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井岡翠竹》教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文中描寫井岡翠竹的優美詞句,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進行語言表達,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仿照文中句式進行寫作練習。思維發展與提升梳理文章內容,分析作者描寫井岡翠竹的角度與層次,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深入理解井岡翠竹的象征意義,提升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探討事物象征手法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欣賞文中描繪的井岡翠竹的自然美和其所蘊含的精神美,提升審美感知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繪畫、朗誦、寫作等方式,創造性地表達對井岡翠竹之美的理解,培養審美創造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借助文中對井岡山革命歷史的描述,了解井岡山精神的內涵與價值,激發對革命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意識,培養文化擔當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1、通過關鍵事件梳理,把握翠竹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作用。2、結合具體語句,初步感知“翠竹”的象征內涵。教學難點1、理解“竹子”如何從自然物升華為革命精神的載體。教學流程一、導入——從“紅色井岡”說起1、情境創設:播放井岡山革命歷史短片(如黃洋界保衛戰、朱德的扁擔),提問:“你對井岡山有哪些了解?為何稱其為‘革命的搖籃’?”展示翠竹圖片,引出課題:“井岡山的竹子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2、明確目標:通過翠竹的故事,感受革命者的堅韌與信仰。二、通讀·理“竹之事”1、速讀圈畫:任務:默讀課文,用“△”標出翠竹在革命時期與建設時期的作用,填寫表格: 時期 翠竹的作用革命時期 制作武器(竹釘、梭鏢)、生活物資(竹筒)建設時期 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竹材運輸)2、歷史背景補充:簡要講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意義,幫助學生理解“白匪”“竹釘陣”等詞匯。三、細讀·析“竹之魂”1、象征意義初探:任務:找出文中直接贊美翠竹的句子(如“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討論:“為什么說竹子‘革命’?它與紅軍戰士有何相似之處?”預設:竹子堅韌不屈、生生不息,象征革命者的堅定與頑強。2、細節對比:對比“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與“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會革命精神的傳承。四、深讀·悟“竹之情”1、情感朗讀:分組朗讀“毛竹年年長……井岡山終于換了人間!”(第7段),讀出期盼與自豪之情。2、現實勾連:提問:“今天的井岡山翠竹還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如:生態保護、精神傳承)五、小結與作業1、學生總結:用一句話概括翠竹的象征意義(如:“翠竹是井岡山精神的化身”)。六、作業設計:1、基礎題:摘抄3處體現翠竹精神的句子,批注分析。2、實踐題:搜集一則井岡山革命故事,準備下節課分享。七、板書設計第一課時 翠竹映紅心一、事·竹之功 革命:武器、生存 → 堅韌不屈建設:運輸、奉獻 → 生生不息二、象·竹之魂自然翠竹 → 革命精神 → 民族氣節三、情·竹之韻“等待親人”“呼嘯征途” → 深情與豪情 第二課時一、導入——從“故事”到“精神”1、溫故知新:學生分享井岡山革命故事(如“朱德的扁擔”),教師點評其與課文的聯系。2、問題切入:“文中哪些語言讓你感受到翠竹的‘生命力’?舉例說明。”二、聚焦·語言之美1、修辭手法賞析(小組合作):任務:從文中選取三處典型語句,填寫表格:原文語句 修辭手法 表達效果“穿云鉆霧,呼嘯而來” 擬人、夸張 賦予竹子沖鋒的動感與力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引用、象征 強調革命精神的生生不息“風雪一天比一天大……一天比一天長” 排比、遞進 突出建設者的頑強與樂觀討論:這些修辭如何增強文章感染力?2、句式仿寫:仿寫例句:“它們滑下溪水,轉入大河,流進贛江,擠上火車……”(動詞連用,動態感)。三、深析·象征之思1、象征層次分析:任務:從“革命—建設—民族”三個層面解析翠竹的象征意義,完成思維導圖:革命象征:武器、扁擔 → 斗爭與奉獻建設象征:竹材運輸 → 支援國家發展民族象征:“永不低頭” → 中華民族的氣節2、群文對比:鏈接《白楊禮贊》,討論:“白楊與翠竹的象征意義有何異同?”四、勾連·時代之問 3、主題辯論:辯題:“在和平年代,井岡山精神是否過時?”引導:結合抗疫、航天等現代事例,探討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金句共勉:“翠竹不改色,精神永流傳。每一代人都應走好自己的‘井岡山路’。”五、創作·以文續魂1、微寫作:以“我身邊的‘翠竹’”為題,寫一篇短文,要求使用象征手法與修辭技巧。2、展示點評:評選“最佳象征獎”“最美語言獎”。六、作業設計1、基礎題: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分析語句表達效果)。2、拓展題:閱讀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對比課文情感異同。3、實踐題:設計一期“井岡山精神”手抄報,圖文結合展示翠竹象征。七、板書設計第二課時 翠竹頌精神一、言·修辭匠心擬人、排比、引用 → 動態美 + 情感濃二、象·多層象征革命 → 建設 → 民族 → 精神升華三、志·時代傳承井岡山精神 = 堅韌 + 奉獻 + 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