將其理解為自然、自然規律;“人”,主要指人、人類社會。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應該致力于認識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與自然融為一體,即“與天地合其德”;另一方面,人還應致力于促進萬物的發展與宇宙的和諧,即“贊天地之化育“。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華民族對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主張尊重、順應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與天地萬物和諧共生。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探究二: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袁隆平是我國最不平凡的農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個曾經歷過舊中國貧窮落后年代的人,內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變中國的種子。他留給青年人的話是:你們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我相信你們必定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并將不會辜負時代的擔當。他躬身力行,在農田里做實驗,90歲高齡的時候還在堅持做科研,實現“高產更高產”。他的行為告訴我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思考:請你談談你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理解。②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中華民族倡導做人做事要從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條件出發,既懷抱夢想,又關注現實,在實踐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正確對待和處理事情。相關鏈接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出自《漢書》,原指根據實證,求索真知。這種精神為后世所推崇,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毛澤東對“實事求是”作了全新闡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1945年,黨的七大將“實事求是”寫入黨章,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習近平指出:“我們過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實事求是。今天,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還是要靠實事求是。”湖南岳麓書院講堂檐前懸掛的“實事求是”匾額叁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探究三: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傳統西游記現代黑神話悟空傳統哪吒現代哪吒觀察以上圖片,你有什么樣的新思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革故鼎新;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但又保持了民族特色。③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中華民族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斷變化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創造與創新。相關鏈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出自《周易·系辭下》。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時則變化,變化則通達,能通達,則能恒久。此句蘊含著我國古人可貴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啟示我們事物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只有適時求變,才能長盛不衰,這是一個自然發展的規律,只有遵循這個發展規律,社會才會發展國家才會進步。此句同樣也包含實用主義的思想,即“變通”,告訴人們遇事不要鉆牛角尖,而應該懂得通融、屈伸。肆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探究四: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春秋時期,孔子到衛國去,弟子再有駕車。孔子看到衛國人丁興旺,感嘆道:“人真多呀!”冉有問:“人口增加了,接下來該怎么辦呢 ”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起來之后,又該怎么辦呢 ”孔子回答:“發展教育。”這就是孔子倡導的“庶、富、教”的治國思想。思考:談談你對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體現了孔子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即惠及人民,滿足人民實際的利益需求,讓人民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相關鏈接“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出自《淮南子 ·氾論訓》,意思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途徑是利民。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用以說明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深刻闡明了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①中華民族主張“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認為社會發展必須惠及人民,滿足人民實際的利益需求,讓人民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②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③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④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從以上理念中任選其一,說說你在生活和學習中是如何踐行的?這些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踐行核心思想,你我都是行動者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有哪些內容?P51-53筆記區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②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③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課堂小結歷久彌新的思想理念作用內涵解讀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密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有助于理解、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啟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惠民利民、安民富民1.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據研究,春節慶祝活動始于商朝時期,其起源與古代農耕文化密切相關。如今,春節慶祝活動與形式日益新穎有趣,已成為國人心中的最重磅的節日。這表明中華文化的特點是( )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②海納百川,世界最優③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④獨一無二,包羅萬象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課堂訓練】【課堂訓練】2.下列行為中,最能體現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是( )A. 小明在制定學習計劃時,不考慮自己的實際學習能力,盲目照搬學霸的學習安排,期望短時間內成績大幅提升。B. 某企業在研發新產品時,不進行市場調研,僅憑主觀想象決定產品功能和樣式,就投入大量資金生產。C.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班級學生的整體學和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調整教學方法和進度。D. 小李在找工作時,只看重高薪和大公司,對自身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置之不理,頻繁投遞不適合自己的崗位。 C 【課堂訓練】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上述名句蘊含的思想理念( )①有助于我們理解、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②可以為我們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啟迪③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物質力量④可以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豐富我們的情感體驗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1二十四節氣.mp4 6.1歷久彌新的思想理念.pptx 6.1璀璨的中華文明.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