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課 題 5.大自然的語言 課 型 新授課課程目標 1.篩選課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識和物候學的研究意義。2.明確說明對象,理清說明順序,分析說明方法。3.品味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4.積累物候知識,培養重觀察、講實證的科學態度。教學目標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銷聲匿跡、風雪載途”等詞語,掌握意思并學會運用。2.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3.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教學重點 1.了解物候學的有關知識,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2.激發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教學難點 1.體會課文準確嚴謹、生動形象的語言,分析文中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學方法 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教 學 過 程教學初案 集體備課問題導向表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提示:教師展示有關物候圖片或者視頻)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著緊密的關系。大自然仿佛會說話似的,會告訴我們許多有關氣候的信息,使我們更好地生活、生產。那么,我們如何來看待物候現象呢?它又是怎樣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共同探討大自然的奧秘。二、教學新課(一)資料助讀,了解文學、文化常識1.人物介紹。竺可楨(1890.3.7—1974.2.7),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從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對每天的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300余萬字。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2.事理說明文。定義:以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介紹科學道理為主的說明文。也就是說,事理說明文主要回答“為什么”的問題。事理說明文與事物說明文的區別: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方位、類別、功能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將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關系、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么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二)篩選信息,明確說明對象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明確:說明對象是“物候”和“物候學”。2.本文1—3段是怎樣將“物候”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明確:第1段,以生動的寫景筆調,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現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從常見的自然現象寫起,完全符合人們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這一認識過程。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做了鋪墊。3.文章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為“物候與物候學”?(引導學生逐步思考)明確:用了擬人手法?!按笞匀坏恼Z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不能,因為“物候與物候學”是專業術語,不易理解,無法很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明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三)理清思路,把握說明順序1.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明確: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2.這四部分內容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系?明確:第一部分描述現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二部分做出解釋,話題轉到農業上,與文章結尾形成了照應。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是文章的主體部分。第四部分闡明意義,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主要按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介紹物候學,通俗易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3.小組討論: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明確:不能。因為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條有理。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都是空間因素,古今的差異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到時間又是一種條理。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4.研究物候學的五個意義又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明確:不能。“首先”“對于安排……,確定……”“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為了便利”五層意思,有重有輕,有主有次。教師小結:無論是全篇、某部分之間,還是某一段落內部之間,本文在說明順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講究,說明極富條理性。第2課時一、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層次內容,這節課我們學習本課的重點——說明文的語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二、教學新課(一)精讀片段,分析說明方法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是舉例子、作比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來并說說表達效果嗎?明確:生甲:舉例子。如說明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時,舉出了1962年由于沒有注意根據物候觀測播種花生而受損害的實例。又如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一般人可能會認為近海地區的氣溫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暖和,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反比內陸地區寒冷,舉一例讀者可能會認為是偶然性,所以連舉兩例,足以使人信服了。生乙:作比較。如說到緯度的差異對物候現象來臨的影響時指出:“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鄙罕疚倪€多處運用打比方的方法。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擬人融為一體,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趕快種谷子”這兩個分句,就很富表現力?!ǘ┐φZ言,品析表達效果1.分析課文內容,說說第一自然段的語言特點和它的表達效果。明確:生甲:“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是擬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具體描述大地“蘇醒”時的樣子,一片春色撲面而來。生乙:燕子是“翩然歸來”,輕捷、灑脫、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轉入夏。而秋的標志是“果實成熟”,是“葉子漸漸變黃”。生丙:作者在描寫葉子變黃的狀態時,用“簌簌”描寫風吹落葉的聲音,寫出樹葉紛紛飄落的動態,有聲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的昆蟲”“銷聲匿跡”“衰草連天”等詞語,寫出冬天即將到來時的蕭索、清冷。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這里面的“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寫出了風雪交加、旅途的艱難,可謂一詞寫盡整個冬景。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設置懸念,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有力的鋪墊。教師小結: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并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2.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能否刪掉?為什么?(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明確:不能刪掉。“許多”在范圍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變為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那樣就不符合實際。“許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明確:不能刪掉?!白笥摇北砑s數,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刪去,就成了剛好“十天”,這樣反而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白笥摇斌w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3)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明確:不能刪掉?!凹s”表估計,因為不能確定,只能用表估計的語言。如果去掉,與實際情況不符。“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三)拓展延伸,進行個性表達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也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明確:“清明前,開秧田”是根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傲_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坝曛新勏s叫,預告晴天到”是根據物候現象“雨中蟬叫”預測天氣情況?!奥槿付谑骋溲薄柏i銜草,寒潮到”“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是根據動物的行為預測天氣情況。2.學完本文,我們知道:物候觀測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生存密切相關。那么,我們應怎樣去保護大自然,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呢?(結合實際,暢所欲言。)三、板書設計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語言特點——生動形象、準確嚴謹 通過對本節內容課標研讀談教學設計談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本節課學科核心素養等方面內容談存在的疑惑通過專業閱讀談談對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的收獲一課一研研討記錄(僅主備人填寫)板 書 設 計第一課時第二課時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語言特點——生動形象、準確嚴謹作業 基礎練習(最多2道題):1.給生字注音 萌發 ( ) 孕育( ) 載途 ( ) 翩然( ) 三年五載( ) 草長鶯飛( ) 銷聲匿跡( )2、解釋下列詞語(1)翩然: (2) 孕育: (3)次第: (4)載途:(5)銷聲匿跡: (6)周而復始: (7)草木榮枯: (8)年年如是:彈性作業(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至少選做一題):基礎提升(一)閱讀下面文字,然后回答問題。經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之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1)這段文字說明的內容是 。(2)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 ,這段文字是按 順序解說事理。(3)用大連和北京、濟南和煙臺相比有什么作用?答: (4)文中運用了 、 、 的說明方法。(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達作用?答: 拓展延伸(二)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薄?,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 翩然:3.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A.物候現象;B.氣候變化;C.物候規律;D.四季景色變化。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 ;主要的說明方法是: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專業閱讀材料模板 本體性知識:來源: 無憂無慮中學語文網內容:說明文的種類:1.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進行客觀而準確的說明,是為了讓讀者能夠認識、了解了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說清楚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使讀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么是這樣”。2.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平實說明文和生動說明文兩種。生動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洞笞匀坏恼Z言》一文在語言上是生動說明與平實說明相結合。條件性知識:來源: 瑞文網內容: 作為一篇科普小文,本課圍繞“大自然的文字”分別寫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語言平白且富有兒童情趣,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如把星、云、鳥、石頭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云山比作“鐵匠鋪里的鐵砧”;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著青苔的樣子說成“披著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 科普性文章教學的重點應是弄清楚相關的科普知識,教學反思《《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但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不夠。因此,透過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圍繞課題去說清相關知識的應該也是本課教學不可忽略的`一點。 根據以上理解,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弄清文中出現的幾種大自然語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完成。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去揣摩文章結構和寫作順序。同時,結合整個單元的安排意圖,在教學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時,可聯系前面兩首古詩中闡發的道理及“學與問”的關系引起學生對讀書的重新審視,從而把對“學習”一詞的認識再提高一個層次。 除此之外,文章第四自然段還可以看作天書和地書之間的過渡段。但它和以前學過的用“不但------而且”連接起來的過渡段稍有不同,不妨作為一個語言點,訓練學生用上這種遞進關系的關聯詞去概括2——6自然段的內容。同時,還可與第二節出現的“即使------也”作一比較。實踐性知識:來源: 百度內容:《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淺顯的內容學生一看就明白。但科普性文章的重點應是弄清楚相關的科普知識,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將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揣摩寫法,掌握寫法。為了將一堂看似簡單無味的語文課上出特色,可從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扣題導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學此課時,從上節課篩選、歸總的重點問題入手: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課文分別寫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3、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包含哪些信息,如何認識它們?認識它們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二、自讀課文,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引導學生把目光聚焦在第三個問題上,出示學習任務:默讀課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義;水手、飛行員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們,是怎樣來認識它們的?劃劃相關句子,寫寫體會。星星文字和云文字的學習,我注重讓學生自主讀書,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石灰石和花崗石的學習進行學法遷移,引導學生填表格完成。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點,要理解這塊花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著青苔。本來應該是在山上的,怎么會穿過森林呢?學生找出書上的語句并不難,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課時結合了收集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學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為什么要加引號,因為這是表示特殊的含義,意思是漂。在這里是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冰川和石塊緩慢移動的過程。三、拓展思維,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學們除了書上列舉的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這本書上,還有哪些文字呢?學生補充,老師出示課外收集的圖片及資料,問:你們能運用本文的一些寫作方法: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先提問后解答的構段方式來介紹一種大自然的文字嗎?學生的'思維流淌在指尖……四、掌握方法,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看來同學們對大自然觀察得非常細,要知道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文字這部大書的首要條件。那么我們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還要注意什么呢?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這個自然段告訴我們: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就要看一看、走一走、問一問、想一想。 總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認識、了解了幾種大自然的文字,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更加熱愛我們的大自然,從小立志保護我們的大自然,積極探索我們的自然!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