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詩三首《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教學目標】1.閱讀一組寫景詩,領略詩人筆下描繪的不同景致,感受祖國山山水水的美好,激發學生對祖國各地風光的向往。2.誦讀詩文,嘗試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3.能夠運用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理解作者表達的意境;4.嘗試運用詩意的語言或詩句與身邊的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學重難點】能夠運用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理解作者表達的意境;【教學過程】1.遇見·李白遇見天門山(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望天門山》這首詩,請同學們注意讀準字音,最好能讀出節奏。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相機指導學生的朗讀,傾聽字音與節奏。(2)讀出景物有人說,詩人就是用詩句來畫畫的。那么讓我們快去找一找,詩人李白在這幅畫中加入了哪些景物呢?天門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太陽。如果我們把這些景物放在句子前,讓我們一邊想象著畫面,一邊讀好詩句,你能試試嗎?天門山 楚江————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青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太陽—————孤帆一片日邊來。出示資料:天門山、楚江的資料了解了這些資料以后你想怎么讀好這句話呢?你讀出了天門山的壯闊,體現了長江水的氣勢。詩句如此簡潔,氣勢卻如此浩蕩真不愧是李白的大作。我們能不能試著將詩句中的景物概括成幾個簡單的字呢?山、水、帆、日(3)讀出色彩這樣我們就獲得了一幅水墨山水畫,看上去那么雅致,那么高潔。但是李白就是不同凡響,在短短28個字的詩句中,那還給景物賦予了鮮艷的顏色,讓我們再把景色讀長,好不好?請你給景物前面加上一個表示顏色的詞可以嗎?山——青山——青山高聳入云水——碧水——碧水山間流淌帆——白帆——白帆由遠及近日——紅日——紅日偎依山水山是青色的,水是碧綠的,帆是雪白的,日是鮮紅的,眼前的景色瞬間就充滿了色彩,這幅水墨畫也變成了濃郁的中國畫!(4)讀出遠近我們讀了幾次詩句,還沒有好好關注詩題,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詩題。你想重讀哪個字?“望”,望是往遠處看還是近處看?讀遠處的句子時聲音輕還是重?請你讀出意境來。如果詩句中也讓你有遠近之感,你能用自己的朗讀展示一下嗎?聽了你的朗讀,老師也想試一試,請你聽一聽,你能聽出距離嗎?天門中斷楚江開,————遠碧水東流至此回。————近兩岸青山相對出,————近孤帆一片日邊來。————遠詩人的是視野如此跳躍,由遠及近,由近及遠,仿佛茫茫天際都蘊藏在詩人的心中。一望,望出山水。齊讀詩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再望,望出天際。齊讀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三望,望出宇宙。齊讀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李白啊!李白,在你的詩句中,我們能看到——壯麗的山水我們還能看到——茫茫的天際甚至我們還能看到——浩瀚的星河(5)題寫書簽同學們,請你拿出自己的第一個小書簽,把自己讀李白的詩的感受寫在上面。總結:雖然我們不能身臨其境,但是我們卻從李白的詩句中暢游了壯麗的天門山,欣賞了壯闊的長江,領略了壯美的廬山瀑布。再加上這枚小小的書簽,同學們和老師做了一回文人雅士。光有雅士其形還不夠,我們還要追求雅士之實。2.遇見·蘇軾遇見西湖 遇見·劉禹錫遇見洞庭湖讓我們從《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兩首詩中感受作者奇幻的想象力。(1)對比閱讀,發現比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唐李白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鉤。——《馬詩》唐李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宋秦觀同學們讀一讀上面的詩句,你有什么發現?預設1:詩句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預設2:詩句體現了作者神奇的想象力。預設3:詩句中有“如”“似”“是”等詞語,現代漢語中他們一出現往往和比喻有關。同學們都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如果說李白的《靜夜思》通過作者生動的想象,將明亮的月光比作了滿地的銀霜,為我們呈現了淡淡的憂傷,那么李賀的《馬詩》就顯得壯麗,秦觀的《浣溪沙》則顯得凄美。不同的詩人,不同的境遇,往往能創造出不一樣的美好,讓我們走進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看看他遇見美麗的西湖之后產生了怎樣的聯想。生讀詩題詩句,指導停頓。(2)玩味字詞,感受比喻你讀懂詩句的意思了嗎?說能說說詩句大概的意思?你喜歡什么時候的景色?晴天——水光瀲滟晴方好,陽光明媚的一切都那么艷麗明亮,確實很美。雨天——山色空蒙雨亦奇。也不錯,煙雨迷蒙帶給人朦朦朧朧的美感。現在你了解詩題中說的“初晴后雨”是什么意思了嗎?飲,是動詞,就是喝酒的意思。蘇軾是出了名的愛喝酒,蘇軾在一首詩中寫道:“ 使我有名全是酒,從他作病且忘憂。 ”這樣的說法雖然夸大了酒的作用,但依然能看出蘇軾對酒的喜歡,以及寄托在酒中的情懷。讓我們再來讀好詩題——《飲湖上初晴后雨》出示圖片:西湖晴天時的美景你覺得用哪句詩形容圖片上的景色比較合適?“水光瀲滟晴方好”——瀲滟:陽光下水波閃動、蕩漾的樣子。那這一組圖片體現的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細雨迷蒙的樣子。“瀲滟”和“空蒙”這兩個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它們的聲母相近或者韻母相近,不能拆開來解釋,只能連起來意會,好在它們大多讀起來特別好聽,很多詩句中都用到過這樣的詞。讀一讀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些句子都屬于這種語言現象,有意思吧?有句俗話說得好“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頭”。剛才我們讀到的西湖的美還比較直觀,或明或暗,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最令人叫絕的還得是最后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作者想要把美麗的西湖比作西子,把這擁有“瀲滟好”和“雨亦奇”的西湖比作一位美女,那這位美女長什么樣啊?首先,讓我們來讀一讀下面這段記載。西施天生麗質,婀娜迷人,浣紗時魚見其美而忘記了游水,漸沉于水底,故譽其有“沉魚”之美。她還在村里的時候,不施粉黛,也就是不化妝,也非常美麗沒有圖片——時代太久遠;沒有正面描寫——只說了魚兒都會羨慕她的美。沒有化妝竟能迷倒游魚,略施粉黛必然是傾國傾城了。那我們說了這么多,西湖和西子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引導學生名字相近西子——西施;地點相近諸暨——杭州;狀態相近淡妝濃抹——瀲滟好,雨亦奇。巧奪天工的修辭,妙然天成的比喻,渾然一體的形象,這就是詩人的想象力,這就是詩句中的修辭。(3)一詠三嘆,運用比喻接下來然我們再看看劉禹錫的《望洞庭》。前面我們學習《望天門山》的時候大體能夠感受到了“望”什么,大多是站遠了看。我們看看劉禹錫在這首詩中都介紹了什么景物?洞庭湖 秋月 山(君山)鏡 白銀盤 青螺這些景物都是作者看到的嗎?有些是作者聯想到的。你能夠試著從上面一行詞語中選擇一個,再從下面一行中選擇一個,試著說句話嗎?預設1:洞庭湖就像一個白銀盤。預設2:秋月就像一面鏡子。預設3:洞庭湖中的君山就像是一顆青色的螺。同學們,剛才大家說的幾個比喻句,生活在1200多年前劉禹錫想到了嗎?他是怎么說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師生對讀,教師讀第一句,學生接下一句。重點讓學生感受修辭的部分。資料出示:洞庭湖與君山,了解為什么洞庭湖那么大作者卻說白銀盤,君山也不小作者卻說成是青螺。青螺,青螺,老師是個北方人,對這種東西不是很了解,但是偶爾會看到這種東西(出示螺螄粉)。別人很喜歡吃,我卻總覺得它臭烘烘的,很難與這樣的良辰美景聯系到一起。這個比喻是不是有點奇怪啊?還有別的詩人用過這個比喻嗎?一查,嚇了我一跳。請看:妙高臺上望諸峰,點點青螺天際小。——明 張四維 《雙烈記·計定》曙色遠連山色起,青螺。回首微茫憶翠娥。——清 納蘭性德 《南鄉子·御溝曉發》千里的長江,映著幾點青螺……青螺中一個最大的采石山前,太白樓開了八面高窗。——郁達夫 《采石磯》這么多詩人都在用這個比喻,那是不是我的理解有點偏頗呢?于是,我又咨詢了百度。總結:古人喜歡把美景比作美女,讓我一下就聯想到了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又聯想到王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我仿佛明白了,這青螺也許就是第四個義項中說的,那是美女的一種發型啊!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你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生描述請同學們拿出另外兩個書簽,用一個字概括你讀蘇軾和劉禹錫詩句的感覺。板書: 17 古詩三首李白三望天地寬,東坡絕筆美名傳。詩豪洞庭山水翠,無盡山水無盡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