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 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思維發展與提升 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審美鑒賞與創造 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品味文本之美。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識史書1.195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2.本文選自《左傳》,我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課文,是《曹劌論戰》。3.關于《左傳》:《左轉》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傳”意為注釋,《左傳》為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左轉》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它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4.補充:關于古代姓名。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不是。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燭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5.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③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④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6、背景資料:與課文有關的一些歷史事件。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 (2)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 (3)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4)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余波。 二、解文意1.播放錄音朗讀,注音讀準字音,了解課文主要內容。2.字音:①生 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縋(zhuì) 闕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 逢(páng)(人名逢孫)3.指名朗讀后分組合作探究翻譯。第一、二組:第一、二段。第三、四組:第三段開頭至“君亦無所害”。第五、六組:“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結尾。要求:參照注解,動口動腦,疏通文意,翻譯指定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老師;每組派三名代表展示,一人朗讀,一人指出重點字詞句,一人翻譯。4.文言知識檢測(搶答方式)重點字詞 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 敢以煩執事(表謙敬的副詞)(對對方的敬稱) 越國以鄙遠(以……為邊邑,意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方的國家) 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朝濟而夕設版焉(于此.兼詞) 既東封鄭(名作狀)(使……成為邊邑,使動用法) 夫晉,何厭之有(句首發語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闕秦以利晉(使……削減,使……得利,使動用法)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來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否定副詞)(那個人) 不知(通“智”)吾其還也(表示商量語氣、還是) 詞類活用 晉軍函陵,秦軍范南。軍:駐軍,名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害,形詞作動詞 且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數詞作動詞 既東封鄭。封:以……為邊界 夜縋而出。夜:在夜里,連夜名詞作狀語 與鄭人盟。盟:結盟,名詞作動詞 文言句式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 以其無理于晉。(介詞結構后置)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 通假字 失其所與,不知。知:智,明智 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悅,高興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供,供給、提供 無能為也已。已:矣 何厭之有。厭:饜,滿足 焉用亡鄭而陪鄰。陪:倍,增加 古今異義 行李之往來。行李:出使的人 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詞多義 若 如果,連詞。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你,代詞。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動詞。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 知道。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明智。失其所與,不知 能 才能,名詞。今老矣,無能為也。 能夠,動詞。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 說 陳說,動詞。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雜說,名詞。故為之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通“悅“。秦伯說 辭 推脫,動詞。不辭勞苦 告別,動詞。停數日,辭去推辭,動詞。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鄙 邊遠的地方,名詞。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邊境,名詞。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淺陋,鄙俗,形容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之 到,動詞。輟耕之壟上 他們,代詞。子犯請擊之 的,助詞。是寡人之過也 結構助詞,無意義。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三、析情節1.指名回答: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2.梳理情節:秦晉圍鄭臨危受命(亡鄭利晉闕秦;存鄭利秦;晉忘恩負義,不可共事)智退秦師晉師撤離3.練習:試用一副對聯概括各部分內容。大兵壓境,小國告急。鄭文公誠心悔前過,燭之武大義赴敵營。勇士闖虎穴,巧言退親師。秦穆公度勢盟鄭,晉文侯審時班師。四、賞形象 1.根據“夜縋而出”這一細節,發揮想象,將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有一位 的老者,在一個 的晚上,被放到 的城外,走進了 的秦營,這需要 何等的勇氣!2. 自主思考:(1)晉、秦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 晉、鄭矛盾,與秦無關。為下文敘事埋下伏筆。(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 態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 其中哪一點最關鍵 亡鄭不利于秦;存鄭有益于秦;晉國過河拆橋,貪得無厭。(4)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不仁,不知,不武。小結: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憑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軍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3.人物形象歸納: (1)燭之武: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4.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樂還是狐貍)?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談對佚之狐的看法。 首先,佚之狐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現并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杰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語,足見其不同凡響。思考: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據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五、探藝術1.指名朗讀第三段,注意讀出語氣。2.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為何能夠成功。討論:燭之武如何一步步說服秦伯的?燭之武的語言藝術:奉承示弱,鄭知亡,抬高你順勢陳弊,若鄭亡,削弱你以利相誘,若不亡,有益你以史挑撥,揭痛處,離間你順勢推測,若鄭亡,威脅你陳述利害,君圖之,服了你!僅僅用了125個字,娓娓道來,環環相扣,不僅退卻了秦軍的千軍萬馬,還與秦軍結成同盟關系,讓秦軍幫著戍守鄭國。這就是燭之武的殺手锏!更是燭之武的智慧,這就是“史上最智慧的中國好舌頭”!!后人云:大兵壓境把鄭圍,生死存亡勢堪危!秦伯帳前七旬翁,寥寥數言大軍歸! ——語文老師楊華當3.總結: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梁!其勸說的語言藝術更是中國史上的經典!六、聯現實如何說服生物老師楊老師不在語文作文課上考試生物呢?請試著用燭之武的辦法!(1)奉承示弱,抬高你——老師:為人好、水平高;能力強、身體壯;我:長得黑、個子低;考得差,好害怕!(2)順勢陳弊,削弱你——如果您占用作文課考生物,會占用課時講卷子,語文老師也得給我們補回課來,課程就會很緊張,馬上又期中考試了,不僅講不完,而且我們也沒時間復習了,我們會在背后議論你!對你的光輝形象有損!(3)以利相誘,有益你——聽說你愛吃……如果不考,我們全班同學一人給您……(4)以史挑撥,離間你——你不記得曾經占用了語文早讀五分鐘,語文老師氣得臉都綠了,背后對著我們的面不少罵您,您看他那么小肚雞腸呀!那話也太難聽了!您要聽嗎?⑸順勢推測,威脅你——如果這次你再占用人家兩節作文課,語文老師估計還是拗不過您,但依他那小肚雞腸的性格,肯定還要全校瞎嚷嚷!說的話肯定難聽!⑹陳述利害,改變你——不考對您好,考對您不好,您考慮考慮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