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語文作文備考“無路、多路、迷路”系列題材解讀與例文材料一、閱讀下列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人們常說沒有路的時候會迷路;然而,路多了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這句話對你有何啟示?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命題解讀】這句話出自遲子建的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它不僅僅是對行走在自然界中的一種描述,更是對人生選擇與方向的一種隱喻。這是一道觀點型材料作文題。材料分為兩層:第一層是人們普遍的認識,“沒有路的時候會迷路”,因為缺少方向;第二層是“迷路”的另一種情況,就是“路多”了。“然而”兩字提示后一層是我們立意的重點。“路多”意味著選擇的可能性很多,“迷路”指迷失人生追求探索的方向,“路”可以是人生之路,也可以是具體的學習之路、創(chuàng)作之路、科技之路。審題時,關鍵詞應扣住“路多”與“迷路”,要思考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為什么“路多”而“迷路”;或者如何在“路多”時避免“迷路”等。“路”的內(nèi)涵也要闡釋清楚,要善于要展開聯(lián)想:由自然之路到科技之路、求學之路、治國之路、人生之路等等。寫作時既要涉及到?jīng)]有路怎么辦,更要重點談選了路怎么辦,選后既要有堅持也要有變通。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從“為什么”上做文章,“迷路”是因為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由此選好“方向”很重要性。也可以在態(tài)度上作文章,意志堅定,不怕失敗,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等。例文一、《路多亦迷,心明則達》人生恰似一場漫漫征途,腳下的道路縱橫交錯,每一條都似乎在召喚著我們前行。常言 “沒有路的時候會迷路”,這不難理解,在荒蕪之地,沒有明確路徑的指引,我們自然會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然而,“路多了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這看似矛盾的話語,實則蘊含著更為深刻的人生哲理,也給身為初三學生的我?guī)碇T多啟示。初三,是學業(yè)的關鍵轉(zhuǎn)折點,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選擇。就拿中考的志愿填報來說,普高、職高、中專等多種升學路徑擺在面前,每一種都對應著不同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普高注重理論知識學習,為高考做準備;職高側(cè)重于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能讓我們更早掌握一門手藝,進入職場;中專則有其獨特的專業(yè)領域。這眾多的選擇,猶如密密麻麻的道路,看似機會眾多,卻也容易讓人心生迷茫。有的同學盲目跟風,看別人填報普高,自己也不假思索地選擇,卻未曾考慮自身的學習狀況與興趣愛好。他們在眾多道路中徘徊,最終迷失了方向,在學習中找不到動力,成績也不盡如人意。這正是路多導致迷路的典型表現(xiàn)。從更長遠的人生角度來看,路多帶來的迷茫更為顯著。如今的社會,職業(yè)種類繁多,新興行業(yè)不斷涌現(xiàn)。當我們展望未來的職業(yè)道路時,眼前的選擇令人眼花繚亂。有人夢想成為科學家,探索未知的奧秘;有人渴望成為藝術(shù)家,用畫筆或音符描繪世界;還有人想投身商業(yè),在經(jīng)濟浪潮中搏擊。面對如此豐富多樣的職業(yè)選擇,我們常常會陷入困惑,不知道哪一條才是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在這紛繁復雜的道路網(wǎng)絡中,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確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正如魯迅先生,在那個動蕩的時代,面對眾多救國救民的道路,他沒有隨波逐流。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發(fā)現(xiàn)用筆喚醒民眾的靈魂才是最迫切的,于是毅然棄醫(yī)從文,選擇了一條以筆為武器的戰(zhàn)斗之路。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目標有著清晰的認知,才在眾多道路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正確方向。那么,在路多易迷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找到前行的方向呢?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初三的我們,經(jīng)過多年的學習與生活,對自己的優(yōu)勢、劣勢、興趣愛好都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要依據(jù)這些,去篩選適合自己的道路。比如,若我對數(shù)字敏感,邏輯思維能力強,或許理科方向的專業(yè)和職業(yè)更適合我;若我富有想象力,對文字有獨特的感知,那么文學創(chuàng)作、傳媒等領域可能是不錯的選擇。其次,我們要樹立堅定的目標。有了目標,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有了燈塔,無論周圍有多少暗流涌動,都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目標能幫助我們在眾多道路中做出果斷的選擇,不至于在猶豫不決中迷失。在這人生道路錯綜復雜的時刻,身為初三學生的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了解自己,明確目標。路多不可怕,只要心明,我們便能在這眾多道路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向著美好的未來穩(wěn)步邁進。材料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一個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種可能,一是尋找引路人,二是尋找同樣迷了路的人,三是尋找自己。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文體不限,詩歌除外;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命題解讀】本題是一則材料作文題,材料簡短,卻有豐富的意蘊。考察了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的“解決問題”“人文情懷”“理性思維”“勇于探索”等主題。材料第一句話對真實情景作出一定限制,即“一個人迷路后”,“迷路”指迷失道路,失去方向,一時不知何去何從,強調(diào)的是“彷徨”“低迷”“迷失”“困惑”,“路”在此處有象征義,指個人通往目標的方式,或當代青年實現(xiàn)夢想的途徑。后四句則給出明確的立意指向,針對迷路提出三種可能的解決策略——尋找引路人;尋找同樣迷了路的人;尋找自己。考題直面當下普遍存在的人們生活困境,體現(xiàn)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態(tài)度。值得一提的是,此題與2020年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題“齊桓公、管仲、鮑叔最欣賞誰”有異曲同工之妙。“尋找引路人”即尋找應對問題有豐富經(jīng)驗的人,通過參照引路人的成功案例,或依靠引路人指點迷津,熱心幫助,正視自身問題所在,走出困境,明確前進方向。“引”既可以是現(xiàn)實生活的諄諄教誨,又可是精神世界的滋養(yǎng)啟迪。如江夢南于無聲中突圍彰顯的樂觀向上,蘇炳添堅持每個0.01秒的自我超越,神舟十三號翱翔天宇90后“北京明白”的自信聲音響徹九州……熱點時事中的時代楷模、民族英雄、大國工匠對當代青年有積極的引領作用。“尋找同樣迷了路的人”即尋找志同道合者,互相幫助,集思廣益,汲取團隊的精神和力量,積極探索出路。憶往日,五四愛國青年救亡圖存的吶喊喚醒了沉睡的東方,促進了民族覺醒,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白色恐怖的迷霧中走出紅色長征之路,凝聚了工農(nóng)階級的強大力量,點亮中華民族的星星之火;看今朝,中國華為年輕的研發(fā)團隊不懼重壓,發(fā)展5G軟基建為中國高速發(fā)展賦能;國測一大隊互相幫扶,團結(jié)一心,問鼎珠峰,彰顯中國高度;北斗團隊與時間賽跑,群策群力,實現(xiàn)核心零件100%自主化……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優(yōu)秀團隊精神,其精神內(nèi)核都是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尋找自己”即反思自我,靜心思考,追根溯源,總結(jié)失敗經(jīng)驗,提升自我,自強不息,尋求解決方案。更多的是依賴自身的力量,自我革新,于試錯中探尋出路。南仁東翻山越嶺十二載,實地考察對比上千個洼地,為“中國天眼”定下最佳地址;顧誦芬親自登機排查險情,改裝殲擊機后機身機型,打造國之重器守護中國藍天……尋找自我是一種內(nèi)在的省察,也是一種處事的智慧。在閱卷過程中,最吸引老師的是整體綜合立意:引路人的意見、同伴的幫扶是外在尋找自我的有效手段,合理吸收為我所有,方能走出迷途,關鍵在于自我的理性判斷,不經(jīng)驗主義,也不盲目激進;既肯定引路人、同伴幫扶的作用,也指出不足,結(jié)合具體事例論證尋找自我的重要性,最終還是要落腳到當代青年在迷路時,應該怎么做上來。考生在行文中,應避免對迷路后的三種選擇做簡單的擴寫,三個都寫,泛泛而談,削弱了中心,讀來寡淡。抑或是對“迷路”的理解過于淺顯,思想不深,難以動人。切忌對材料關鍵詞誤判,只見“選擇”一“葉”,而不見迷途后的“尋找”這一“泰山”。例文二、《自助才是王道 》木心先生曾說過:“若有神助,其實是人的自助。”誠哉斯言。當我們迷失了人生道路,或盲目四顧,等待救星,或惆悵嗟嘆,怨天尤人,不如靜下心來,捫心自問:我是誰?我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我在哪里失足?迷路者需要幫助,然而真正能力幫助自己的正是你自己。誠然,迷路后可有多種選擇。尋找引路人,這是最便捷的方法。引路人是先行者、示范者,能引領迷路的人走出迷宮,能讓行者少走彎路。可問題在于周圍是否存在引路人。清末年間,千年古國大夏將傾,新中國尚在鴻蒙之中等待第一聲春雷,炎黃子孫迷失在新舊世紀之交。到哪里去尋引路人,將中國帶出黑暗,帶進光明?一批精英人物上下求索,苦苦探求,幾十年奮斗,古老中國終于獲得新生。何處才有引路人?引路人不在蘇俄,不在歐美,引路人就在中國,引路人就是自己。對于迷路者來說,尋找同樣迷路的人也是一個重要的選項。“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結(jié)伴而行總好過一個人落單獨自彷徨。與同樣迷路的人結(jié)伴,可以同病相憐,可以分擔孤獨,可以相互溫暖,找到走出迷路的精神動力。可是,在耳聞目睹了那么多團伙犯罪、集體作弊的事實后,我們不得不發(fā)出質(zhì)疑:迷路的人尋找同樣迷路的人真的有用嗎?也許只是結(jié)群作伴地繼續(xù)迷路罷了,甚至是一起墮落,就像那些傳銷組織、詐騙團伙,抱成一團,在迷途上越走越遠。自己迷路了,去尋找同樣迷路的人,是把主動權(quán)交給別人,怎比得上自助可靠?引路人不一定找到,同樣迷路的人不一定可靠,世上沒有救世主,要找到自己的路最終還要靠自己。由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黨中央及時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主動放棄根據(jù)地,率領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使中國革命擺脫了危機,走上勝利的坦途。半個世紀以后,由于決策失誤,經(jīng)濟落后,國力衰敗,中國航船再次擱淺,中國共產(chǎn)黨人及時調(diào)整戰(zhàn)略,高舉改革大旗,中國人民迅速走上了一條富民強國之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兩次迷路,兩次轉(zhuǎn)身,兩次挽救了中國的命運,其實就是兩次偉大的自救運動。人生漫漫,迷路是常有的事。迷路并不那么可怕,關鍵在于在迷路時要學會尋找自己,找回自信,找準方向,找回堅強,自己做自己的引路人,自己做自己的解救者。人是需要幫助的,但是他助不可靠,自助才是王道。材料三、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命題解讀】這是一道多則材料引發(fā)聯(lián)想思考類的作文題。兩則材料分別來自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以及波蘭諺語。但丁的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強調(diào)的是在人生道路上,要堅定自我信念,不被他人的言論所左右,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前行,凸顯個體對自我方向的堅持。而波蘭諺語 “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重點在于指出在前行過程中,要善于借助他人的經(jīng)驗和智慧,通過向他人請教、問路,從而明確自己的方向,避免陷入迷茫。審題時,需要把握兩則材料看似矛盾實則互補的關系。思考如何在堅持自我和向他人尋求幫助之間找到平衡,何時該堅定走自己的路,何時又需要積極問路。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則材料,而要將兩者有機結(jié)合,全面地分析在人生不同階段、不同情境下,這兩種理念各自的價值與運用方式。寫作時可從自身經(jīng)歷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事例闡述對這兩則材料的理解與感悟,也可從更宏觀的社會現(xiàn)象角度,探討集體、國家在發(fā)展進程中如何處理堅持自我特色與借鑒他人經(jīng)驗的關系。例文三、《尋人生之路,持自我與問路之衡》人生如漫漫征途,每個人都在尋覓前行的方向。在這過程中,但丁的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與波蘭諺語 “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如兩座燈塔,為我們指引著不同卻又相輔相成的方向。堅持自我,是對內(nèi)心信念的忠誠堅守。古往今來,眾多仁人志士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哥白尼沖破 “地心說” 的桎梏,提出 “日心說”,即便遭受教會的打壓,面臨無數(shù)質(zhì)疑,依然堅守自己的科學發(fā)現(xiàn),為人類認識宇宙開拓了新視野。梵高在藝術(shù)的道路上,不隨波逐流,以獨特的筆觸和色彩表達內(nèi)心世界,他的畫作在當時不被理解,卻在后世綻放出璀璨光芒。他們深知自己的目標,在孤獨中執(zhí)著,用堅持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然而,一味地固執(zhí)己見,拒絕問路,也可能會陷入困境。常問路,是一種謙遜的姿態(tài),是對他人經(jīng)驗智慧的尊重與汲取。初入知識殿堂的我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學問,若僅憑自己摸索,很可能會迷失在復雜的知識迷宮中。此時,向老師、前輩請教,聆聽他們的見解,我們便能少走許多彎路。就如同航海中的船只,借助導航儀和有經(jīng)驗船長的指引,才能避開暗礁,順利駛向彼岸。在我學習繪畫的過程中,對此便有深刻體會。起初,我自認為有獨特的藝術(shù)感知,不屑于參考他人的繪畫技巧,也不聽從老師的建議,結(jié)果畫作總是差強人意。后來,我開始主動向老師請教,學習同學們的長處,同時又保持自己對繪畫的獨特理解,將所學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繪畫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人生之路,既需要堅定自我,在認定的方向上勇往直前,又需要適時問路,借助他人之力修正航線。讓我們在堅持與問路之間找到平衡,如此,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既不隨波逐流,又能避免迷失,踏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精彩之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