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記念劉和珍君【教學目標】 1、聯(lián)系社會背景體會作者蘊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把握作者感情發(fā)展的脈絡,領會本文的寫作目的。。 3、理解文中關鍵句子的含義。【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魯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魯迅先生嫉惡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義感等精神。還要學習那個年代的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勇敢精神。可以聯(lián)系時代背景,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中國現(xiàn)代史知識,認識“三一八”慘案的背景、過程、影響等,并了解劉和珍等學生的情況,以豐富和深化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2、理解文中關鍵句子,從而把握作者貫穿全文的“悲憤”的情感。【教學難點】 領會文章的寫作主旨:哀悼死難者,控訴反動派,喚醒麻木的民眾。【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設想】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弄清楚文章回憶了劉和珍的那些事,劉和珍為什么而死,作者對待她的死情感、態(tài)度如何,抓住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揣摩體會。2、抓住關鍵詞語、句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誦讀、討論理解其中的深層含義,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今年是魯迅逝世七十七周年紀念。七十多年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記念著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們到他的《故鄉(xiāng)》尋找過他,我們《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尋找過他,我們在《社戲》的時候?qū)ふ疫^他,而先生的心里卻時時記念著別人。從孔乙己到阿Q,從閏土到祥林嫂,今天我們要認識到一位女子就是80年前魯迅深情記念過的劉和珍君,魯迅先生為什么要記念劉和珍,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魯迅先生走進這段歷史去看一看。二、背景介紹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暴行,會后高呼著“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到段祺瑞執(zhí)政府門前請愿。這時數(shù)百名荷槍實彈的士兵,突然向群眾隊伍開槍射擊。 隨后士兵們又手持馬刀、刺刀追殺群眾。造成了死47人,傷200多人的慘劇。。死難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生劉和珍、楊德群。魯迅稱這一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陰風在呼號,血衣在飄蕩,青年的血跡還沒有干透,執(zhí)政府卻發(fā)表通電說請愿學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執(zhí)政府的走狗、幫兇文人還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說這些青年學生是受人利用,白來送死的。這是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況是魯迅先生,他把這一腔悲憤之情訴諸筆端,既是對反動政府的控訴,也是對犧牲青年的紀念。三、研習文章(一)從文章第四部分切入,研習第四節(jié)。抓住關鍵句子、詞語體會作者在慘案發(fā)生后內(nèi)心的情感。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作者直接敘述這次慘案發(fā)生經(jīng)過的章節(jié)。學生回答。教師明確:第四、五部分。2、學生齊讀第四節(jié)。問:慘案發(fā)生后,魯迅先生心情如何?從哪些詞句看出來?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關鍵詞語:“居然、懷疑、不料、不信”等說明魯迅對慘案發(fā)生的驚愕。“無端”:愛國學生是舉著“打倒帝國主義”的大旗去援助外交的,但段祺瑞主持的執(zhí)政府卻命令士兵開槍射擊。這是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想不到的。但是,事實就擺在面前。作者情感:驚愕、悲憤(板書:悲憤)這種悲憤之情一直貫穿全文。(二)揭露反動政府的兇殘,流言家的下劣。1、反動政府的暴行。(抓住“虐殺”一詞,分析虐殺的整個過程)A、教師范讀第五節(jié)。B、討論分析虐殺過程。問:哪些細節(jié)描寫突出了這是虐殺?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如“從背部入”、“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一個兵……”說明這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亂槍射擊,以殺人為樂、殘無人道的屠殺。這就是他們的“偉績”、“武功” ,作者用反語辛辣地諷刺了執(zhí)政府的暴行。幻燈顯示:“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2、流言家的下劣。三個沉勇而友愛,在彈雨中互相救助的女子,卻段政府及其幫兇文人說成是“暴徒”,“受人利用”的。幻燈顯示:“流言使我耳不忍聞”,教師總結(jié):當局者的兇殘+流言家的下劣使作者悲憤到了極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只覺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七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我哪里還能有什么言語?”此時此刻魯迅先生為什么說不出話來?悲憤到了極點,有很多要說的話卻說不出來。再次強調(diào)板書:悲憤悲——哀傷憤——憎恨(三)贊頌青年1、“但是,我還有話要說。”青年們的血不能白流,魯迅先生要讓中外的殺人者看清楚,他們殺害的是一群什么樣的青年?學生先試作回答。2、在四十七個遇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是我的學生,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在文章中,作者對劉和珍奉獻了自己最大的悲哀與尊敬。從文章標題中的“君”就可以看出魯迅對她革命者深深的敬意。讓我們從劉和珍身上來看看這是一群什么樣的青年。作者記憶中的劉和珍是什么樣子的。“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一個多么善良溫和的女子,每遇到什么事都能夠一笑而過。3、問:文章中魯迅追憶了劉和珍的哪些事?個別學生找出教師歸納明確:幻燈顯示: 毅然定《莽原》——-追求進步 坦然對偏安————堅毅樂觀 黯然慮母校————憂思深遠 欣然去請愿————勇敢無畏這樣一個善良溫和的女子怎么會是“暴徒”呢?這樣一個國立女子師范大學的學生,請愿是欣然前往的,怎么會是“受人利用”呢?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年僅22歲的優(yōu)秀青年卻慘死在自己國人的屠刀之下。3、魯迅先生對革命青年的贊頌。品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幻燈出示)請一男生讀,全班齊讀。問;什么是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真正勇敢無畏的革命者。他們對黑暗的反動統(tǒng)治奮起反抗,他們能把慘淡的人生變得有意義,他們在敵人的血腥屠殺下毫不回避,毫不退縮。哀痛者——以……為哀痛幸福者——以……為幸福問:這些革命者以什么為哀痛?以什么為幸福?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哀痛國家民族的悲慘命運,為改變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他們以勇往直前、奮斗獻身為最大的幸福。總結(jié):殺死這樣優(yōu)秀的青年,就是扼殺了中國的未來。“我已經(jīng)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當局者的兇殘,讓魯迅先生憤慨!青年臨難的從容,讓魯迅先生敬佩,而我們的國民呢,他們的反應如何?(四)喚醒民眾1、請接著這一段看,魯迅先生用了一個轉(zhuǎn)折性的關聯(lián)詞。學生朗讀“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問:淡紅的血色、微漠的悲哀,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教師明確:除了象魯迅、朱自清、林語堂等少數(shù)覺醒的人起來吶喊外,廣大的民眾對革命者的犧牲是如此地冷漠,甚至過不了多久就會把他們遺忘的。魯迅深感痛心。烈士的血不能白流,為了喚醒麻木的民眾,魯迅覺得該寫點東西了。幻燈出示:“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現(xiàn)在“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2、挖掘國民麻木的根源。“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問:為什么我們的民族會默無聲息?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總結(jié):麻木的國民群體龐大,歷史悠久,他們之所以默無聲息,可以追溯到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滿清的文字獄,到今天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武力鎮(zhèn)壓、流言誹謗,這些有形、無形的刀槍已經(jīng)構(gòu)成中國專制統(tǒng)治的殘暴,野蠻而嚴厲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使我們廣大民眾感怒而不敢言了,使我們的民族正義感逐漸衰亡。魯迅對這類人是深有感受的。看看《孔乙己》中魯鎮(zhèn)酒館中拿孔乙己當笑料的酒客們,看看那些特意跑來聽祥林嫂說“我真傻”的女人們。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裂給人看。青年為革命流血了,犧牲了,其中的價值有多少人看得到。只不過給這些“無惡意的閑人”增添了“飯后的談資”罷了。魯迅痛感人民的不覺醒,所以喚醒民眾的意識一直強烈地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我們面前的路有兩條:要么就這樣一直沉默下去,最后走向滅亡;要么就讓這如洪水般的憤怒爆發(fā)出來。很顯然,我們的民族要生存,要發(fā)展我們必須爆發(fā),必須用行動來反抗敵人的暴行。所以魯迅憂國憂民發(fā)出了激烈的呼告: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五)鼓舞生者學生齊讀:“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憤然而前行。”我們要從革命者等流血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看到希望的曙光。呼喚所有的有志之士行動起來,投身到革命實踐中來,雖然革命的征程很坎坷,但希望還是有的。至少我們應該永遠銘記烈士的鮮血,循著烈士的足跡繼往開來。嗚呼,我說不出話來,僅以此文作為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四、結(jié)束語今天我們和魯迅先生一起記念劉和珍君,同時也是記念偉大的魯迅先生,讓我們把最誠摯的敬意奉獻在逝者的靈前:長歌當哭,控訴卑劣行徑;熱血為證,鼓舞奮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將更奮然前行。(出示幻燈) 【板書設計】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 悲——哀傷 喚醒 憤——憎恨 鼓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