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強調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類社會和人本身發展的道理來教育世人,達到促進社會和諧、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發展出影響深遠的中華人文精神。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第七課第二框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知道中華人文精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認同中華人文精神傳承中華人文精神,堅定文化自信。道德修養:感受中華人文精神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規范,養成積極生活態度。健全人格:我們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并弘揚人文精神,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責任意識:了解中華人文精神對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產生的深遠影響,進一 步增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重點:感受中華人文精神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規范,認同中華人文精神,傳承中華人 文 精神,堅定文化自信難點:了解中華人文精神對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產生的深遠影響自 主 學 習 認真閱讀教材P58-62,思考下列問題,并在課本上做標記,時間4分鐘。1、為什么要弘揚中華人文精神(重要性/價值)?2、中華人文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面?3、中華人文精神的豐富內涵有哪些?議學情境一:首屆“非遺版”春節2025年蛇年春節作為“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個非遺春節”,也是中國農歷60年一遇的“乙巳年”,與“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共同構成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里程碑。總臺蛇年晚會從官方吉祥物、標識設計、節目設置都透出了地地道道的中國“味兒”。1.中華人文精神的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對現實生活意義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養。P591(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成就美好人生。(58頁藍字)2歷史上的中華人文精神,滲透在詩書禮樂等精神文明的創造中,發揮了強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P623筆記梳理管鮑之交探究與分享:管仲和鮑叔牙何以能夠成為歷史上的友誼典范?他們在為人處世方面,都做到了尊重、理解他人。(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探究一:處事方法2024年6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習近平強調,70年后的今天,面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重大課題,中國又給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時代答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背后的“和而不同”文化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具有現實意義。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交通的日益便捷,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然而,由于文化、歷史、宗教等方面的差異,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和沖突。此時,如果我們能夠踐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他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尋求共同的利益和發展目標,那么這些矛盾和沖突就能夠得到有效化解,世界也將變得更加和平與繁榮。知識拓展(1)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事方法:①含義:求同存異,就是既找出共同點,找到最大公約數,又保留不同點,尊重不同意見。求同能讓人們更加親近、友善,存異則讓人們彼此尊重、包容。②要求:和而不同,就是倡導(要求)和諧相處,協調不同意見,但不盲從茍同。③作用: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有助于解決人際矛盾,為化解當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啟示。課堂筆記2.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瑪納斯》——柯爾克孜族史詩內容:描寫了英雄瑪納斯及其七代子孫率領柯爾克孜人民與外來侵略者和邪惡勢力斗爭的事跡,體現了團結反抗、爭取自由的主題。特點:最初產生于9至10世紀,經過世代歌手的打磨融入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民族特色,它展現了古代柯爾克孜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斗爭意志。史詩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我國三大少數民族著名史詩分別為——是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和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這些史詩經久流傳、生生不息,以史詩的恢宏敘事主題和崇高演述風格凝聚民心、團結人民,給予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力量。我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像《瑪納斯》這樣的文化遺產,既是少數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以文化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1)內涵各種各樣的文化表現形式都承載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2)意義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對于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戲曲詩詞書法3、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2)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①內涵:各種各樣的文化表現形式都承載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②作用: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對于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課堂筆記探究三:美學追求北京中軸線美在何處?秩序與對稱之美(建筑的高度、色彩、裝飾依軸線嚴格規劃,形成“居中而尊”的空間秩序)建筑藝術之美(木結構、斗拱、琉璃瓦,精湛的營造工藝等)歷史傳承之美(中軸線歷經元、明、清三代接力營建,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延續性)文化象征之美(中軸線是中國“以中為尊”思想的具象化表達,既是地理中心,也是文化與權力的中心。歷代帝王通過軸線彰顯“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理念)90秒領略北京中軸線之美你還知道中國人通過哪些文學藝術作品表達對“美”的追求?內涵:詩歌、舞蹈、繪畫、書法等文藝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態而且富有獨特神韻,可謂“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們追求立象盡意,主張將人的思想情感與外界景物融為一體。追求立象盡意, 主張將人的思想情感與外界景物融為一體。意義: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3)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課堂筆記3、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4)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①倡導:中華民族倡導儉樸、簡約的生活方式,強調不為物役,追求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和諧統一。②作用: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們堅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有利于真正實現人的價值。3.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求同存異,就是既找出共同點,找到最大公約數,又保留不同點,尊重不同意見。P591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各種各樣的文化表現形式都承載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P602中華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處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學追求、生活理念等諸多方面。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詩歌、舞蹈、繪畫、書法等文藝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態,而且富有獨特神韻,可謂“形具而神生”。P603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中華民族倡導儉樸、簡約的生活方式,強調不為物役,追求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和諧統一。P614價值:彰顯了中華民族對現實生活意義的探究和道德情操的涵養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內容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作用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作用: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作用:有助于解決人際矛盾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作用有助于人們堅守做人的品格對于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為化解當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啟示有利于真正實現人的價值課堂小結議學反饋1.下面圖片是為不同城市設計的“福”字。“北京福”融合了天安門、故宮和京劇等元素;“上海福”簡直就是一張外灘的藝術照;“重慶福”有重慶特色的火鍋和交通;“西安福”中兵馬俑住進了大雁塔……這些“福”字( ) ①設計隨意,是對漢字基本知識缺少了解的表現②匠心獨具,展現了美妙的形態和獨特的神韻③求同存異,是對各地文化元素進行創新的表現④形神兼備,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D議學反饋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對我們今天做人、做事仍然具有啟迪作用。下面對古文蘊含的道理解讀正確的有( )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我們要崇尚氣節,保持自尊,堅守原則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們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和諧相處,不盲從茍同③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我們要激發愛國情感,維護國家利益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們要堅定目標,培養敢于追求夢想的執著精神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A議學反饋3.《朱子家訓》是記載我國古代優良家風的代表作。其中寫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這體現了( )A.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B.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C.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D.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D議學反饋4.《說文解字》對“孝”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從字形結構看,商代金文中“孝”的字形像一個孩子攙扶老人走路。觀察“孝”字的演變過程,下列對漢字的說法你認同的有( )①已經融入全體中國人的精神血脈②有美妙的形態且富有獨特的神韻③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④將思想情感與外界景物融為一體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