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6.1歷久彌新的思想理念第六課 傳承核心思想理念1.在剛才的視頻中,你感受到了哪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除了視頻的內容之外,你還知道我國哪些優秀傳統文化?古典建筑文化、梯田、二十四節氣、文字、詩歌等等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課P49,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重要性、內容以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做法?①“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譯文: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譯文: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也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譯文: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學習知識這件事還必須親自實踐,要學會在實踐中學習。④“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譯文: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閱讀課本P51—P52,體會這些名句蘊含著哪些思想理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哪些歷久彌新的思想理念(P51-53)思想理念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②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③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內涵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②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③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化身農業達人”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水稻的生產過程?育苗插秧成熟收割水稻種植時間和季節分別是什么時候,指導依據是什么?發育生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踐行做法:主張尊重、順應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與天地萬物和諧共生。出自先秦著名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本義是大道以自己本來的樣子為法則。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人們更多的是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意義上理解“道法自然”。“天”的含義十分豐富,當代人一般將其理解為自然、自然規律;“人”,主要指人、人類社會。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應該致力于認識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與自然融為一體,即“與天地合其德”;另一方面,人還應致力于促進萬物的發展與宇宙的和諧,即“贊天地之化育“。海綿城市美麗鄉村綠色能源【今朝之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古人之智】知識鏈接 “力耕不欺”指腳踏實地、勤勉耕耘者終將獲得生活的饋贈,強調努力與收獲的必然聯系,這一理念蘊含著傳統農耕智慧。叁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結合生活,請你為提高農業工作效率獻計獻策“化身農業達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化身農業達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③.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創造與創新。5.如何理解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P52(1)中華民族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斷變化的。知識歸納(2)“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創造與創新。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踐行做法:社會發展必須惠及人民,滿足人民實際的利益需求,讓人民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得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習近平總書記【今朝之法】內容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歷久彌新的思想理念課堂小結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作用解讀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密碼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特點深邃博大、歷久彌新1.(2025·全國課后作業)《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三季)第一集《江山就是人民》,詮釋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內涵,充分彰顯習近平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深厚情懷和使命擔當,深刻詮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這啟示我們要( )①堅持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②滿足人們的一切利益需求③讓人民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④讓社會發展惠及更多人民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B滿足人們的合理需求隨堂練習2.(24-25七年級下·全國·期末)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要求我們做到( )A.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B.在實踐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對待和處理事情C.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轉變思維方式D.以誠相待,以信為本B隨堂練習3.(24-25七年級下·全國·期末)下列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核心思想理念的是( )①講仁愛、重民本②守誠信、崇正義③輕情意、重利益④尚和合、求大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