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教學設想《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對故鄉(xiāng)、童年、故人的回憶情真意切,筆調充滿溫情。《阿長與<山海經>》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篇。文中,魯迅先生深情回憶了童年的保姆阿長,表達了對這位命運不幸卻仁厚善良的女性的感激和懷念。文章大部分內容筆調輕松活潑,也不乏調侃。細節(jié)描寫生動傳神,用詞精妙,意蘊豐富,耐人尋味。本單元主題為“凡人小事”,所選取的都是講述普通人故事的文章。按照單元語文要素的要求,學習本單元的課文,需要引導學生學生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要注意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從關鍵語句中,感受文章的意蘊;發(fā)掘“小人物”身上“閃現的光輝”;引導學生向善、務實、求美。根據七年級學生學情和教材編排體系,擬用三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的教學以“卑微而善良 平凡而偉大”為主題而展開,旨在引導學生梳理課文內容,概括與阿長有關的事件,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分析人物形象。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把握文章,積累重要詞句,品味文章精彩詞句。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分析人物形象、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理解阿長的形象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會欲揚先抑表現手法產生的藝術效果,體會作者詞語運用之妙,感受一個平凡人的愛。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魯迅對長媽媽的深情,學會去尊重、欣賞身邊的那些普通人。教學重點1.研讀文段,結合具體事件,分析人物形象。2.揣摩語句,結合人物稱呼,感受情感變化。教學難點揣摩語句,結合人物稱呼,感受情感變化。教學過程一、導入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主要寫了四個人物,父親、恩師、朋友、阿長,其中著墨最多的是名不見經傳的阿長。這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竟然能被阿長如此青睞,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阿長與<山海經>》,去感受這個小人物的魔力。齊讀題目,說說題目有什么特殊含義?(補充介紹《山海經》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預設——在作者心里,阿長和《山海經》一樣重要。二、通讀,知阿長之事1.快速閱讀課文,結合課下預習內容,思考: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預設——介紹阿長的身份,名字來歷,阿長喜歡“切切察察”,過分看管“我”,睡相擺“大”字,懂許多規(guī)矩,元旦吃福橘,講“長毛”故事,踩死隱鼠,給“我”買來《山海經》,阿長的不幸身世。2.這些事情中,作者詳寫了哪些事,略寫了哪些事?為什么要這么安排?預設——詳寫:阿長為 “我” 買《山海經》、阿長的生活習慣與規(guī)矩(睡覺時 “擺大字” 占滿床鋪、元旦清晨逼 “我” 吃福橘、講述 “長毛” 故事等)、阿長與 “我” 的日常互動。略寫:阿長的姓氏與身世、阿長的其他經歷。文章詳寫的部分,大都與“我”有關,既能突出主題與情感,又符合“我”當時小孩子的身份(小孩只會關注人物與自己交集,不會關注人物的其他行為)。略寫的部分使讀者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的了解。相機追問:略寫的部分能否刪掉?預設——不能刪掉,因為略寫的部分有利于突出主要事件,也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指出詳寫和略寫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詳略結合才能使文章繁簡適當,重點突出。關注文章的記敘詳略,領會作者安排詳略的原因更有利于我們把握文章的重點。)三、研讀,析阿長之人1.再讀課文,在文章相關內容旁邊做上批注,說說你從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阿長?預設——地位卑微:阿長本姓 “長”,但因頂替前一女工而被隨意稱呼為 “阿長”,連真實姓名都無人知曉(“她的名字…… 我終于不知道她姓什么”)。饒舌多事:阿長常 “切切察察” 地與其他女工議論是非(“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甚至引發(fā) “我” 的反感。管束嚴格:要求 “我” 遵守諸多禁忌,如元旦清晨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不能跨過晾曬的褲子等。粗俗質樸:睡覺時 “擺大字” 占滿床鋪(“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說話直接且不講究(“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封建迷信:相信 “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 等迷信說法,甚至認為 “長毛” 的故事是真實的。淳樸善良:主動為 “我” 購買《山海經》(“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體現對孩子的關愛。愚昧荒誕:將《山海經》誤稱為 “三哼經”,對書中神話傳說信以為真,反映其文化水平低下。認為 “長毛” 會因女性的 “下身” 而敗退(“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墻上”)。隱瞞真相:阿長未提及自己如何找到書店、與店員溝通的細節(jié)(“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刻意隱瞞困難,只為給 “我” 驚喜。熱心關懷:雖不識字,卻牢記 “我” 對《山海經》的渴望,多方打聽并買回書,成為 “我” 最早的文化啟蒙者。……2.討論:阿長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女工?為什么?(開放性問題,言之成理即可。)四、品讀,感阿長之情1.瀏覽全文,找出文中“長媽媽”“阿媽”“阿長”三種稱呼的使用情境特點,圈點批注,體會作者的感情,然后全班交流。預設——長媽媽:同輩人“略帶些客氣”的稱呼;作者對她的敬稱。在文章首尾出現,表達敬意。阿媽:童年魯迅對保姆的稱呼。天真可愛。阿長:長輩對阿長的稱呼;童年魯迅憎惡她時的蔑稱;中年魯迅回憶她時的稱呼。帶著兒時的調侃意味,成年后的深情和愧怍。2.從文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少年時,對阿長的那些規(guī)矩,我是極度厭煩的,但是成年之后,回想起這一切的時候,我的感情還是這樣嗎?請找出證據予以說明。(開放性問題,言之成理既可。)五、小結阿長無名字,無自己的生活,無夫無子,一無所有,地位之卑微,命運之酸辛,觸發(fā)魯迅之悲憫。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讀出了魯迅對阿長的敬意、依戀和深深的兄福,讀出了斗士背后的脈脈溫情,讀出了他“憐子如何不丈夫,無情未必真豪杰”的俠骨柔情。六、布置作業(yè)1.拓展閱讀:《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感傷故事》,比較三位保姆的印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現在再想起阿長,魯迅還會有怎樣的心里話呢?請用自己的語言為課文換一種結尾。板書設計阿長與《山海經》阿長與小風波 阿長與床位阿長與福橘 阿長與故事阿長與隱鼠 阿長與《山海經》懷念 感激 愧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